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省外媒体刊甘肃

【中央媒体看甘肃】绿染陇中山河美——甘肃省定西市发展草牧业释放生态效益纪实

18-05-14 07:07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杨亚楠

  原标题:【中央媒体看甘肃】绿染陇中山河美

  ——甘肃省定西市发展草牧业释放生态效益纪实

  王军 农民日报记者 焦宏 吴晓燕鲁明

  定西市位于甘肃中部,通称“陇中”,是中华民族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曾因拥有广袤而丰美的天然草地,被誉为“畜牧为天下饶”的富庶之地;近代以来,又因乱垦滥伐致使生态环境破坏,成为“陇中苦瘠甲于天下”。

  “定西长期干旱缺水、灾害多发、生态环境极度脆弱,摆脱贫困、恢复生态互为因果、互相制约。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加快发展生态型草产业,全市生态环境得到质的改变,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定西市委书记唐晓明说,从长远看,实现绿水青山、推进生态文明既是定西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定西为国家筑牢西部生态屏障应有的担当。定西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和“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的要求,继续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把保护生态作为生命线贯穿到扶贫开发的全过程,把精准扶贫与生态环境治理紧密结合起来。

  从“富庶陇右”到“苦甲天下”的警示中找到发展之路

  “历史上,陇中地区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农牧交错地带,是重要的草业和牧业基地,同时还是官苑屯牧地区。”定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美萍说,秦汉时期,陇中定西渭河两岸阡陌纵横、水草丰茂,山谷深处绿树成荫;到了唐代,这里曾设置陇右郡监牧,专为国家提供优质战马,除官营牧马之外,民间畜牧业也很发达,是全国四大牧业基地之一。然而,自宋代之后,随着人口增长,大面积的伐木垦草造田,许多草地被辟为农田,生态环境破坏,经济发展日渐衰退,陇中地区也由“富庶陇右”沦为“苦甲天下”。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定西上下齐动员‘反弹琵琶’,大念‘草牧经’,推动农业发展方向的战略转移,其北部的安定、通渭、陇西、临洮4县区开始大力发展以‘停止植被破坏’为目的的人工种草。从2012年以来,定西市草牧业发展进入了成熟阶段,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和脱贫攻坚的首位产业。”定西市畜牧兽医局局长苏存富说,2016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中国“西部草都”的目标,草产业进入大发展时期。2017年底,全市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达到320万亩,发展适度规模牧草种植户10044户。

  “要过家(过日子)多栽树。”80岁的定西市安定区白碌乡农民王永瑞至今仍牢记父亲生前嘱咐的这句话。白碌乡地处大山深处,常年干旱少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上世纪60年代,刚过20岁的王永瑞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始义务植树,一直坚持到现在。王永瑞说,上世纪80年代,当地号召人们“种草种树、绿化定西”,他把承包的50亩荒山全部修成了反坡台,用仅有的200元钱购买了树苗,挖坑、种树、浇水、保苗,50亩荒山全部栽上了白杨、旱柳、柠条、云杉、松柏等树木。

  寒来暑往,靠着一把镢头一把揪,打埂筑坝,王永瑞先后造林30余万棵,硬是让原本寸草不生的400多亩荒山披上了绿色,被当地人称为“活愚公”。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一辈子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王永瑞仅是定西干部群众遏制生态恶化、种草种树的典型代表之一。

  “靠着干部群众们的苦干实干,定西的植被逐步增加,大地渐渐有了绿色,生态环境趋向好转。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生态兴则经济强,生态兴则百姓富。”唐晓明说,作为全国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定西要实现脱贫致富、繁荣发展,就必须要从“富庶陇右”到“苦甲天下”的警示中汲取经验教训,必须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文明。

  在立草为业和草畜并举中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

  “草牧业的快速发展,让定西农民在实现增收、加快脱贫上拥有了一个最具潜力的产业,更为素来干旱贫瘠的陇中山河重新披上了‘绿装’。”定西市委副书记、市长戴超说,广大农村正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重新布局产业项目,提升产业的带富能力,一大批绿色产业带头人脱颖而出。黄土塬上,层层梯田阡陌交通,林果树木、经济作物、牛羊畜群交相辉映,厂房、村落点缀其间,一个个生态和谐新农村正绽放出勃勃生机。

  “立草为业,草畜并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近两年来,定西依托其地域资源优势,坚持把草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和脱贫攻坚的富民产业来培育,全力打造中国“西部草都”,全市草牧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立草为业、草牧并举、草畜一体化的循环发展格局。目前,定西已拥有900多万亩天然草场和320万亩多年生优质牧草留床面积,基本形成了陇中紫花苜蓿、甘肃红豆草、岷山红三叶、岷山猫尾草等特色优质牧草生产基地。

