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回望“创园”路……
小游园金秋如画 首席记者 马军摄
滨河路垂柳依依 记者 甘霖摄
黄河两岸绿地连绵 记者 甘霖摄
回望历时十六年的“创园”之路,不难看出这份荣誉承载了兰州市上下的殷殷期盼,凝聚了所有市民的汗水,更折射出兰州市创园路上的闪光足迹。现如今的兰州,春有梨花枝头俏,夏有玫瑰香满城,秋有菊花笑迎客,冬有腊梅傲雪开。而那南北两山,早已经是绿意满目……现在的兰州可以说是“城在林中,人在花间、行在树下、四季常青”,一幅以蓝天为背景,以青山做构图,用绿水描边,用鲜花上色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而这些改变,使兰州人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越来越高,得到了兰州市民的点赞。历经十六年,宜居兰州,幸福之城,在创建中已然向我们走来……
“创园”路上兰州的脚步从未停歇
2002年,兰州市启动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
2007年,兰州市被评为“甘肃省园林城市”。
2008年,兰州黄河两岸综合整治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
2009—2012年,兰州市形成了以南北两山为屏障,以城市主次干道为骨架,以黄河风情线为主线,以单位庭院绿化为基础,以公园、广场、游园为景点的城市绿化新格局。
2013年开始,兰州市城市景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绿地总量持续增加,市政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2015年底,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地总面积达7660.82公顷,绿地率达33.92%,绿化覆盖率达38.1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1.06平方米。
2016年,兰州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8%。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3.92%,城市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最低值为8.48平米。
2017年,兰州市委、市政府再次成立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举全市之力全面推进兰州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推动兰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2017年9月,住建部组织专家对兰州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进行实地考查。专家组一致认为,兰州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成效显著,达到了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要求。
2017年10月,经住建部官方网站公示,兰州市被正式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绽放生态之美兰州变化让人震撼
这些年来,兰州人对城市在绿化、美化建设上下的工夫有目共睹,而如今的生态美兰州,也让在9月份来兰州考查的专家们翘起了大拇指。
“过去来兰州,最深的印象就是黄土、黄水。这次来,看到城市被青山环抱,黄河两岸绿意浓浓,兰州的变化太大了。”9月份,住建部考查组专家、山西省住建厅副巡视员张海就曾感慨地说,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干不成的,“从兰州历时16年创建园林城市的路程中,我们看到了兰州人坚韧不拔的精神”。
第一次来兰州的专家组组长李云岘对兰州的印象用了“震撼”二字。她说,没想到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兰州创园的效果能这么好,过去的荒山,现在变成了生态屏障,很了不起,“兰州还巧妙地把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等文化内涵融入公园建设,效果都非常好,增强了市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
园林专家谷业新认定,兰州通过不懈努力,一定会变成山青水美城绿的西部花园城市。已经是第三次来兰州的谷业新说,真是“没想到”,兰州曾经的脏乱差已变成了秩序井然、干净整洁,原来的黄土高坡变成了绿色生态屏障,城市园林绿化形成了绿量大、景观美,整体效果非常好,兰州已形成了自然的生态良性循环。
守望生态家园昔日愿景已呈现
对于兰州人来说,“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楼在园中,人在景中”,在科学的规划引领和不懈的努力下,昔日的美好愿景如今已经一一呈现。黄河沿岸,早已变成一条碧水长流、生态优美的“景观带”,掩映在一片葱郁的绿色之中。沿着步行道一路前行,坡缓路畅。行至半途,你可到观景平台歇歇脚。广场上随处可见跳舞的市民、欢跑的孩子和晒太阳的老人。
