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地雅,精神文明之花竞相绽放——记者探访皋兰县石洞镇文山村
原标题:文山地雅,精神文明之花竞相绽放——本报记者探访皋兰县石洞镇文山村
欢快的健身舞蹈
干净的文化广场
素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城镇市民尚需继续努力,何况是偏远山区的村民们。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便很少见诸报端。乡贤解开顽固的矛盾、“兰州好人”引领村民向善、书法协会取代赌博、红白理事会规范婚丧嫁娶、健身舞协会催生精神生活、门前三包彻底清除垃圾……在两山夹一河的皋兰县石洞镇文山村,变化在慢慢发生着。在这里,党员干部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八个一”示范工程的要素变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让文明道德风尚深入人心,进而让精神文明之花在这片土地上竞相绽放。“乡村是我家,我爱我家!”在文山,很多村民都“背熟”了这句话,并积极主动践行着。这真是一个幸福的村子。
1乡贤和好人,成了村民“引路人”
6月13日,村民魏晋宽特地前往杨敬芳家,询问她家小儿子毕业后的工作和最近的农忙情况。
因为在村里有威望,63岁的魏晋宽便成了村民心目中的“乡贤”,为村民调节矛盾、协调解决困难。文山村共有5个小组,每个小组有1名乡贤。每当村上的新政策遭遇村民的传统观念无法落地时,乡贤们就会出马,而问题总会妥善解决。
“2012年村里修4.3公里路,有1公里路因为穿过村民聚集区,且将‘仅仅1个三马子能过的路拓宽至4米’,因此牵扯到征地拆迁问题。为此,村民纷纷索要补偿款,可因为没有经费,一时间项目面临夭折。关键时刻,魏晋宽和其他乡贤一起出马,先后多天给多户村民做工作。最终,所有人都没有要钱,免费让出院落修路。”文山村党总支书记魏列峰说。他的说法得到了多位村民的证实。
从皋兰县城出发,向南驱车7公里,远山、小河、农田勾勒的图景突然变成一座整齐划一的村落。这便是文山村,隶属皋兰县石洞镇,现有722户2113人,耕地面积3980亩。文山村党总支下设党支部3个,有正式党员58名。村主导产业以石料开采、制砖、运输业、设施农业、劳务输出为主。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54元。2016年被兰州市文明委评为“市级文明村”。
和乡贤一样,“兰州好人”则是文山村的另一个“引路人”。
杨桂兰年过七旬,从13岁起便继承了家中代代相传的“正骨”衣钵,走上了扶伤济困之路。60年间,她为5万多人治愈了伤痛。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从不主动向伤患者收取治疗费,对于贫困患者还时常给他们返程路费。2014年,杨桂兰被评为“兰州好人”。
在较为封闭、观念传统的农村,这种好人好事来之不易。杨桂兰的事迹在村里家喻户晓,且传播得很远,她用最质朴的人性的光辉照亮了“一条村道”。
在杨桂兰的影响下,近年来,石洞镇有多位村民被评为“兰州好人”。而这种强大的舆论和价值传导,慢慢改造着一个个村民和一座座村庄。
2评优选先成了统一思想的有力举措
在几乎所有的决策性文件中,第一项往往是“统一思想”。这是起点也是难点。
而在农村,要统一创建文明村的思想,更难!
不过,文山村的党员干部却将“文件”神奇地变成了有诱惑力的评优选先,自然而然的解决了统一思想的难题。为此,建立了道德讲堂,按照有固定活动场所、统一背景标识的要求,成立了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五星级文明户”、乡贤为主的宣讲队伍,每月开展一次宣讲活动,推动形成崇德向善的新风尚。
成立由村“三委”班子成员、党员、乡贤、村民代表组成的250多人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环境整治、走访慰问、关爱弱势群体等活动,推动村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
为挖掘村里的道德先进典型,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山村大力开展“五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创评,“兰州好人”推荐,“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选举并表彰了优秀的先进道德模范,设立了“善行义举榜”和“孝道红黑榜”,树立了正能量典型,倡导和谐家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发展。先后共评选出“五星级美丽庭院”2户、“五星级文明户”15户、“兰州好人”1人。这些身边的榜样,激发了更多村民追求文明的愿望,不断提高了农民文明素质。
3建红白理事会扭转不良风气
多少年来,美德新风尚这股风很少在贫困农村刮起来。因为农村要改变,就得从敏感的婚丧嫁娶开始。
“倡晚婚,优生育,生男女,都满意;婚丧简,莫铺张,俭持家,不浪费;敬老人,合伦理,对儿孙,会教育。”在文山,党员干部却想着要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他们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按照“一村一策”要求,制定了“村规民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村民准则,教育群众、约束群众,着力破除“婚丧喜庆活动大操大办、人情债、攀比炫富”等不良风气。他们甚至将“村规民约”细化为《遵纪守法篇》《移风易俗篇》《乡风文明篇》《民主和谐篇》《传统美德篇》等10个方面,且成立了由村“三委”班子成员、党员代表、乡贤能人等35人组成的红白理事会,制定章程,规定不论贫富,统一标准,烟酒档次、酒席数量、菜品种类等方面都有详细规定。
这个规定在文山村具有划时代意义。它不仅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也扭转了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更让精神文明建设有了可以生根的土壤。
4成立书法协会提升文化底蕴
6月13日上午,下课后的文山小学教师苏青红急匆匆地跑到位于村委会的魏振皆书法协会,为前来求取墨宝的村民写下“瑞气祥云”。