  “安定区是个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蒸发量大,年平均降水量在380毫米左右,蒸发量达1526毫米。由于缺水、土地产出低,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土地弃耕撂荒面积逐年增加。因此,必须探索一个让群众和新型经营主体投入少、风险小、见效快的发展路子。”安定区委书记赵众炜说,经过专家论证,相比种树,安定区更适宜种植优质牧草,这不仅是尊重自然、尊重科学,更是回归传统。发展草牧业是安定区的资源禀赋使然,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选择。于是,一年种、多年收,管护成本低、收益好,还能达到水土保持和促进恢复生态的苜蓿饲草,出现在安定区大量的低产田和撂荒地里。

  “我们这地方干旱少雨,靠种地收入太低,以前还总为种马铃薯地块的倒茬期发愁,现在好了,我种植了9亩牧草。种草劳力投入相对较少,而且现在收购草的加工企业也多了,草好卖,收入也不错,还可以领到草原生态奖补的钱,和马铃薯地倒茬种草,不仅弥补了‘空挡’,还对土壤有好处。关键是地块基本没有裸露的时候,防止了水土流失。”安定区种草农民韩佑炫说,发展草牧业正在成为当地更多农民的自觉选择。

  “事实上,从当初的种草种树、停止植被破坏、遏制生态恶化等政策措施实施以来,安定区一直将草牧业作为新型产业进行培育。”安定区畜牧兽医局副局长冯强说,特别是2013年以来,安定区动员千家万户种草、种养大户种草、组建合作社种草、草品生产企业种草,走出了一条生态修复、以草兴牧、农牧结合的治穷致富之路。全区以紫花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稳定在90万亩以上,一年生饲用作物每年稳定在40万亩左右,年产鲜草总量达300万吨以上。

  “种草与种粮轮作倒茬,不仅确保了粮食安全,促进了草牧业发展,还增加了植被覆盖,修复了生态环境。”冯强说,安定区的探索是定西市坚持生态与产业发展的生动剪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3年着重强调草牧业发展,特别是2017年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这为定西草产业发展带来了政策叠加的利好机遇。”戴超说,201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立草为业、草畜并举、以草带畜、以畜促草”的总体思路,并结合国家实行“粮改饲”、发展草牧业的重大机遇,下决心将草牧业培育成为与中医药、马铃薯产业并列的全市三大特色优势产业。

  多年生牧草持续大面积种植,释放出显著的生态效益

  “改革开放近40年来,定西草牧业大致经历了恢复发展、商品基地建设、支柱产业建设和主导产业培育4个发展阶段。”唐晓明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定西立足于草牧业的比较优势,经过精心培育和悉心打造,草牧业已经发展成为定西具有代表意义和独具特色优势的支柱产业,取得了一定效果,也积累了一定经验。当前,定西提出打造中国“西部草都”的战略目标,既是定西放眼全国发挥资源比较优势的现实选择,也是定西加速脱贫攻坚同步建成小康的重要途径,更是定西坚持生态立市战略、改善区域生态、推进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

  “这一重大抉择,既高度契合中央精神和国家战略,又顺应地方经济社会、群众谋求发展,再造林草丰茂、牛羊成群、山川秀美新定西的诉求,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定西草牧业之所以得到快速发展,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核心因素,政策利好与资金投入是关键,群众意愿与市场需求是基础,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是强大引擎,技术服务与疫病防控是有力保障。”戴超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超前谋划,大力发展畜草产业,中央、省、市乃至各县区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草牧业发展的利好政策,特别是市委、市政府在市级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预算每年列支1000万元,专项支持草牧业发展。这撬动了金融资金、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的投入,给草产业发展提供了金融支撑。得益于市委、市政府推动草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定西农村经济发展已由马铃薯、中药材“两轮驱动”变为马铃薯、中药材、畜草“三足鼎立”。

  记者在定西市农村采访,草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空间最大、助推脱贫效果明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恢复生态的主导产业,显现了强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去年,我给鹿鹿山牧业交售了24.53吨牧草,每吨单价是300元,共计7359元。这些草折价后还可以参与入股,到年底可以分到10%的红利,今天我一共领到了8094.9元,感觉比存银行还划算。”在通渭县鹿鹿山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农民牧草入股分红现场,当地村民李国强高兴地对记者说。“此次共有包括29户贫困户在内的72户村民领到了108.6万元分红。”该公司总经理杨东晖介绍说,去年以来,公司引入“三变”改革模式,采取农户以牧草入股分红的形式,吸纳324户周边种草农民参与,其中包括75户贫困户。通过这一创新模式,他们使企业变成了“农民的牧草银行”,降低了农民因气候或市场的变动而收入受损的风险,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了企业和农户的双赢。

