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花式”扶贫,“绣”出群众好生活
【探寻“中国之治”的“实践密码”】
“绣花式”扶贫,“绣”出群众好生活
——甘肃省定西市精准施策全力推进脱贫攻坚
光明日报记者 宋喜群 光明日报通讯员 朱红霞
摘要
“苦瘠甲于天下”的甘肃省定西市,所辖7个县区地处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在脱贫攻坚中,定西市探索建立“三建四联三带”党建模式,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建立“四方联合”菜单化培训机制,提高贫困群众致富能力;创新精神扶贫模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持续健全产业扶贫体系,拓宽群众的收入渠道;聚焦深度贫困,做实“一户一策”,坚持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靠拢,举全市之力扎实开展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式”扶贫,取得显著成效。
关键词:党建引领 东西部扶贫协作 菜单化培训 精神扶贫
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赴甘肃考察时专程来到定西市渭源县引洮供水工程工地,实地考察工程建设情况。多年来,定西市党员干部群众牢记嘱托,奋发有为,如今引洮工程福泽旱塬,安全放心的洮河水早已流进了千千万万家庭,滋润着定西百姓的好日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定西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底线任务,紧盯“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强基础、兴产业、抓党建促脱贫。如今,“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致富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保障等方面取得历史性成效。据统计,定西全市贫困人口由2013年年底的84.24万人减少到2019年年底的4.16万人,累计减贫80.0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1.7%下降到1.58%;982个贫困村脱贫退出,退出比例达89.2%;安定区、陇西县、临洮县、漳县、渭源县5个县区实现整体脱贫摘帽。
1、“三建四联三带”: 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在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花坪村扶贫车间,村党支部书记陈贞翰说:“扶贫车间采用‘党建+企业+车间+贫困户’的运作模式,村委会把闲置的办公用房作为固定资产入股车间,腾达实业有限公司投入设备,提供原材料,派出专业指导老师,车间吸纳附近贫困户妇女加工服装挣钱。”
“绣花式”扶贫,“绣”出群众好生活
图为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香泉镇马铃薯基地。资料图片
负责产品检验、验收的贫困户祁秀花,是扶贫车间的一名工人。前几年,她在城郊附近的马铃薯育苗基地打工,不小心滑倒摔伤了腰,重活便不能做了。
“正愁没处挣钱,村里就开办了扶贫车间,我马上就来上班了。”祁秀花喜滋滋地说:“从家里到车间仅10分钟,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就攒下了。”
“留住妈,拴住娃,扶贫车间挣钱花。”和祁秀花一样,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陆续回到村里,过起了家门口挣钱的幸福生活。
“扶贫车间吸引青壮年劳动力回流,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也为乡村振兴孕育了希望。”陈贞翰说。把扶贫车间建在贫困户家门口,让贫困劳动力出了车间进田间,顾家、挣钱、务农“三不误”,也破解了一些制约乡村发展的难题。
据了解,为摘掉“穷帽子”,拔掉“穷根子”,定西市按照“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检验党建看脱贫”的思路,积极探索推行“三建四联三带”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模式。
在县区农发公司、乡镇分公司、村级专业合作社建立“三级”功能型产业党组织,实现“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建到哪里、党的工作开展到哪里”;坚持先富带后富、强村带弱村,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大力推行支部联建、产业联营、项目联管、党群联培的“四联”模式,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强带弱、抱团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行党支部带企业进村、党员带群众进社、群众带土地进园的“三带”模式,推动建设脱贫攻坚产业园。
“三建四联三带”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模式,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把基层党建活力转化为脱贫攻坚动力。
在党旗引领下,定西市产业扶贫一路凯歌。
按照“主导产业保收入、新兴产业拓渠道、劳务就业促增收”的思路,定西市创新推进“551”产业扶贫模式,累计投入41.44亿元扶持培育牛、羊、菜、果、药、薯、种业7大特色产业和食用菌、小杂粮、花卉等区域性特色产业,形成了“7+X”产业覆盖体系。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行农村“三变”改革,累计引进培育龙头企业290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2398个,发展种养大户74983户,带动贫困人口80多万人,因地制宜开发农业保险险种,最大限度保障贫困群众“旱涝保收”,全市有劳动能力和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家庭都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所有贫困村都有了集体经济收入。
2、东西部扶贫协作:携手攻克贫困堡垒
福州百洋海味食品有限公司的包装车间,刚做好的“椒香川丸子”香气扑鼻,工人牟永强、蒲爱莲熟练地将一袋袋丸子装箱打包。
“椒香川丸子”是该公司针对北方市场研制的新产品,用到的土豆淀粉就来自牟永强的家乡定西市陇西县。
2017年,福建连江与甘肃陇西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福州百洋海味食品有限公司与陇西凯龙淀粉公司“牵手”。牟永强、蒲爱莲等30多名陇西籍务工人员来到百洋公司工作,月工资约4000元。
“百洋公司与陇西凯龙淀粉公司签订了500吨土豆淀粉购销协议。”陇西凯龙淀粉公司相关负责人何涛说,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更多定西人到福州挣票子,更让一大批定西土特农产品热销福州市场,其中定西土豆淀粉在百洋公司生产的福州鱼丸、牛肉丸等中高端产品中的应用已占七成以上。
在福州,不仅定西土豆淀粉卖得好,其他农特产品销路也不错。位于长乐区的漳县农特馆里,来自定西漳县的蜂蜜、沙棘饮品、中药材等名优土特产琳琅满目;在福州市的永辉超市、康佰家医药门店,在印象连江·大玩家等网购平台上,定西产的当归、黄芪、党参等持续热卖……“定西—福州”间火爆的线上、线下交易,使定西农特产品到榕供销渠道更加畅通。