魏振皆生于1889年,是书法名家,文山村人。受他的影响,多年来,文山人崇尚书法,尤其是2014年成立魏振皆书法协会以来,定期和不定期的书法活动一度代替了村民农闲时节的赌博,协会会员多达68人。该协会制定了协会章程,筹资10万余元建设了活动场地,征集装裱作品50多幅,先后举办书画展览活动12场次,不断提升文山村文化底蕴,弘扬特色文化。
“自从有了书协,没人赌博了,过年时村民们也不用买春联了。”苏青红说。
而作为另一个村里的文化符号,《文山史话》也值得说一说。
原文山小学校长魏仁科历时5年,编纂出了20多万字的村史《文山史话》。该书编修的历史时间跨度400余年,从历史沿革、古迹遗址、社会经济、文化名人、民俗乡韵等十个方面,全景式描绘了文山村的乡村文化和民俗风情,从一个小村折射出中国农村的历史变革。
“这本书,让文山人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魏仁科说。
5建设文化广场丰富村民生活
在只有5个小组的文山村,竟有6个文化广场,文化成果的共享走进了每一户。
按照“服务优质、服务全民”的公共文化体系,文山村一大批文化民生工程相继落地建成。按照乡村舞台建设“四个一”标准,积极整合涉农资金,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建设文化广场6座,总面积达到6500平米,配备了篮球架、乒乓球、健身器材等30多套,实现各村民小组全覆盖。建成综合文化活动中心1个,设置农家书屋、多功能文化活动室、展演舞台等,购置书籍1100余册,配备电子琴、音箱等器材15套,购置锣鼓等社火道具28套,进一步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极大地满足了群众的娱乐、健身需求。
同时,依托文化底蕴和政策扶持的大好机遇,坚持“三贴近”原则,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重点,充分发挥乡村舞台主阵地作用,吸引优秀农民人才成立了健身舞协会和社火协会,依托“我们的节日”“三下乡”“结对子、种文化”等,广泛组织开展文艺演出、社火汇演、健身娱乐、政策宣传、法律知识宣传等展演活动,极大地丰富活跃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近三年来,共举办文化下乡活动3场次,秦腔演唱15场次,书画交流5场次,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活动自发有序开展。
杨敬芳今年53岁,却显得在逆生长。每天傍晚,作为健身舞协会会员,她和农忙了一天的乡亲们带劲地舞动。等到很多村民有了“不跳睡不着”的心态,6个文化广场每天都很红火,各种曲目不同风格的广场舞尽情表演着,看得人眼馋。
这个小村子,多么幸福。
6综合治理环境制定长效机制
记者在文山村采访走过的两三公里路,竟然没有发现一处垃圾。只是临走时相遇的一群羊路过文山辖区留下了几个羊粪蛋,不过一会儿也被清扫了。
这种超乎寻常的干净,记者还从未在下乡时见到过。“村里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群众主动参与环境综合整治,自觉维护村容村貌,夯实精神文明建设基础。”看来,魏列峰和班子成员制定的相关规则和倡议见效了。
在文山,一个村级行政机构竟然建立了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文山村建立了村有专职清扫员、社有清运员和义务监督员的环境卫生整治队伍,实行网格化管理,村上的5名专职清扫人员,主要负责对村内公共区域进行及时清理,各社的1名垃圾清运掩埋人员,负责及时清理社内垃圾台(点),做好垃圾掩埋工作。各社义务监督员督促村民遵守义务,落实责任。同时,在全村实行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的“房前屋后三包”责任制,画标线、分区域,引导村民自觉清理房前屋后的垃圾、杂物。
坚持村民自治原则,定期召开村民联户代表大会,严格“四议两公开”程序,按照每人每年10元的标准收缴卫生保洁费,作为垃圾收集、清运、掩埋等费用,并鼓励村民互相监督,共同管理,大大提高了村民卫生保洁自觉意识,提升了全村环境卫生整体水平。
同时,建立了“文山环境”微信群,专门用于全村环境卫生工作安排、典型通报、沟通协调、出谋划策,注重营造“文山是我家,美丽靠大家”的全民参与氛围。
此外,皋什公路、文泥公路两侧指定专门清扫人员,垃圾分段清运,每人负责两个垃圾收集台,对垃圾清运不及时不彻底的人员,第一次警告,第二次扣除经费,第三次停岗。清扫清运人员除完成正常的任务外,还要按规定时间完成临时性的任务,对垃圾外倒、建筑垃圾未进池的个别社员及时进行劝说和教育引导。
值得一提的是,文山把环境卫生工作开展情况作为村社干部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与评先评优挂钩,落实待遇和保障,对表现差的村干部采取通报批评、取消年度评优等惩罚措施,对成绩突出的给予评优和奖励,进一步调动村社干部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采访中,当地人也说不清文山村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何时发端,可他们一直铭记那些远去的先人的开拓,并深知做好当下的重要,也明白脚踏实地的未来可期。
正如魏列峰感慨的:一眨眼,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以文明村镇创建为抓手,以文化乐民文化惠民为重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八个一”示范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在文山村扎实开展;再一眨眼,便是一个新时代里焕然一新的文山村。首席记者 张鹏伟 文/图
相关新闻
- 2018-06-13张伟文调研榆中县南山片区脱贫攻坚工作时强调 有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让农民群众在家门口脱贫致富
- 2018-06-04【三年决战奔小康】积石山:借文化之力拔思想“穷根”——关注精神扶贫系列报道之四
- 2018-06-04皋兰县村史《文山史话》发行
- 2018-05-31【生态文明 美丽甘肃】山泉相伴玉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