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时评】调查研究不是“走秀表演”
原标题:【清风时评】调查研究不是“走秀表演”
陆旸
12月17日,中央纪委网站收集网友留言,描述发生在自己身边“奇葩”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网友“奇峻狮山”说:每当上级领导来调研,他们全镇干部搞“大会战”,加班加点筹备调研会议、制定走访路线、提前踩点打招呼、落实后勤保障措施等,一直忙到领导完成调研离开为止。对于这种“走秀演出”式的调研,干部深恶痛绝,但又无可奈何。
毛泽东同志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调查研究是党在各个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传家宝。正是基于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者才选中了这种工作方法。这些假调研、被调研中,看起来有传统、有群众,于是上级“走秀”,下级“表演”,调查研究成了上下合力演出的常备节目。
是节目,就得有导演、舞台和演员。导演,当然是接待调研的“一把手”,他们能够调动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导演先得规划出一个“精品”路线来。这个路线上有烈日下的田间地头,有机器轰鸣的工厂车间。这个舞台是变换的、也是固定的。变换场景,才能移步换景;固定线路,才能成就“精品”。在这个舞台上,故事犹若盆景,精致美丽,演员必须熟悉“台词”,背得不着痕迹。当然,正如精品路线上的群众戏称,好演员还有牛和羊。
你虽浅尝辄止,我却倾情演出。只要上级现场肯定,当场表态,给钱给物给评价,调研必然在掌声、笑声中愉快收场。当然,也有导演不到位、考虑不周全,布景穿帮,群众演员不背台词、随口“乱说”的。精通“走秀”的,有足够的能力,应付突发事件;更何况导演一边流汗,一边急中生智打圆场。至于调研结束之后,导演如何“修理”演员,就不算作“走秀”的组成部分。
其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调查研究的背后,还有一些故事。比如,此前,“秀才”们殚精竭虑,数易其稿,写成了几篇文采飞扬、总结扎实的经验交流材料;调研路上,“有碍观瞻”的“脏乱差”,一律被整齐划一的“遮羞墙”挡在身后;“不会说话”的群众只能被“外出打工”;还有清扫道路、移花植树,更不必细说。最后,干部扮演的健身群众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一样,说散就散了。至于陪同人员如何拼凑调研报告,就不必为外人道也。
真正的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然而,走秀式的调查研究虽不艰难,也不美好。它的危害既是看得见的,也是看不见的。试想想,依靠被包装的“第一手材料”作决策,差之不止毫厘;如果还要用这样的结论指导实际工作,谬之何至千里。更可怕的是,群众的感情一次次受到伤害,原本是拉近干群关系的举措,反而疏离了群众感情。对于干部来说,渐渐地从“深恶痛绝”变成“理所当然”,这种思维方式变成了上下通行的工作惯例,贻害无穷。
调查研究要真正接地气,就不必事前通知,导演规划。越过“遮羞墙”,打破“过滤网”,除去“外包装”,扔掉汇报材料,从演员回归到领导干部原本的角色,放下架子,沉下身子,听中听的话,也听不中听的话,从呼声里寻找期盼,从骂声里了解疾苦,用实事求是之心探求真知,才能真正见到实效。
当然,狠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调查研究之风,还需严肃监督执纪问责。找准小切口,紧盯善于走秀的演员、精于布置的导演,持之以恒,正风肃纪,终将清风徐来,回到原初。
相关新闻
- 2017-12-14【清风时评】张新峰:在守护初心中砥砺前行
- 2017-12-07【清风时评】担当,是衡量纪检干部对党忠诚的尺度
- 2017-12-07【清风时评】担当,是衡量纪检干部对党忠诚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