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甘肃】武威的“台”文化
原标题:【文化甘肃】武威的“台”文化
作为国家公布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甘肃武威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自西汉武帝开疆拓土,武威属汉地以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物产资源使武威成为了丝绸之路重镇,以后还一度成为河西走廊重要的军事要地,交通枢纽和政治、经济中心。以十六国为例,当时中原战乱不断,而河西则偏安于一隅,大批中原人士为躲避战乱,纷纷来到河西,河西地区一时人才济济,文化勃兴,创造了辉煌的五凉文化。其中的前凉、南凉、北凉、后凉都曾在今武威(时称姑臧)建都,这一时期河西文化的中心一直是在四凉的都城姑臧。社会的安定、经济的繁荣,必然导致文化与城市的发达。大量古代文物遗存就是这座城市曾经繁荣兴盛的象征。除此之外,在武威当地还曾存在过多座古台,使这里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台”文化。
台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建筑形式。《吕氏春秋·仲夏》“积土四方而高曰台。”因此,所谓的“台”就是筑土而起的高耸方形台基。历史上名台较多,商有“鹿台”,周有“灵台”,楚有“章华台”,三国有“铜雀台”“冰井台”“金虎台”等等,最感人至深的莫过于“幽州台”,让陈子昂写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千古名句。可以说“台”文化曾充斥着整个古代史,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国人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
据不完全统计,武威历史上曾先后有古台数十座。这些古台中,时代最久远、台名最多的是位于武威城西北约五里的皇娘娘台。相传此台最早名“窦融台”,是东汉时期为纪念保据河西有功的五郡大将军窦融(前16-62年)而筑。十六国时期,建都敦煌的西凉王李暠夫人尹氏曾被北凉沮渠蒙逊囚禁于此台。唐代开国皇帝李渊自认是李暠之后,为纪念祖上,遂将此台改名为“尹夫人台”。并在台上建有寺院,名尹台寺。著名边塞诗人岑参还曾登上此台,作有《登凉州尹台寺》:“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因从老僧饭,更上夫人台”。明代洪武年间,驻守凉州的百户(百人之长)刘林曾率领百多壮士与来犯元军在此台下血战,由于寡不敌众,刘林等人全部壮烈牺牲。人们敬重刘林等壮士的忠烈,在台上修建了刘林祠,四时拜祭,香火不断。至此,此台又名刘林台。《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都有关于此段历史的记载。然至清代,此台又称女娲台。乾隆年间《武威县志》有:“女娲台,即刘林台。城西北五里。”称“女娲台”者,此台应与女娲神有关。女娲,又称娲皇,或女阴娘娘。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女娲曾抟土造人,送子继嗣。她“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才使人类和万物得以生息和繁衍,人们建女娲庙,就是对她的崇敬与怀念。但刘林台上又是何时改祀女娲的,已无文献可考。如今,此台在当地称“皇娘娘台”或“皇台”。一说是与西凉李暠夫人尹氏有关,因唐玄宗时曾加封李暠为“兴圣皇帝”,尹氏则贵为皇后,可称“娘娘”;一说是因曾供奉女娲娘娘。但这一台名的起始年代同样不知。
灵钧台
