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奔小康】扶智扶志,让贫困户成为产业工人 ——宕昌县腾达实业扶贫车间见闻
原标题:扶智扶志,让贫困户成为产业工人
4月10日,来到设置在宕昌县城山水雅园小区的腾达实业扶贫车间,“哒哒,哒哒哒……”一阵阵缝纫机工作声传入耳中,50多位妇女正埋头制作成衣,身边大大小小堆满了各种服装部件。
这个扶贫车间可不一般。它通过把东南沿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入我省贫困落后地区,在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的同时,让每个贫困户经过培训,成长为一名成熟的产业工人,拥有可靠长久的一技之长,在劳动中找到价值,以勤劳双手脱贫致富。
从“闲得慌”到“坐得住”
杨羊花是宕昌县车拉乡坡里村人,由于家庭贫困,她很早就辍了学,在家帮助母亲操持家务。成家以后,她的生活也是围着灶台转,围着丈夫孩子转。有了闲时间,就和其他妇女一起谝闲传。
文化不高,又没技术,3个孩子也离不开她,29岁的杨羊花从没有外出打过一天工。
6亩山地勉强够家里人糊口,丈夫偶尔打打零工也挣不了多少钱,现在家里有3个孩子要养,杨羊花再也坐不住了。
今年过年时,她听村干部说县城这里建了一家扶贫车间,培训技能3个月,每天保底50元的收入,做得好了还可以挣更多。这可正对了杨羊花的心思,她说自己啥也不会,工作难找,知道这里教技术还发工资,便赶紧跑上门来报名。
杨羊花还是有些担心,自己从来没有学过服装制作,连缝纫机都没碰过,工作拿不下来怎么办?而且她觉得自己没什么文化,也没打过工,怕自己笨手笨脚会丢脸。可来了之后,师傅手把手地教给她们一道道制衣工序,慢慢学习的过程中,杨羊花的信心也一点点找了回来。
就这样,杨羊花这个“闲得慌”的家庭妇女开始每天按时坐班8小时,成为一名“坐得住”的产业工人。
按照腾达实业扶贫车间的培训规划,3个月的培训期对贫困户而言是一个扶智的过程,而随后的两个月则是为了让员工们扶志,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在产业中挖掘价值、不断增值。
扶贫车间采取每月前15天为计时工作,工资为750元,后15天为计件工作,工资为800到1200元不等。“这样做是为了让贫困户心中有个明显对比,计件的好处远远大于计时。扶贫不是养懒人,要扶起贫困户的志气,让他们从多劳多得中尝到甜头,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腾达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维林介绍道。
从第六个月开始,扶贫车间将会实行全计件制,员工每周工作5天,休息2天用于务农,休息的2天时间腾达实业还提供每天50元的补助,每月补助8天,共400元。这种“5+2”的模式,让贫困户在休息时间也有钱挣,在保障他们收入的同时,也让他们对扶贫车间这份工作充满信心,愿意长久在这里就业。
上班20多天的杨羊花现在已经熟练掌握了一套成衣的制作工序。最近,腾达实业还派遣了一位地毯编织的师傅在扶贫车间教技术,曾经那个害羞不敢说话的杨羊花,第一个报了名。
“家里孩子多,负担重,我也希望能多挣点钱。地毯编织技术难度更大,也更费时间,但是我想着这个行业前景更好,一旦完成一个订单,收入是成衣的好几倍。只要我努力,生活一定会更好。”杨羊花一边说,一边认真地学着用电动地毯针编织地毯,脸上的笑容显得格外自信。
多劳多得有干劲
在扶贫车间的带动下,杨羊花开始学技术、挣收入,而对城关镇红光村的贫困户包来菊来说,扶贫车间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收入稳定,多劳多得。
来到扶贫车间之前,包来菊靠在县城开出租车为生。小女儿患有先天性听力障碍,前些年,丈夫带着孩子四处奔波看病治疗,所有的费用都得靠着她早出晚归跑出租来支持。
2015年,包来菊夫妻俩决定把孩子送到兰州市盲聋哑学校上学,孩子年纪还小,包来菊的丈夫便来到兰州租房陪读,一年仅租房费用就得4800元,加上每月的生活费,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以前最好的时候,一天能挣近200元。最近几年,行情不太好,跑上一天,劳累不说,连100元都挣不上。现在我年纪也大了,不太想四处奔波了,想找个稳定些的工作。”41岁的包来菊告诉记者。
今年2月14日,包来菊在村里干部的推荐下,与其他3位妇女一起前往天水甘谷的腾达实业扶贫车间学习服装加工技术。当听说宕昌县马上也会有这样一家扶贫车间时,包来菊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腾达实业扶贫车间实行技能水平与月订单产量挂钩的办法,质量要求更高、价格更高的订单都交给技能更娴熟的员工来做。做得越好,挣得越多,而为了挣得更多,员工们就更努力,不断提高技能水平。这种做法既让她们练就一技之长,也让她们牢固树立了多劳多得的意识,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氛围。
现在,包来菊安心地坐在缝纫机前忙碌着,经过培训的她技术越来越好,短短20多天,她完成的成衣件数和质量就超过了其他几组女工。扶贫车间负责人按照公司规定,提前开始给像她这样手快、娴熟、做工细致的员工实行全计件制,让她们尽快实现多劳多得。
“现在每天基本上都是100元左右的计件收入,挣多挣少都由我手底下决定,每天干劲十足,再也不担心跑出去一天挣不了多少钱了。”包来菊手下一刻不停,笑着说道,“而且每天按时上下班,给家里人做饭都不耽误,心里头踏实多了。”
家门口就业最舒心
腾达实业有限公司目前已在全省范围内建成了65个扶贫车间,带动群众就业25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占70%。
这批扶贫车间主要有三种带贫模式:一种是厂房式,采取“企业+车间+贫困户”的模式,在深度贫困村或贫困人口较多的村镇建设实体“扶贫车间”,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第二种是居家式,采取“企业+订单+贫困户”的模式,以外包加工的方式,让贫困户在家里加工订单赚取加工费,成本低廉,方式灵活;第三种是陪读式,就是在易地扶贫搬迁点或家长陪读集中的乡镇建厂房或外包订单,定向吸纳贫困户就业。
对于广大农村留守妇女来说,能够在家门口就业是她们最迫切的愿望。
宕昌县的这家扶贫车间,就设立在两河口镇山背村、罗湾村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山水雅园,方便新搬迁的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
山背村贫困户杨松花去年搬到山水雅园,在此之前,她和丈夫及两个孩子在县城租房住,孩子上学,夫妻俩打工,年近70岁的公婆则住在山上的旧房子,照管土地,一家人长久不能相聚。
现在,搬入新家,老人孩子都可以得到照顾,杨松花也辞去了县城一家宾馆服务员的工作,开始在扶贫车间上班。
“以前虽然收入不错,但是很辛苦,我一个人从早到晚要打扫十几间房,给孩子做饭时间都紧张,公婆现在下山和我们一起生活,我就想着把他们都照顾好。”杨松花说道,“现在上班就在楼下,收入也好,到哪再找这么好的工作去!”
杨羊花、包来菊、杨松花在扶贫车间忙碌着,在缝纫机欢快的鸣响中,她们身上悄然发生着改变,她们相信,辛勤付出一定有丰厚回报,主动作为才能迎来幸福生活。
相关新闻
- 2019-04-22甘肃省各地“放管服”改革落地见效
- 2019-04-22甘肃省2019年“知识产权宣传周”系列活动启动
- 2019-04-22沙漠五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纪实)
- 2019-04-22短板补一补 脱贫多条路(纵深·“三区三州”看脱贫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