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笔墨画"精致兰州":留住消失的街区和邻里温情
原标题:七旬老人笔墨画"精致兰州":留住消失的街区和邻里温情
王鸿庆画笔下描绘的“童年的钟”。魏建军 摄
中新网兰州11月6日电(记者 魏建军)“所谓精致,不仅要看起来好看,更需要一种情怀。”73岁的兰州老人王鸿庆将百年“老兰州”的历史岁月,通过笔墨“印”在了300多张画纸上。“留住的不仅是消失的景点和街区,更多的是邻里之间的温情……”他说。
王鸿庆四五岁就跟随爷爷用画笔记录生活,那从时起,他提起笔,就再也没有放下。蹲下身子,拿根枝条,开始勾勒他与玩伴的趣事,这是王鸿庆儿时在老家大院里经常干的事。
有一次,爷爷在树下躺在椅子上“打盹儿”,王鸿庆便在角落偷偷画下了爷爷,这让作为“大家”的爷爷大吃一惊。就这样,他的“天赋”被爷爷发现了。从此,爷爷就“收他为徒”。
1954年,9岁的王鸿庆跟着爷爷去了西安拜访画界“大咖”。不仅让他大开眼界,更坚定了自己画画的信念。“从小耳濡目染,虽称不上天赋异禀,但也足够优秀。”他说。
图为王鸿庆“记录”的邻里之间的温情。魏建军 摄
1964年,王鸿庆在湖北工学院(现为湖北工业大学)读了“热能工程”专业,“父亲是黄埔军校毕业的,不建议让我学文。”他说,虽然略带遗憾学了工科,但自己“天生喜文”的性格还是会在闲暇之余,偷偷拿起画笔。
毕业后,王鸿庆被分配到了当时位于兰州的西北电力建设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成为了一名技术员,虽然工作繁忙,但他总会抽空记录那时候的自己,以及身边每天发生的事情。“还经常往报纸上投稿。”王鸿庆说。
王鸿庆最初在甘肃画界崭露头角是在1978年。当时,中国官方举办西北五省区版画联展,在甘肃省博物馆内,他的作品《黄河明珠》得到业界认可并一炮打响。随之,他也得到了很多老板的赏识,不仅向他求画的人越来越多,甚至还有“经纪公司”找上门包装他,让他专门画胡杨。
清末扎着小辫的男人,裹着“三寸金莲”的女人,以及爷爷用画笔记录的辛亥革命时期有关兰州的那段岁月,至今让王鸿庆记忆犹新。“有些东西消失了,真得就没有了。”关于兰州的记忆,他想尽办法将把这些温存都留下来。
2005年退休后,王鸿庆开始专门画画,还自创了“快速形准的绘画方法”,并开办了画室,给孩子们免费教学画画。绘画不是简单表现美,不仅是看起来好看,“美是一种情感,一种情结。”王鸿庆说,他努力地教学生,想把这种情结传递下去。
《甘肃易帜》是王鸿庆目前为止颇为满意的作品。该作品在甘肃“书立方”展览时被人看上,出40万元高价王鸿庆没有卖,他说,不是价格不够,而是“这画承载了我一生的记忆。”
王鸿庆感慨说,这幅画,虽然花费一个月的时间创作完成,“但收集素材,我用了一生!”那年、那时、那种心境,恐怕今后也画不出来了,“我借给你可以,但我不卖。”
之所以能画出让人共鸣的“老兰州”,“只因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王鸿庆回忆,小时候身边都是“黄色”,每次爬到房顶看到长出来的那一抹绿色就感觉很亲切。如今到处郁郁葱葱,这种巨变,犹如沙漠中看到绿树,不只是欣喜。
如今,王鸿庆创作的“老兰州”系列已经有300多幅了,基本涵盖了他眼中“精致”的老建筑、老街道以及民俗文化等,但他总感觉还没画完,“我要是走了,这些东西也就全带走了。”王鸿庆说,现在年纪越大越恐慌,来不及画的已消失,但眼前能画的,一定要留住。
相关新闻
- 2018-11-06兰州城关区开展就业创业专项行动 向街道居民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
- 2018-11-05白银平川区兴平路街道广场社区党建进“网格”面对面服务居民
- 2018-11-02深入背街小巷依法拆除违建恢复建筑原貌 兰州城关区下大力整治破墙开店
- 2018-11-02张掖甘州南街西来寺社区开展红色故事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