最壮观的是前凉张茂所筑灵钧台。这座高台曾因其宏大的规模而多次被载入史册,并被后世文人所咏叹。史载,灵钧台始建于大兴四年(321年),后又于太宁初年(323年)复筑,最终此台筑成。灵钧台“周轮八十余堵,基高九仞”,推算此台仅高度就在15米以上。是前凉达鼎盛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它的规模堪称河西高台之最。灵钧台也是武威最具争议的一座古台。此台遗址被说有三处:分别为“雷台”“东岳台”“海藏寺古台”。“雷台说”,起自上世纪末部分新出书籍,此说出处不知,武威学者李鼎文就曾“请其拿出证据”,至今无果。今已有作者通过考证,论证了今日“雷台”内部实为汉墓封土,绝非灵钧台遗址。“东岳台说”,乾隆年间撰修的《武威县志》有:“东岳台,城东北二里许,即灵钧台”。“海藏寺古台说”,见于清初沈翔的《凉州怀古十首》诗后,沈翔曾自注:“海藏寺,即灵钧台,凉王张茂筑。”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海藏寺台下挖出一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安肃兵备使者摄甘凉道事延栋立的《晋筑灵钧台》碑碣,上书“东晋明帝太宁中凉王张茂之古台”。东岳台与海藏寺古台因各有依据,究竟孰为前凉灵钧台遗址,尚待更多资料的收集。
当今,在武威名气最大的古台是雷台。雷台,位于今武威市城北金羊镇内。台高约8.5米,南北长106米,东西宽60米, 因台上道观内供奉道教神仙雷祖而得名。此道观始建年代不详,乾隆三年《雷台观碑记》记载,至明代天顺年间(1457-1464年)因“冰雹伤禾、敕建重修”。1969年9月,在雷台下发现一座东汉晚期的大型砖室墓,出土了包括后被定为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在内的231件文物,墓主推测为一张姓将军,年代约为东汉晚期(186-219年)。“雷台汉墓”从此闻名于世。“雷台”也是武威最具考古价值的古台。因为这座古“台”并非实际意义上的“台”。它最初实为汉墓封土,以后墓葬封土又被重新利用、加固后才成为今日所见之“雷台”。雷台下的汉代墓葬群与一号墓中出土的大量青铜车马以及其他随葬器、台上明清道教宫观建筑等都极具考古与保护价值。
雷台
最具悲剧色彩的应是玉女台。玉女台为隋大业时姑臧(今武威)人李轨所筑。其位置在原武威师范(今十八中)院内。李轨,为姑臧豪族。隋大业末,补为武威郡鹰扬府司马。以后在昭武九姓胡人的支持下以武威为中心建立了胡汉结合的河西地方割据政权“大凉”。约二年后大凉为唐朝所灭。李轨被俘至长安,后为唐高祖所杀。《唐书·李轨传》载:“轨败,携妻子上玉女台,置酒为别。初,李轨信胡巫妄曰:‘上帝将遣玉女从天来。’遂召兵筑台以候女,多以糜损。”玉女,是天上仙女。李轨筑玉女台,无非是想玉女下凡,赐给自己长生、富贵、平安。然而,令李轨没有想到的是正是由于玉女台的修筑,耗费巨大,致使民不聊生、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从而加速了大凉政权与自己的灭亡。直至兵败,绝望之时,李轨携妻儿登上玉女台置酒话别,可能还是抱着一丝幻想、幻想玉女能够真正降临,救自己于危难。但最终他和家人还是难逃被杀的命运。李轨的亡国被杀,使这座古台充满了悲剧色彩。据说李轨之后,玉女台被毁,不久在此台址上复建一台,取名“凤凰台”。《武威文物概况》有这样一段记载:“凤凰台与神鸟县:县城西南隅(今武师内),有土石堆积之丘形,俗呼凤凰台。按《南史》太极东堂画凤凰鸟,是凤凰有神鸟之称。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于姑臧城内设神鸟县,与姑臧分理,姑臧理东,神鸟理西,凤凰台或神鸟县之遗址,亦未可知,兹故录之,以凤凰台与神鸟县之参考”。
具有名人纪念意义的古台为狄台,即狄青台。据《大清一统志》:“狄台,在武威县东五里,相传为宋狄青所筑”。《武威金石录》记载其遗址在今金羊镇窑沟村。传说为宋狄青招讨时在此练兵所筑。狄青(1008-1057年),北宋名将。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他骁勇善战,在与西夏作战中屡建战功。但狄青是否来过武威,已无法考证。明代以来的文人墨客对此台多有诗咏,洪武年间被谪凉州(今武威)的诗人丁昂曾作《狄台》一首,有“招讨台荒四百年,凉州风月几凄然”。至清代,武威文人张玿美《凉州八景·狄台烟草》:“千载勋名存面具,九层遗迹在边陲”句。从这些诗文看狄台约建于北宋仁宗时期,当年也曾高耸、巍然。有说狄台附近草木茂盛,水气氤氲,常似笼罩着一层烟雾,别具一番景色,遂有“狄台烟草”之名,曾为旧时凉州八景之一。
