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的《读者》 ——甘肃参展深圳文博会一角速写
原标题:变化的《读者》 ——甘肃参展深圳文博会一角速写
记者 施秀萍
《读者》杂志,是伴随几代人成长的心灵读本。近几年,在电子产品强烈冲击、人们读书越来越碎片化的境况下,《读者》杂志也受到了影响。
所幸,时代弄潮儿总是能搏风击浪。走进读者出版集团在第十四届深圳文博会的专题馆,就对“变化”一目了然了。
充满回忆的万花筒,可拼装的文具盒、书包,“体型优美”的各种保温杯、降温杯,星球VR、纸做的录音机、十二生肖书签……读者文创馆里的文化产品琳琅满目,个个令人爱不释手,挑选购买的观众络绎不绝。
《读者》不是期刊吗?
“读者,是期刊,又不只是期刊。”在现场忙着招呼观众的读者甘肃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王应学这样说。
此次,共有生活类、图书类、创意类、益智类等1000多种读者文创产品亮相深圳文博会。无论是读者原创作品,还是与别人的合作产品,每一件文创产品既不乏艺术美感,又紧贴生活,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具,似乎每一件产品都是观众的需要,都可以带走。王应学说:“我们就是想用另一种方式陪伴在读者身边。”
如果说《读者》杂志是陪伴人成长的心灵读本,是精神食粮;那么读者文创产品,就是用带着生活温度、有着艺术美感的作品,以一种崭新的面貌与读者热腾腾的生活联系起来,成为读者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很受读者欢迎,尤其是《读者》‘粉丝’。”王应学告诉记者,《读者》陪伴大家近40年了,读者对《读者》有感情。在深圳文博会期间,《读者》老“粉丝”购买文创产品,都会被赠予《读者》杂志,“精神食粮与物质需求都有了”。
如此,《读者》在另一个“世界”又“活”了起来。
“开馆到现在,每日入场观众8万人到10万人,销售额2万元至3万元,挺火爆的。”王应学清楚地记得,去年的第十三届深圳文博会上,读者文创馆每日入场观众5万人到6万人,销售额1万元至2万元。
很多观众没想到,西部的文创产品如此新颖,让人眼前一亮;王应学和他的同事也没想到,读者文创产品的火爆程度能持续上升。
自然,这绝非偶然。
根据去年观众的反馈,他们对参展作品做了调整:少了市面上容易同质化的茶具类等文创产品,增加了文化类、生活类和益智类的文创产品。
比如,大受欢迎的原创纸质类手工书和文创艺术产品。
——一套名为《千手观音》的手工书,打开来,是一本取材敦煌壁画的故事书;合起来,则是一件精美的挂件,无论色泽、质感还是外形、内容,都令人啧啧称奇。
——一套名为《古韵敦煌》的藏书票笔记本,内藏着一个“实体的洞窟”,壁画、塑像栩栩如生;内页既可作画,亦可写作。
——一本《敦煌的故事》手工书,且不说内页全为手工制作,仅书本封面就令人爱不释手:沙漏状的外形封面里装有真的细沙。沙漏至一面,莫高窟九层楼巍巍耸立;沙漏至另一面,圆月映照下的月牙泉映入眼帘,怎么看怎么美。
——Mini版皮影影院《玩皮影》,既是内容丰富的书,还是随时可上演皮影的微缩版影院。当初带来的100个,如今只剩下6个……
平素里司空见惯的纸,一下子就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人们藏不住惊讶的眼神,连连感叹:“纸这么传神啊”!
“这些纸质类手工书全是徐晋林老师的杰作。”王应学告诉记者,这些文化类创意产品,让纸质传媒更加“传神化”,使人和书的关系发生些许微妙的变化,由人读书变为人和书的互动、交流,更能吸引年轻人沉下心来,重新捧书阅读。
这样的文创产品不仅广受观众喜爱,还颇受艺术家、收藏家的热捧。重庆的一位观众不仅买走了全套的纸质手工书,还留下电话号码,说要回去好好研究,再与徐晋林老师交流,合作开发文创产品。
“读者,不止杂志,更有生活。”读者文创馆展厅一角醒目的文字,正是《读者》发展理念的最好注脚。
相关新闻
- 2018-05-15参展深圳文博会天水工艺品尽显地域文化
- 2018-05-15敦煌文创产品在深圳文博会大放异彩
- 2018-05-15定西在深圳文博会签约2个项目 合同金额2.07亿元
- 2018-05-15参展深圳文博会天水工艺品尽显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