铸铧匠
原标题:铸铧匠
刘志洲
“一所老厂房,一部老机器,一张老图纸,一个老商标,都诉说着发展的轨迹,它浓缩着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跃升的发展历史。”这是前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展览馆里的一幅标语,在这里,我看到了很多见证着时代发展的老物件。
来到冶铸坊铸造的锈迹斑斑的犁铧前,我的记忆犹如潮水般涌动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牲畜和农具可以说是农民的命根子,没了这两样东西,精耕细作根本就无从谈起。小时候,村子里经常会来一些铸造、修犁铧的手艺人,他们有的三五个一块挑着担子,有的拉着架子车,拿着所有家伙什,每到一个村子,便扯开嗓子吆喝着:“铸铧哩、修犁哩……”他们中有些是本地人,有些却是流落到本地的外乡人,大家都称他们为“铸铧匠”,有的则喜欢直接叫“铧匠”。
犁是中国传统农具中,最具代表性的生产工具。犁耕技术的发展进步,与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制度的更迭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铁犁铧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距今已近三千年历史。铧,形象点来说,可以看成木犁的一只拖鞋,只是少了后半截而已。铧有一个长长的尖,就像伸出的一只粗大的手指头,使犁入田地更加锋利,也正是因为铧尖细而长,入土后遇到树根、瓦片、石头等,或者土块太坚硬就容易断折,有时候一年下来,断了尖的犁铧能有好几个,卖废铁不值几个钱,买新的又太贵不划算,因而很早就催生了一个行业——铸铧。
铸铧的人称为铸铧匠。铸铧匠的工作是用模子铸铧或接旧铧口,整个制作过程统称为“铸铧”。铸铧的原材料是坏的或旧的铧口、铁锅、锄头等铁器,这些大多是从农村收购来的。除此之外,熔化废铁块还要用煤炭。用具包括模子、炉子和风箱,另外还有坩埚、舀子、火钳、木棒等。铸铧大多选在农闲时节,乡亲们称立冬至来年春耕这段时间为农闲时节。铸铧、接铧用的模子要到打石厂定做。石匠用钢钎把大石块剖成方形,再用錾子打制成粗糙的模型,然后由铸铧匠抬回家,再用砂纸细细打磨。模子分上下两部分,中间凹进去一尖铧口的形状。模子做好后,放在特制的木架上,铧尖朝下,尾部朝上。
铸铧匠所采用的技艺,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铸造方法,称之为砂铸、翻砂,主要通过高温将金属熔化成液态,倒入砂型模子内,待液态金属冷却凝固而制成不同形状器具。铸铧、接铧时,要经过制烧火、定型、冷却、整修等几道工序,而且每道工序都要严格把关,这样才能铸造、拼接出光滑、结实的犁铧。
第一步是烧火,把煤炭倒进炉子里点燃,反复推拉风箱,加强火力。当火苗蹿起来,炉子内温度升高,就将废铁打成碎片,碎片要小到能放进坩埚,再用钳子夹着坩埚放进炉子里,不断加碳、鼓风,碎铁片就慢慢熔化成铁水了。
第二步,定型。用火钳夹起坩埚,视旧犁铧损坏程度,将适量铁水倒进模子,然后把旧犁铧固定在模子中间凹进去的尖铧口位置,使铁水和旧犁铧尖融为一体。如果要铸一只新犁铧,一坩埚铁水只能铸造一个。废铁融化后称为生水,熔化时要掌握好火候,时间短了未熔好,铧口易脆断,时间长了,又浪费燃料。多少煤碳化多少铁水,铧匠们虽没有一个精确的数字比例,但凭着丰富的经验,完全能做到恰到好处。
第三步,冷却。等模子里的铁水和旧犁铧完全融为一体后,打开模具,取出犁铧放到灰渣中冷却,有些匠人还会用火钳夹起犁铧放到水中冷却,只听“吱”的一阵声响,那犁铧已从旁边的水盆里蘸过水了,提起来,还带着一股蒸气。
第四步,整修。经过了以上三步,铸出来的铧尖主体有了,但往往会有些毛边,不齐整。这时,铧匠就会利用手头的锉、钳等工具,适当地修一修。这些修理毛边的细碎铁片,铧匠是舍不得扔的,往往又会成为下一坩埚铁水的原料。
近些年,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意义上的人畜耕作模式,逐渐被犁田机、旋耕机等农业机械取代,传统木铧农具逐渐退出了农业生产领域,铸铧匠慢慢失业了,淡出了历史舞台,成了岁月深处的一抹记忆。
相关新闻
- 2020-04-13时光的打捞者
- 2020-03-19工业企业和建筑施工企业新冠肺炎防控指南
- 2017-12-19前三季度庆阳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同比增14.2%
- 2017-03-28庆阳市委副书记、市长朱涛:全力抓好工业生产项目投资市场消费 努力推动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