集清幽与灵秀于一体的古台是位于武威城西的海藏寺内高台。海藏寺始建年代不详,元代曾为凉州藏传四部寺之一,历代多有修复。寺内古台高约9米,长、宽各约50米。台上有天王殿与无量殿,殿宇巍峨。无量殿还为海藏寺内现存最早的一座古建筑。无量殿前有药王泉,相传与西藏布达拉宫的龙王潭相连。据明《钱璡张太监重修海藏寺碑记》记载此台为成化年间张睿重修海藏寺时修筑,但清初以后此台又说是前凉张茂所筑灵钧台遗址。目前台上除立有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安肃兵备使者摄甘凉道事延栋的《晋筑灵钧台》碑刻外,天王殿上还高悬“灵钧古台”匾额,以示此台为前凉张茂所筑灵钧台遗址。每至夏日,此台上药泉甘冽,寺内古柏参天,台前烟柳低垂,湖波粼粼,几处相互映衬,愈发显得古台灵秀、古朴,成为少有的一处梵宫净土。
东岳台,其位置在今武威市城北第十陆军医院后。东岳台之前称谓已不知,一说先前为前凉张骏点将台。清康熙年间《改建东岳台增创庙貌碑记》记载,康熙年间,将东岳庙由城内改建于此台上,故台称东岳台。东岳庙,主祭泰山东岳大帝。1952年文物普查时此台上还有塑像,后毁于1958年。此台一说也与前凉灵钧台有关,可惜近年来已被毁之殆尽。
新台,据《晋书·沮渠蒙逊载记》“蒙逊寝于新台,阉人王怀祖击蒙逊,伤足,其妻孟氏擒斩之”。从这段记载看,新台可能是沮渠蒙逊的一处寝殿所在地,此台不见于之前史籍,可能为北凉时修建。
李陵台,见于清代武威人张翙与陈炳奎诗文。张翙《凉州怀古》(三)有:“碧草春留苏武泽,晴烟晓护李陵台”。陈炳奎《凉州怀古》:“苏武看羊空贻泽,李陵牧马独登台”。李陵,西汉陇西成纪人,“飞将军”李广之孙,武帝时率兵出征匈奴,战败后降于匈奴。有关武威李陵台仅见于此二诗中,清代之前史籍与诗文中未见,具体情况待考。
另有几座古台,方志中未见,为武威现代学者考察所得:如王其英《武威金石录》中录有北极台,王宝元《凉城沧桑》一书中记载了位于今武威大云寺至郭家寨沿线的几座古台,分别为梓潼台、大云寺台、喇嘛台等。由于资料所限,这里仅作简单记录。另有几座古台可能为古城墙或他用,未计在内。
古代的“台”有着不同的功用。除用于游娱、住所外,多与政治、军事有关。前凉张茂所筑的灵钧台,是将祭祀、观天文地理的灵台、钧台功用合二为一,而且可能还具有一定的军事意义。而东岳台、大云寺台、喇嘛台、梓潼台等则是具有宗教性质的高台建筑;皇娘娘台较为复杂,初称窦融台或尹夫人台、刘林台时其与狄台、李陵台一样是具有纪念意义的古台,后称女娲台时又具有了宗教性质;北凉沮渠蒙逊的“新台”为住所之用;玉女台(凤凰台)可说是迎祥瑞之台。其余部分古台暂无文献资料可考,作用不知。
皇娘娘台遗址
作为河西地区存在古台最多的城市,武威“台”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是武威区别于河西其他地区的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与武威重要的地理位置、曾经作为河西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是分不开的。这些古台,是古人坚韧而充满智慧的建筑符号,也是武威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最好写照。它们反映了先民们对于天文、地理、人文等方面的认识状态,同时也是他们勤劳与智慧的象征。这些古台中,目前保存下来的仅有雷台与海藏寺内古台。大部分的古台已散落在历史长河中,消逝不见。只有它们的名字、故事偶尔会出现在一些古籍、诗文中,成为了文人们怀古、思悠的一部分。但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宛若一颗颗星辰,使古城武威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璀璨夺目、经久不息。
作者简介:王丽霞,武威雷台景区资深讲解员,常年研读雷台汉文化、五凉文化,知识储备和积累丰富,有多篇论文发表。
作者单位:凉州文化研究院
相关新闻
- 2020-03-03武威雷台景区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复工建设
- 2019-12-17武威作家子嫣首部长篇小说《雨美人》出版
- 2019-10-17这个武威太守不寻常 在中世纪,用步兵打了一场高科技战争
- 2019-09-20甘肃省第五届“群星艺术节”河西赛区在武威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