  “2000年刚开始退耕还林还草的时候,不少农户还犹豫没有种草,后来见到之前种草的农户尝到了甜头,许多农户开始纷纷参与进来。”定西民祥牧草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益民说,有了农户的广泛参与,草种上之后,水土保持住了,生态得到修复,以前安定区下雨,许多地方有山洪,现在基本上实现了“泥不出沟、水不下山”,降水也比以前多了,连小气候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正如林益民所言,记者在定西看到,得益于多年生牧草的持续广泛种植,不少地方的植被快速修复,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明显增强,草牧业的快速发展正在释放显著的生态效益,基层干部群众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保护生态、再造秀美家园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定西是青藏高原下延区与黄土高原抬高延伸区交汇地带,广袤的天然草原是当地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也是渭河的源头和水源涵养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牧草联盟秘书长杨富裕说,过去十几年来,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区大面积的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在水土保持、涵养水源及改良土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生态效应。

  “生态屏障地位重要,随着国家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目前全市生态环境已经有了明显好转。”唐晓明说,“建设中国‘西部草都’发展草产业,有利于巩固草原生态建设成果,不但可以使天然草地植被得到恢复,提高草地生产力,而且可以通过建植人工草地和草产品加工,提供足量优质牧草,减轻天然草地的载畜压力,促进天然草地低成本自然恢复,最终使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根本好转,真正发挥西部生态屏障的作用。”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郭旭生一直致力于研究推动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丘陵沟壑区牧草产业的发展工作,提出了“我国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丘陵区发展苜蓿青贮产业,以有效利用退耕还草生态保护建设种植的大面积紫花苜蓿优质饲草资源”的发展模式,并在定西通过紫花苜蓿青贮技术的转化,扶持龙头企业开展商品化苜蓿裹包青贮饲料生产。目前,定西市各县区已建成13条裹包青贮生产线,年产量达100万吨以上,年销售额6亿元左右,产业结构逐渐转型升级,极大地推动了该地区由以粮为纲的“淀粉经济”向发展草畜产业的“蛋白质经济”转变,成为同类地区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和扶贫攻坚的典型模式。

  “历史是一面镜子,陇中黄土高原农牧经济开发与演变的历程,清楚地说明,恢复当地生态平衡,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正确的选择。”郭旭生认为,定西发展草产业的意义深远,是再造秀美山川家园的必然选择,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业。

  “陇中地区是典型的农牧交错区,发展草牧业是基于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的现实选择。近几年定西的实践证明,发展草牧业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而且兼顾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国黄土高原同类地区生态保护建设和产业发展探索出来了一条新路子。”甘肃省草原总站站长韩天虎说,草牧业被陇中地区百姓称为“生态型”“民生型”和“扶贫型”的好产业。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会长、国家草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卢欣石指出,国家支持在定西建立陇中黄土高原草牧业经济技术示范区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条件已经具备。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依据自然气候环境和地理地形条件,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紧密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粮改饲”及生态建设恢复重建工程实施等,进一步实施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型草产业发展重大工程项目,大力发展生态型草牧业,引草入田、寓粮于草节粮增草、增草增畜,切实将种草和养畜、产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发展草牧业经济实现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建设和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事业。

  (原载2018年5月7日《农民日报》)

精彩推荐

  • 甘肃省9部门联合开展健康扶贫先锋行动 推五项先锋行动保惠民政策落实 甘肃省9部门联合开展健康扶贫先锋行动 推五项先锋行动保惠民政策落实
  • 用品牌讲述甘肃故事——甘肃省企业参加首届中国品博会侧记 用品牌讲述甘肃故事——甘肃省企业参加首届中国品博会侧记
  • 甘肃省推进六大特色产业与“一户一策”精准对接 甘肃省推进六大特色产业与“一户一策”精准对接
  • 酒泉瓜州:湿地变乐园水鸟乐作客 酒泉瓜州:湿地变乐园水鸟乐作客
  • 陇南:图说十年 陇南:图说十年
  • 酒泉阿克塞县专项检查组在生产一线调查惠农专项资金发放落实情况 酒泉阿克塞县专项检查组在生产一线调查惠农专项资金发放落实情况
  • 甘肃省举行“5·12防灾减灾日”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组图) 甘肃省举行“5·12防灾减灾日”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组图)
  • 多维看深圳文博·绝技|匠心传承 他们让老手艺焕发新光彩(组图) 多维看深圳文博·绝技|匠心传承 他们让老手艺焕发新光彩(组图)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兰大二院举行2018年庆祝5.12国际护士节
2   【脱贫攻坚——影像志】小康路上带头人
3   【我奋斗 我幸福】画家杨东明:身残志
4   唐仁健在十三届省政府第一次廉政工作会
5   图解:甘肃“一户一策”助力脱贫攻坚
6   小陇画报|中国石窟艺术中的珍宝武山县
7   怎样让护坡不再光秃?甘肃这位老人发明
8   一位新疆大叔与甘肃师傅的不了情缘——
9   甘肃省两市一县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10   甘肃“鼎立信”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平台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