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人物

扛起责任使命 决战脱贫攻坚 ——2019年甘肃省“最美扶贫人”事迹摘登

19-12-26 09:37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吕庚青

  原标题:扛起责任使命 决战脱贫攻坚

  ——2019年甘肃省“最美扶贫人”事迹摘登

  养牛,姚军福(右一)是一把好手。

  李江涛(左)在食用菌大棚查看脱贫产业发展情况。

  雷磊在扶贫援建的校园里为孩子们送上捐赠物品。

  编者按: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甘肃上下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系列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了决定性重大进展。

  脱贫攻坚如火如荼,我省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勇担社会责任,真情倾心奉献,积极参与扶贫工作,涌现出了一大批贡献突出、事迹感人的先进典型人物。近日,省委宣传部、省扶贫办发布了2019年甘肃省“最美扶贫人”。这些“最美扶贫人”身处不同岗位,有着不同经历,却都为攻克贫困堡垒、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而奋斗。他们的足迹踏遍地头田间,他们的汗水洒在攻坚一线,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无数的“战友”奋勇向前。为了集聚强大的攻坚合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即日起,本报将陆续选登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以飨读者。

  致富产业领路人

  ——记灵台县上良镇北张村党支部书记姚军福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虽然是农闲时节,可灵台县上良镇北张村党支部书记姚军福仍然忙着联系全村肉牛销路事宜。几天下来,村里几百头肉牛有了买主,姚军福心里的一块石头也总算落了地,他高兴地说:“过几天,山东和福建的客商就会上门来收牛,养殖户可以过个好年了。”

  忙碌,是姚军福的生活常态。忙着联系出售肉牛,忙着教农户科学种植苹果,忙着组织贫困户外出务工……一年四季,姚军福都在忙村里的事、操群众的心,他也因此成了全村发展的领路人,村民们心里的“主心骨”。

  党建引领产业

  翻过一座山,跨过几道梁,记者看到,北张村崭新的村舍在大山深处若隐若现,平展的水泥路伸向农户家门口,冬日的阳光下炊烟袅袅,一幅静谧的田园画卷。

  而就在脱贫攻坚刚开始时,北张村还是一幅衰败景象。2014年,全村158户560人中64户241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姚军福当选为北张村党支部书记起,将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致富能力强的村“两委”班子作为工作首要任务。在姚军福看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战斗力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只有村党组织队伍强大了,才能带领群众走出贫困,走向富裕。

  建强班子、增强村“两委”班子成员履职能力从规范村内党务制度开始。姚军福提出,凡是涉及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在决策前都要广泛征求党员和群众意见建议;决策时都要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决策后及时公开公示,接受党员和群众监督,以此加强村级民主管理。

  姚军福的这一做法受到村干部和群众的一致好评,大家觉得,村内大事小情在阳光下运行,不仅拉近了村委会和群众间的距离,也增强了村干部为群众服务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提升村‘两委’班子战斗力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姚军福说。在他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成员通过入户走访、召开会议等形式,就如何实现农民增收,如何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如何优化产业结构广泛征求意见建议。

  最终,北张村确定以“牛、果、劳”三大产业为主导产业,同时将全村划分成多个小区块,明确具体产业发展方向,并将每一小块的发展成果有效链接起来,形成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龙头企业“舞”起来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姚军福认为,党员干部只有身先士卒,走在前面带头干,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拥护。

  2013年,姚军福注册成立灵台县盛丰农牧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并以公司为依托创办北张村肉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国有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带领村民发展壮大养殖产业。

  “公司和合作社的高效运转,有效带动贫困户增收、村级集体增效,为全村发展提供保障。”姚军福介绍,合作社的分红模式分为三种:投牛入股分红模式,采取“基础分红+效益分红”,贫困户每头牛得到分红收益2000元左右;债权投资入股分红模式,申请债权300万元,合作社每年可获得3万元收益分红;村级集体资产入股分红模式,通过固定资产折资入股,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不低于5万元。

  盛丰农牧业公司还针对有养殖意愿但无发展资金的贫困户,实行由合作社社员提供担保,公司投放基础母牛并回收牛犊的发展模式,有效带动贫困户发展养牛产业增加收入。

  北张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姚义平因文化程度低,缺少发展资金等,一直没能找到致富的好路子。

  在姚军福的担保下,姚义平从养殖合作社里免费领来基础母牛用于发展养殖业。几年下来,姚义平已由当初养1头牛发展到现在的12头牛。

  “起初,我从姚书记那里赊牛来养,再把牛犊以高于市场价的10%价格卖给他。这样‘越滚越大’,去年就卖了6头牛,净收入有3万多元。”2018年底,姚义平不仅靠养牛成功脱贫,还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养牛大户。

