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舞台:陇原农民新乐园
原标题:乡村舞台:陇原农民新乐园
本报记者于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甘肃幅员辽阔,农业人口众多,如何繁荣农村文化,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话题。过去几年来,我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大力推动“乡村舞台”建设,使之成为展现农村生活的变化和精神风貌的重要阵地。
据了解,自2013年启动“乡村舞台”建设以来,全省已有5000个贫困村建成了标准的“乡村舞台”。今年是实现全省行政村“乡村舞台”建设全覆盖的最后一年,按照计划,年底前将完成6195个“乡村舞台”的达标建设任务。
一村一品“舞”出特色
榆中县甘草店镇蔡家沟村村民王海珍多年来一直在四川打工,她错过了村里的前六届的民俗文化节,前不久,她回家时恰逢第七届民俗文化节的开幕,于是便带着家人早早来到现场。
“原以为‘乡村舞台’就是建个戏台,根本没想到会这么丰富。”王海珍惊奇地发现。
以乡村为舞台,让农民唱主角,重点反映当地农村特色文化,突出展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成果。连续观赏了几天演出后,王海珍对此有了更为深刻地认知。她说:“‘乡村舞台’既创新了文化‘三下乡’的形式,也大胆实践了以农村文化能人为代表的小团体大舞台,这个经验值得全国推广。”
据了解,我省在“乡村舞台”建设中,坚持“一村一特色、一台一品牌”。各地纷纷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建设好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现状的群众文化生活平台,“乡村舞台”建设深受群众喜爱,也由此成为展现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抓手。
在甘南州,该州把“乡村舞台”建设同新农牧村建设相结合,突显了藏区文化特色。而陇南文县重点打造白马风情、琵琶弹唱、玉垒花灯戏、洋汤号子四大文化品牌,建立了20个具有浓郁民族、民俗特色的民间自办文化社团。白银市则围绕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工业遗产文化、丝路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彰显地域特色。
继承创新“舞”出新风貌
白家村位于泾河北岸,全村645口人有近400人是文化自乐班的成员,村里建有一处1000多平方米文化舞台。民间自乐班、社火队、秧歌队等团体3个,这里的村民实现了从“观众”到“演员”的角色转变,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乡村舞台”吸引了不同年龄段、不同爱好者的热情参与,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乐园。
陇南市康县王坝镇大水沟村因村中长年流淌着一条水量充沛的河流而得名。2012年前,村民生活困难,文化娱乐活动枯燥,原有的唱书、土琵琶弹唱、羊皮扇鼓舞、唢呐吹奏几近失传。“乡村舞台”建设启动以来,按照突出传统文化,建设生态旅游名村的思路,挖掘保护和传承了传统文化,一些濒临失传的乡土文化又有了新的传承人,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据悉,目前,全省有50多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乡村舞台”艺术活动,发挥了非物质文化的活态传承与服务群众的双重效应,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艺术的活态传承。
高起点“舞”出高水平
我省“乡村舞台”建设启动伊始就坚持高起点,2013年编制的《甘肃省“乡村舞台”建设方案》明确提出,要把“乡村舞台”建设作为文化扶贫精神脱贫的有效平台,由点到面、由村到户深入推进。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乡村舞台”建设,成立了由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16个省直部门为成员的省“乡村舞台”建设领导小组,各市州根据全省的统一部署,设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采取每季度召开一次推进会的形式,观摩建设成果、交流好的做法,大力推动任务落实。
难能可贵的是,全省“乡村舞台”建设按照“政府主导、多方筹措”的原则,建设资金由省、市、县财政投资为主,并采取乡(镇)、村级自筹、帮扶部门支持、社会各方赞助的办法,拓宽投资渠道,凝聚各方力量,为贫困乡村文化场所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
据统计,截至去年末,全省已完成5000个贫困村“乡村舞台”建设任务。“乡村舞台”建设使村民跳舞有了广场、表演有了戏台、健身有了场地、娱乐有了器材、阅读有了书籍,为广大农村群众搭建了精神文化家园。依据《甘肃省“乡村舞台”建设方案》规划,我省将逐步扩大“乡村舞台”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到今年底,完成6195个“乡村舞台”达标建设任务。
目前,“乡村舞台”已成为展现农村生活的变化和精神风貌的重要阵地,并为我省搭建农村综合文化服务平台,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探索出宝贵经验。
相关新闻
- 2017-10-26到二〇二〇年甘肃省“乡村舞台”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 2017-10-09定西临洮“乡村舞台”舞起来群众生活乐起来
- 2017-08-30庆阳宁县盘克镇举行集体婚礼暨乡村舞台展演活动(图)
- 2017-08-29张掖山丹县共建成九十二个“乡村舞台”和文化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