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故事丨抗战时期,西北师院师生的社会教育活动
原标题:抗战时期,西北师院师生的社会教育活动
讲述人:尚季芳:历史学博士,西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主任。
上世纪四十年代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办公大楼
李蒸塑像
1938年西北临时大学学生从宝鸡徒步翻越秦岭
抗战时期,东南沿海沦陷,大批厂矿企业、大专院校、广大民众纷纷内迁。西北师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辗转迁移到了甘肃。师院师生们在安宁十里店扎下根后,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的同时,利用课余,深入社会,深入周围农村,宣传抗战,调查农村现状,为民众补习文化知识。今天,就让我们听听抗战期间,师院学子们的社会教育往事。
1跋山涉水迁移兰州,西北师院扎根十里店
我至今在为一幅西北师院的老照片感动。这张老照片,见过的人不少,了解的人不多。它真正触动我的,是这幅照片所表现出的不屈的精神。这是一张有些发黄的照片,背景是秦岭的某个山口,蜿蜒的山路上,人们排成长队,一个跟着一个,沿着山路向前。这张照片,大概拍摄于1938年,内容是李蒸等先辈率领师生们从陕西宝鸡翻越秦岭去城固的情形。此时,正是日寇肆虐,战火纷飞的时刻,师大的先辈们不屈不挠,一路向前。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华北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机构从北京一路向西,先迁移到陕西西安,再到城固,先是西安临时大学,后改为西北联合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到了城固后,再跋涉千里来到兰州。如果仅仅用为了躲避日寇战火,就解释不通学校继续西迁的原因。因为城固已经是大后方了。那么,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师院先辈们迁移到兰州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开发大西北。说到这里,我不由想起当时师院院长李蒸先生所说的话。
李蒸先生是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的第一任院长,也是国内近代教育史上非常有声望的教育家。李蒸,字云亭,河北省唐山市人,20岁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1923年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修乡村教育。次年取得硕士学位。1927年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归国。1932年,他出任北平师范大学校长。1937年西北联大成立后,他任师范学院院长。1939年8月,西北联大奉命改组,师范学院独立,更名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李蒸先生被任命为第一任院长。
1940年4月,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奉命迁往兰州。李蒸曾两次翻山越岭到兰州勘察校址。迁移兰州后,他带领师生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建立起了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在西北的根基。他深知在西北设立师范学院的用意:培养师资,研究学问;发扬西北文化,普及教育于广大西北地区。
他曾写道:“本校所负使命,在校内为协助西北教育当局,发扬西北文化与普及西北教育,这是政府规定本校应负之责任。本校为西北师范教育最高学府,鉴于整个文化建设事业均应参加,总括来说,本校应积极参与:(一)恢复民族固有道德,(二)提高西北文化水平,(三)推进西北公共教育,(四)供给人民精神食粮,发扬民族精神,百年树人大计。”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为了开发大西北,唤醒民众抗战建国意识。
2社会教育,从点点滴滴开始
在抗战大后方,李蒸先生带领师生们在建设学校、勤奋学习的同时,还大力开展社会教育服务,提升西北民众的文化水平。有资料显示:“师范学院学生的社会教育应有四星期,无此项服务证明书,不得毕业。”因此当时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举办社会教育,一方面遵从政府教育部的指令,另一方面大力为农民服务,为西北开发服务。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的社会教育主要依托社教区进行。1941年1月首个社教区于陕西城固成立,这是西北首个乡村社会教育组织,主要社教内容是抗日宣传、补习教育、开设诊所、巡回医疗和设立民众代笔处等。
由于举行乡村社会教育在西北尚属首次,民众对此多怀恐惧心理,为此师院特意举行了盛大的开幕典礼,借机扩大宣传。当日开幕式会场和村庄布满了标语、漫画以及各种壁报,内容都是与民众切身相关的问题。如“念书识字可以写信看信”,“肮脏的生活是疾病的根源”,“合作社可以减轻奸商的剥削”等。同时,也张贴了一些动员学生的标语,如“振起精神为农民服务!”“将教育送在农民面前!”“师院同学要深入农村办理社教!”“到农村去认识问题研究问题”等。
这次开幕式的规模很大,吸引了学校周围的700多村民参加,再加上学校师生员工共1000多人。李蒸先生讲了开办社会教育的意义。开幕式后,还办了一个展览,“男女老幼乡民纷纷前来参观,由男女同学分任招待讲解责任,成年农民对各种农产品观察非常仔细,妇女对家政系出品颇感兴趣。”显然,这种新颖的展览让他们大开眼界,对师院举行这样的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以后继续扩大社会教育打下了基础。
那时的条件自然是非常艰苦,但是师生们的热情却非常高。社会教育草创之时,经费只有200元。后来,教育部拨款3000元,又奖励10000元,经费逐渐充实,社教区的工作也逐渐推展开来,卓有成效。社教事务由起初的联络民众发展到教育民众阶段,如举办乡村建设干部讲习会、举办民众生产及合作、训练家事、卫生讲习、增高民众生活智能、推行成人及儿童补习教育、扫除文盲等工作。
3感人一幕,妇女抱着婴儿来听课
在那个年代,进行社会教育活动阻力很大。民众不了解,民众负担重无暇顾及是两大难题。他们说:“食粮要我们,当兵要我们,上学还要我们。”有时补习班本来是父亲来学习,谁知点名时却发现是儿子来顶替,原来民众把求学看作抓壮丁,不敢到学校来。
尽管如此,师院先辈们的付出,还是取得了很大成绩。1943年,他们在安宁十里店举办三期补习班,其中儿童组共7班250多人,妇女班2班50多人,成人班100多人。1944年在安宁共办四个补习班,其中十里店招收160人,孔家崖招收250多人。教学效果非常明显,每次乡教工作到期后,民众纷纷要求延长,当同学们返校时,当地士绅设宴款待,民众依依不舍,燃放爆竹欢送,且成人班的学生自愿将师院学生的行李送到学校。妇女班的学生为感激师恩,“把自家菜园里的辣子茄子,赠给老师一篮,权作礼物,深情厚谊,着实令人感动”。最令人感动的是,一位来自山西的妇女,每天上课风雨无阻,一手抱着婴儿,一手写字,补习结束时,她已会写通顺的书信,会记家庭的账簿。
1943年8月18日兰州的报纸以《十里店社教工作成绩斐然》为题进行了报道,声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的社教工作,“四周以来,成绩斐然,已引起各界人士之注意,数日内前往参观者络绎不绝”。教育部两次来电嘉奖师院的社教工作,“查该院发动师生作大规模之社教活动,举办农事、工艺、家事、科学等展览及粮政兵役宣传,慰劳抗属等工作,均称切实,殊堪嘉许,嗣后仍仰努力服务社会,化民成俗,以宏社教效能。”不难看出西北师院的社教工作在抗战时期确实取得了非凡的效果,通过社教工作不仅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也使学生获得了实际工作的经验,更使民众得到了一定的文化常识和爱国信念。
师院先辈们的付出,成为西北师范大学校史上的丰碑,他们不仅唤醒了民众,支援了抗战,也使他们在黄河边扎下了根,为西北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图 首席记者 王文元
相关新闻
- 2018-05-07兰州文理学院举行“讲好文理故事 坚定文化自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暨纪念五四运动99周年文艺展演(组图)
- 2018-05-07兰州故事丨飘香在岁月深处, 一座城市的水果记忆
- 2018-05-07【兰州故事】飘香在岁月深处,一座城市的水果记忆(组图)
- 2018-05-04“兰州百合杯”“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征文大赛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