  目前,北张村有11户养牛大户,实现自家增收的同时,带领村里74户群众发展养牛产业,加快了全村整体脱贫致富的步伐。

  延伸富民产业链

  灵台县是全省18个苹果优势区域重点县之一。姚军福看中了北张村发展苹果产业的前景,村里流转80亩土地种植苹果,并带动全村群众栽植果园625亩,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村里着力做大苹果产业,加大对果农培训,强化拉枝修剪、保花疏果、病虫害防治等标准化管理措施,并充分利用养牛的牛粪资源,指导农户施农家肥。“这样种苹果既能节省成本,又能提高果品质。”姚军福说,目前,全村挂果园面积达到220多亩,实现经济收益80多万元。

  北张村推广种植全膜玉米,玉米秸秆为养牛产业提供了充足的优质饲料,牛粪经腐熟发酵后作为果树生产的有机肥料,这种“草(玉米)一畜一果”资源循环发展模式,不仅提高了产业综合开发效应,还使群众增收渠道更加多元化。

  姚军福依托发展牛产业兴起的盛丰农牧业公司,注册成立力源劳务服务中心。按照用人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对意向群众进行岗前技术培训,开展劳务输转就业。截至目前,力源劳务服务中心已向县外输转45人次,县内就近就便输转562人次,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

  如今,在“牛、果、劳”三大产业的支撑下,北张村64户241名贫困群众全部实现稳定脱贫。姚军福更是信心满满,带领全村群众在产业发展、增收致富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贫困户的贴心人

  ? ——记原静宁县原安乡民寨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雷磊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雷磊,甘肃省审计厅高级审计师,2015年7月被选派至静宁县原安乡民寨村挂职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兼帮扶工作队队长。在驻村帮扶的日子里,他扑下身子,扎根农村,风吹日晒地奔波,田间地头、农家小院,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用实际行动感化带动群众,村里人给他起了个形象的外号——“雷向阳”。

  民寨村位于静宁县原安乡东北部,南北与宁夏西吉县接壤,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202户954人,2015年底,全村贫困面高达59.3%。基础设施差、增收产业弱、出行困难、群众观念落后,是全乡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村之一。

  第一天走进民寨村,面对破旧不堪的村貌,雷磊内心犯着嘀咕:这样的穷山村能走上致富路吗?“组织派你下去就是解决问题的,有困难要想办法克服……”打给单位的电话里,有领导的鼓励,也有命令。

  乡里安排他住在乡政府,可他毅然决定住在村部,从此,村里就多了一个省城来的“亲戚”。他跑遍了民寨村的角角落落,白天村民干农活,他就跑到地头上一边干活一边聊,晚上村民闲在家,他就跑去家里聊。

  当他意识到村“两委”班子部分成员年事已高,缺乏工作主动性,就依照组织程序举行干部换届,通过选举让年轻有为有想法的干部当上“领头羊”。同时争取项目资金50万元,对民寨村部改扩建,硬化院落1000平方米,配套办公设备60多件。村党支部注入了新鲜血液,办事效率大幅提升。

  没多久,他和群众打成一片,就连那些躲着他的村民,也开始来村部找他了。忙起来,日子就变得飞快,雷磊晒得黝黑,衣服全是土,这个衣着光鲜的机关干部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农家小伙。

  通过走访调研,雷磊认识到产业是精准扶贫的有效抓手。他立足当地实际培育特色产业,在民寨村栽植早酥梨1000亩,并配套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解决了挂果前期群众的收入问题;按照乡上“补助建棚、贷款引牛”的思路,他积极发动群众建棚养牛,发展养殖大户37户,带动全村发展养牛498头,贫困户养牛374头。民寨村里,终于有了像模像样的产业。

  民寨村自然条件差、基础建设薄弱,被四里八乡群众叫做“烂泥河村”。雷磊把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作为突破口,熬夜和村“两委”班子研讨列项,积极争取道路、水利等多个项目,硬化道路8公里;争取资金10万余元修建了塘坝安全围栏,维修管道老化、破裂处1000多米,解决了贫困户安全饮水问题;实施贫困户安全住房43户,争取实施易地搬迁工程;新建1处民寨民俗文化馆;争取省教育厅项目,新建1所民寨幼儿园、改善1个薄弱校舍;实施1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庄前屋后栽种油松等5000余株,绿化面积达100余亩。

