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看兰州”之故城时光- 趣谈老城门
历史孕育了文化,文化反映着未来。地名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标志,更是一种文化积淀,因为地名承载着历史所赋予的特殊意义和功能。有些地方现在虽然只剩下地标性的建筑,却承载着百年故事;有些地名,看似跟这个地方没有多大的关系,但仔细深入,就会发现千丝万缕的联系。
兰州城通计内城周六里二百步,外郭周十八里一百二十三步。郭门九座,内城门四座。随着历史的变迁,昔日的城郭早已退出人们的视野,昔日起重要作用的城门也渐渐地消失,萃英门、广武门、双城门、小稍门...如今,只剩下这些名称。
这些“门”,也和其他诸多老地名一样,背后都有一长串的故事。它们是兰州城的耳目,城外的人与物皆从此入,城内的情与景都从此出,曾经与人们的生活和这个城市的命运紧密相连,千百年来陪着城市经历风霜和发展,瞧着门里面的车水马龙,望着人们的聚散离合,可以追溯出这个城市的根。今天,“云· 看兰州”第一期“故城时光-趣谈老城门”,带大家了解兰州城门背后的故事。
双城门
01
双城门大概是最容易被人误解的“门”了。
地处兰州市城关区闹市的双城门,是今日兰州之交通要道。兰州建城时,这里并未设立城门,但今日何以称“双城门”呢?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双城门还真不能算城门。旧时兰州修有内城和外城,今中山路就在内外城廓之间。现在的永昌路和金塔巷这一带,当时称为“州门什字”。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飞机经常轰炸兰州,每次听到警报,就有人组织居民疏散。所以当局为了便于市民防空疏散,就在州门什字凿开了内城墙与外城墙,后来又修了门洞,命名为“西南门”。城门开得很简易,就是拿砖砌成门洞形状,但群众却以连二洞子之形象,习惯地称之为“双城门”。久而久之,人们就将它叫成了“双城门”,并一直流传了下来,知情的人念起了,还带着亲切感。
后来,双城门外新拓了一条通往西北大厦的大街(今永昌路南街),街以西的果树园子全辟为文化市场,戏院、茶园、相声、评书、杂技、皮影戏等云集于此,相当热闹红火。每天下午和夜晚,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双城门”曾名噪一时,成了兰州文化闹市的代名词。在临近的中山路也相继出现了许多银行、钱庄、餐馆、舞厅、酒店、照相馆。直到20世纪50年代,热闹气氛仍不减当年。
皋兰门
02
旧时兰州内城共有四座城门,北侧广源门,西侧镇远门,东侧来煦门,位于南侧的,就是皋兰门。
皋兰门于明洪武年间修建,最初取名崇文门。甘肃建省后,城关作为省会之地,甘肃巡抚刘斗、叶穆济修筑兰州城时重修。道光十三年,陕甘总督杨遇春再次修筑并改名皋兰。同治元年,陕甘总督恩麟为其加筑瓮城,民国时改为南门。南城门正对陕甘总督署。南门是这四座城门中最为雄伟的一座,是兰州著名的城楼建筑。此城门楼正处于龙尾山与陕甘总督衙署的轴线上,因此建的相当雄峻,与郭城山川相称。三楼正中悬挂“万里金汤”巨匾,系嘉道年间陕甘总督那彦成所书,厚重遒劲。
新中国刚成立时,南门城楼驻扎甘肃省公安总队的一个排,其中一个叫张贵玉的士兵,因出身地主家庭,让其复员,便心怀不满,即于1952年10月6日9时许,趁士兵下楼吃早饭,杀死留守士兵,又开枪射杀行人,甘肃军区、甘肃公安总队、兰州市公安局率部平叛。至13时,张贵玉纵火烧楼,持枪跳楼,被士兵击毙。但大火蔓延,第三层尽毁。不久,全部拆除。
桥 门
03
今中山桥南东侧附近,可以看到兰州市人民政府所立的“明·镇远浮桥旧址”的石碑,建成的浮桥可供车马通行,还曾保障了军队的通行和粮饷的运输,当时被誉为“天下第一桥”。
浮桥建成后,成为连接河西走廊的重要通道。鉴于该地的重要性,明洪武年间,在镇远浮桥南侧离城约百步的地方,筑一座小城,正对桥头开一城门,命名为镇远桥门。宣德年间,桥门被改名为天水门。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陕甘总督杨遇春再次修筑时,改为通济门。因桥门在当时是把守镇远浮桥的重要关口,故得到多次维修。明朝时,还设有专门的河桥巡检司。当时戍守河卒,严查来往客商。
桥门也发生过一些足可称道的事,在当时颇有声誉。其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
明朝时对茶叶运输管制十分严格,不允许私营,官方运输也要有专门的金牌。朱元璋时,有一个驸马私自雇了几十辆大车拉着茶叶前行,过桥门时被拦住,驸马亮出身份,要求放行。守门的人称“什么人都不能过”,不肯通融。驸马气极,把守门的小卒打了一顿,扬长而去。河桥巡检司的人托皋兰县衙门告到甘肃巡抚,再一层层直告到殿前。朱元璋十分生气,嘉奖河桥巡检司,而赐驸马自尽。
此后,桥门的名气就更大了,地位也显得愈发重要。
有一年,中亚的撒马尔罕派遣500多人的使团前去觐见永乐皇帝,到沙井驿休整时,派人前来更换通关文牒。桥门的人十分重视,飞报金城关。为了显示天朝气度,当时全体士兵皆出列。后因接待外宾,还专门在河边建了“万国舫”。
后来,由于黄河铁桥的建成,浮桥便丧失其功用,桥门也渐渐废去。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汽车通行方便,桥门终被彻底拆除。现在,在桥门的旧址附近,还能看见桥门大厦的身影,所以常常有人会纳闷地问上一句:“为什么都要叫桥门呢?”
新中国成立前通济门与镇远桥之间,树立牌坊一座、上书“九曲安澜”四字。新中国成立后拆除,其遗址大约位于中山路和滨河东路的交汇处稍南。如今桥门虽已不复存在,但是透过它,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兰州当时在西北交通中的重要地位。
相关新闻
- 2019-09-27【甘肃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专题·系列展播(93)】壮丽70年 兰州本土优秀影视作品展播活动
- 2020-03-19甘肃文化丨汉代兰州有人造假币?
- 2020-03-19“太子营”“接驾嘴”兰州榆中两个特殊地名的历史渊源
- 2020-03-13张掖路街道辖区鲜为人知的人文历史——兰州港码头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