通过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等模式,促进定西农特产品进福州,助力更多贫困户脱贫,这只是福州·定西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一个缩影。
福州市对定西市7个县区、119个乡镇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福州市524个村(居)委会、企业、社会组织帮扶定西市637个贫困村,占全市1101个贫困村的57.86%,学校结对137对、医院结对51对。
3年来,福州与定西围绕生态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等协作内容,密切衔接沟通,形成了协同配合、分工负责的网格化对接推进机制,最大限度释放了协作成效。在生态扶贫方面,双方协作在定西实施了1.1万亩生态林工程,试验示范巨菌草种植1.2万亩。在产业合作方面,引进40家福州企业入驻定西参与产业开发,援建扶贫车间178个,帮助实施了一大批种养业、服务业、加工业、村集体经济、光伏发电等项目。
同时,福州市所属7个县(市、区),还在当地打造建设了农特产品展销“一中心十二馆”,使定西300多种农特产品直销福州,销售总额达3.03亿元。在劳务扶贫方面,福州市累计招录定西278名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5932人(次)贫困劳动力在福州企事业单位就业。
2016年以来,福州市县两级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6.7亿元,引导社会各界捐赠资金及捐物折款2.41亿元,帮助定西实施各类项目468个,受益贫困人口39.06万人(次)。
跨越时间和山川,东西部扶贫协作已将定西人民的福祉与福州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3、“四方联合”菜单化培训:致富有了好手艺
“过日子哪能老靠低保?我日子好了,就该主动退出,让更需要的人享受党的好政策。”2019年初,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香泉镇香泉村低保户马永泽给村委会写了一份申请书,要求退出低保。这在当地,可是一件新鲜事。
是大女儿的一场大病,让马永泽家陷入了贫困。而“一户一策”的精准帮扶措施,让马永泽重新燃起了致富的希望。
“帮扶干部一次次上门出点子,帮我化解了一桩桩难事。”一年1.3万元低保金,吃饭不成问题;健康扶贫大大减轻看病负担;2017年国庆节政府送来了9只“扶贫羊”,2018年开春产了6只小羊羔,种的10多亩牧草当年光卖饲草就收入近万元……马永泽掰着手指给记者一笔笔算账。
马永泽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让他念对“养羊经”的,除了好政策,还有技术精准培训。
近年来,定西市积极推行党政、基地、学员、部门“四方联合”的菜单化培训机制,变“要我学什么”为“我要学什么”,培训需求上突出精准性,让农民群众真正通过培训学了手艺,长了本事。
“这种培训模式根据贫困村的特色产业、贫困户的增收方式分类施策,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生产一线指导授课,实实在在解决了贫困户思路窄、门路少、手艺缺的问题。”安定区委书记赵众炜说。
据了解,安定区已累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7.55万人次,并实施百万吨薯、百万亩草、百万头畜、百万吨菜等“四个百万”产业培育工程,通过“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扶贫产业园+贫困户”等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
“疫病防治、饲料搭配等各种知识,培训课上啥都能学到。我还和当地一家养殖龙头企业签了合同,不懂的问题,只需一个电话,签约企业的技术员就能上门服务。”马永泽说。
像马永泽一样,2019年安定区3.12万贫困人口摘掉了“穷帽子”,全区贫困发生率降到0.48%。
据了解,在脱贫攻坚中,定西市创新推行“一户一策”精准化研判、具体化落实、动态化管理“三化”精准落实机制,有效落实了6.57万户未脱贫户“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1000户已脱贫户“一户一策”巩固提高计划,保障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4、创新精神扶贫模式: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
宋国军,曾是临洮县峡口镇党家墩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靠着肉牛养殖,他家2019年退出了贫困户序列。“很多人帮扶我,让我鼓起了致富的信心,一步步走出贫困。”宋国军说。
党家墩村党支部书记刘学兵介绍,之前宋国军在建筑工地做瓦工,每天能挣200元,妻子在家务农、搞养殖,收入也不错。2015年的一场车祸,造成宋国军妻子肢体一级残疾,失去劳动能力,极度忧虑的宋国军又患上腰腿疼,无法再去工地务工,治病前前后后欠下亲戚朋友十几万元。
“十几万元的债,压得我不敢见人,内心充满焦虑,对脱贫没有信心。”想起当时的情形,宋国军还心有余悸,“好在最困难的时候,党和政府给了我希望。”
为帮助宋国军重新树起脱贫致富的信心,驻党家墩村帮扶工作队队长贺诚和村干部一起给他讲政策、找项目、谋出路。“宋国军家养过牛,要致富还得靠发展肉牛养殖,只是缺资金,我们就替他谋划养殖项目。”贺诚说。
就这样,2018年宋国军依靠项目扶持养了3头肉牛,还享受了政策性贷款,2019年增养5头,今年他的目标是养20头肉牛。
众人拾柴火焰高。峡口畜牧站的技术员汤强,还手把手地给宋国军教授养殖技术。
“汤强是个热心肠,遇到困难,不管什么时候,一个电话就来了。”宋国军说,“有大家的帮助,我养牛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又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既重视物质扶贫,又重视精神扶贫,定西市大力创新精神扶贫模式。
针对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进取精神不强、市场意识淡薄等问题,定西市以“扶志”“扶智”为核心,着眼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制定《定西市建设新时代农民脱贫攻坚讲习所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大力实施堡垒先锋、思想武装、文明创建、智力帮扶、技能提升、健康普及、文化建设、环境美化、关心关爱、模范带动等“十大工程”,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修订《定西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入户解读》,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脱贫攻坚政策,教育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移风易俗,激发了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精神扶贫,使像宋国军一样的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脱贫之路也越走越宽广。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07日 05版)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