  “大事不含糊,小事尽人情。”雷磊这样说也这样做。重阳节,他为全村八十岁以上老人每人带去一个蛋糕;八月十五和国庆节前夕,他都要看望全村7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抗战英模;年关将至,他邀请书法家为群众免费送春联;听说静宁县古城乡见义勇为救火小英雄的事迹后,他组织全村党员、社会爱心人士为小英雄捐款4万元;民寨村五保户王维仓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受伤,他及时联系相关部门通过法律手段将肇事者绳之以法,挽回经济损失7万多元……一件件小事汇聚一起,让贫困户的心里暖意融融。

  2016年7月,雷磊驻村一年期满,但村干部和村民们自发来到村委会深情挽留,让他再为民寨村干一年。面对父老乡亲的殷切期盼,雷磊主动申请延长驻村时间。接下来的一年,在雷磊和帮扶工作队的带动下,民寨村的面貌一天天在变,但雷磊和队员们倾力帮扶的劲头和起早贪黑的工作状态始终没变。

  渐渐地,民寨村农业种植养殖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网上农产品销售平台已经建立。基础设施建设多管齐下,产业发展齐头并进,肉牛养殖、洋芋及早酥梨产业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基层组织不断加强,村容村貌逐渐改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社会事业全面推进。

  雷磊的任期第二次届满,临别时,心灵手巧的妇女们亲手做了鞋垫送他,淳朴的村民们自发来送他,面对眼前一切,他眼眶红了……如今,雷磊虽然回到原单位工作,但时常接到村民打来的电话,他都会不厌其烦地到处找人,帮助村民解决困难。用雷磊的话说,“只要电话那头叫一声‘雷书记’,我就觉得自己肩膀上有了责任。”用同事开玩笑的话说,“雷向阳”还没有完全从那个角色里走出来。

  “只要你用情用心用力付出过、投入过,怎么会没有收获呢?”谈及这些,雷磊说,两年的驻村帮扶,每一滴汗水、每一个脚印,如今已成了他人生中最骄傲、最自豪的经历。

  扑下身子扶真贫

  ——记康县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李江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一个土生土长的康县“山里娃”,从基层到机关,从乡镇干部到扶贫办主任,他带领群众架桥修路、改善环境,建设家园,发展产业,用苦干实干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让大山里的老百姓早日过上和城里人一样幸福、一样体面的生活。”这是他对扶贫事业的庄严承诺。他就是陇南康县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李江涛,一心为民,忘我工作,将一腔真情洒满康县的村村落落,荣获2018年度全省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2019年甘肃省“最美扶贫人”。

  脱贫攻坚的“急先锋”

  康县是第一批国列贫困县和甘肃省58个特困片区县之一,截至2017年,全县还有173个贫困村未退出,8065户30844名贫困人口未脱贫,就在这一年,李江涛受命担任康县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

  “当时真是吃不香、睡不着,压力空前。”李江涛说,从那天开始,他的心里就只剩下一件事:如何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不进农民家,听不到心里话。李江涛用两年多时间走遍了全县21个乡镇350个村,深入贫困村社和农户家中谈心摸底,帮助乡镇和困难群众理思路、出主意、解难题,从一个“门外汉”变成脱贫攻坚一线的“行家里手”。他带领县扶贫办发挥脱贫攻坚“参谋部”和“作战室”作用,想全局、谋重点、抓关键,出色完成了省市脱贫成效考核、第三方评估等重大活动和历年度减贫目标。

  康县近年来以美丽乡村为载体,大力开展环境脱贫、产业脱贫、教育脱贫、精神脱贫等综合性工程,2019年减少贫困人口2827户10581人,85个贫困村实现退出,全县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61%。

  勤学善谋的“参谋长”

  “如果我们对政策理解不透,不仅会让乡镇做无用功,更可能损害贫困群众切身利益。”李江涛带头熟读政策、钻业务,着力破解制约脱贫攻坚的瓶颈障碍。为了让山沟里一改破败模样,他着眼于老百姓最关心的水电路房等基础条件改善,抓环境、打基础、谋长远,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贫困村社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性环境扶贫工程,带动全县1641个自然村中97.7%的村社从“脏乱差”变为“绿美净”的美丽乡村。

  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支柱。李江涛东奔西跑,为贫困乡村谋划产业扶贫,推进特色产业与“一户一策”精准对接,探索建立了“政府引导+公司运营+协会管理+大户带动+贫困户联动”旅游扶贫模式,带动全县2468户贫困群众依托全域旅游大景区实现高质量脱贫,间接带动9.72万人增收致富。同时推行“网店+农户”“网店+企业”电商扶贫模式,带动6306户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并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规范提升98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101个产业扶贫示范点、33个扶贫车间和10多个跨村专业联合社,886户能人大户和致富带头人,带动1.6万多户贫困户增收。

  要脱贫,“输血”必须和“造血”同步进行,李江涛抓精神扶贫,破陋习、激内力,向县委提出开展精准脱贫“双三千、双三百”“全县脱贫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全县脱贫光荣户”表彰奖励活动和“明窗亮灶”行动,有效破除了部分基层干部“不会干、干不好”和困难群众“等靠要”落后思想,内生脱贫动力不足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真抓实干的“排头兵”

  “我们是全县脱贫攻坚的牵头部门,我们不带头谁带头,我们不冲锋谁冲锋?”李江涛反复向同事们强调。

  带头冲锋,不仅是嘴上说说。自从到了扶贫办,他几乎牺牲了所有的休息时间,不是在下乡,就是在下乡的路上,女儿去外地上学顾不上相送,老人生病住院顾不上照顾……同事们在这样扎实的工作作风影响下,全县扶贫系统刮起一股“群众的事马上办,交办的事情马上办好”的效能风暴。

  为了提高贫困识别精准度,保证脱贫质量,李江涛几乎动用全系统的业务骨干,扎实开展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随机抽取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核查核实,让康县的脱贫数据质量经得起推敲。特别是针对康县农村户内“两半户、嫁出未迁出、嫁入未迁入、两门俱开户”等特殊情况,他积极与县公安局、县统计局对接沟通,县扶贫办牵头制定下发《关于全县户籍人口与建档立卡人口核定的指导意见》,确保了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扶贫办主任的官不大,权力却不小,为了打造扶贫项目“阳光工程”,李江涛带头严格执行《甘肃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实施办法》,落实扶贫专项资金的监管责任,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为了落实东西扶贫协作的帮扶效果,李江涛加强与中央省市定点帮扶单位的沟通联系,确保帮扶项目落实落地。

  “任何‘短板’都会让我们的工作功亏一篑。”进入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李江涛带领业务骨干深入各乡镇扎实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宣传、大落实”行动和“31”冲刺清零行动,全面梳理已脱贫人口、已脱贫村、预脱贫人口、预脱贫村和贫困人口较多、发展滞后的非贫困村问题短板,采取有力措施,补齐短板弱项,夯实高质量稳定脱贫基础。

  日前,康县刚刚进行市级脱贫摘帽公示。“摘帽绝对不是脱贫攻坚的句号。”就在大家都觉得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候,李江涛已开始思考脱贫成果如何巩固,整体发展水平和质量如何全面提升等问题。干事创业,为民服务,永远在路上,在康县,在陇南,在甘肃,有无数像李江涛这样的扶贫干部,正在用青春和汗水,浇灌着山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之花”。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最美白银四月天!黄河石林自驾游四条精品线路发布 最美白银四月天!黄河石林自驾游四条精品线路发布
  • 四月书香润陇原| 甘肃少儿出版人的战“疫”答卷 四月书香润陇原| 甘肃少儿出版人的战“疫”答卷
  • 天水市市场监督管理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召开 天水市市场监督管理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召开
  • 天水市开展反恐防暴处突实战拉动演练 天水市开展反恐防暴处突实战拉动演练
  • 天水召开开展“脱贫攻坚视觉贫困专项整治月”活动视频会 天水召开开展“脱贫攻坚视觉贫困专项整治月”活动视频会
  • 手绘|疫散花开,英雄归来!这些举动很暖心 手绘|疫散花开,英雄归来!这些举动很暖心
  • 【甘肃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天水张家川:设施农业助村民就地增收致富(图) 【甘肃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天水张家川:设施农业助村民就地增收致富(图)
  • 【甘肃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天水麦积区:扶贫产业园让贫困户陪读务工两不误(图) 【甘肃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天水麦积区:扶贫产业园让贫困户陪读务工两不误(图)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甘南州中等职业学校文化旅游实训室设备
2   陇西县双泉镇人民政府巷道硬化项目采购
3   云·看兰州之文化记忆-趣谈非遗
4   张掖市公安局综合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改造
5   清水县教育局清水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
6   “云·看兰州”之故城时光- 趣谈老城门
7   永昌县职业中学省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
8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9   兰州财经大学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实验室
10   甘肃警察职业学院两个校区绿化养护服务
11   甘肃警察职业学院两个校区绿化养护服务
12   甘肃警察职业学院两个校区绿化养护服务
13   兰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推出线上讲解
14   酒泉市林果服务中心积极开展春季林果科
15   最美白银四月天!黄河石林自驾游四条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