近年来,兰州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景观,围绕穿城而过的黄河大做文章,打造独具兰州特色的黄河风情线,取得了质的飞跃,先后建成了龙源园、水车博览园、百合公园、银滩湿地公园、马拉松公园等城市主题公园以及总长27.7公里、宽3米的滨河健身步道;规划建设了桐荫休闲路、彩色景致路、秋枫景致路、银柳景致路、玉兰景致路和樱花景致路等特色景观道路,沿城区黄河两岸新增绿地达150多万平方米,成为全国最长的沿河开放式公园和绿色生态长廊。
兰州紧密结合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结合南北两山山体修复和黄河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健全城市生态网络体系。通过实施“三圈”(城市外围生态屏障圈、环城市核心区生态保障圈、兰州新区生态保障圈)、“六通廊”(兰州新城区与老城区通廊、兰州东、西、南、西北、东北六大出入口绿色生态通廊)、“一线”(黄河兰州段沿线)、“两系统”(南、北区域森林生态系统)、“两路”(城市道路和环城公路绿色通廊)、“四公园”(城市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大型生态园)项目建设,形成兰州市“山青、水秀、城美、乡绿”的城乡生态特色。
同时,对黄河兰州段河道两岸和市内的洪道进行综合治理,通过生态与景观恢复建设,实现了黄河兰州段湿地系统的良性循环。坚持生态保护、污染治理和修复性建设同步推进,保持水体岸线自然化率达93.87%。兰州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见景,人在绿中,城在园中”的梦想已经成为现实。
提升生活品质绿满金城处处景
几乎每个清晨和黄昏,兰州市民广场,都会上演一首别样的协奏曲——那是清脆的鸟鸣声和着市民晨练时的欢笑声、音乐声而成。是的,绿,就是要变“庭院”为“游园”,让“院景”成“街景”,公共绿地要让全民共享。现在的兰州,只要出门,步步皆风景,或游园,或湿地,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给兰州市民送上绿色福利。就像住建部考查组住房专家叶坚所说,在兰州通过走访,总体感受绿化率比较高,是来之前没有想到的。
“要想知道兰州美不美,看看兰州人的朋友圈。”在兰州盐场堡居住的郑先生说,自己每天早上都会在朋友圈里道一声早安,配图必是兰州风景,“现在的兰州,处处有美景,手机随处一拍,就有大片效果,更不用说精心改造过的各大公园”。正如郑先生所说,兰州在做公园绿地文章时,让园林绿化依附自然风貌、连着生态水系、融入文化元素,增加了体现兰州人文特色、民风民俗、历史传承的雕塑、小品,形成具有兰州地域特色的园林绿化景观。兰州市委市政府从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予以倾斜,全力支持公园建设。五泉山公园、白塔山公园、兰山公园、雁滩公园、金城公园等整体得到了提升改造;马拉松公园、滩尖子湿地公园、市民健身步道、兰州植物园二期、廉政文化公园等大型城市公园已经成了市民好去处、外来游客的必赏之地。
“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为了这个城市居民出行的要求,兰州建成了南关小游园、孔家崖小游园、龚家湾小游园、工业城小游园等一大批绿量丰富、景观优美、便民实用的小游园、小广场、小绿地,深受市民喜爱。
除了建设各类公园、游园外,兰州全力打造城市绿色廊道,使道路绿化扮美城市。重点实施了南山路、北环路、天水北路、民主西路、酒泉路、静宁路等20多条道路的绿化景观建设和改造,实现道路建设与绿化建设“同步推进”,达到道路建成一条,绿色呈现一线。
针对城市道路立交、过街天桥、道路隔离栅栏及河洪道河堤、山体挡土墙、护坡、建筑立面等特殊空间,广泛种植适宜爬藤攀援植物,大力发展立体绿化。有效实施沿街单位破墙透绿和具备条件建筑屋顶绿化。开展了特殊空间条件下藤本及地被植物的引种试验栽培技术以及养护管理、灌木墙面贴植、栏杆绿化等技术研究工作,制定了立体绿化和屋顶绿化技术规范和植物名录,规范了立体绿化和屋顶绿化建设管护,提高了景观效果和植物成活率。通过高质量建设和有效管控,兰州市主次干道基本形成林荫路系统。
截至目前,兰州市城市建成区内拥有各类公园绿地148处,综合性公园15个,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达0.062,公园免费开放率达95%。单位庭院、居住小区、公共设施单位绿化蓬勃发展,全市创建园林化单位、居住区833家,城市新建改建居住区绿地达标率均达到95%以上。落实古树名木及其后备资源挂牌、建档、复壮等措施,使全市322株古树名木得到全面保护,古树名木保护率达到100%。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95.2%,城市道路绿地达标率达到84.25%,林荫路推广率达到73.07%。
全力治污显成效蓝天白云好风光
“以前兰州的冬天,姑娘们都不敢穿白色羽绒服,出门都得戴口罩,好多老年人都选择去南方过冬。”在雁滩湿地公园拿着相机拍风景的李老先生说,现在的兰州,变化太大了,阳光灿烂,空气清新,“有点像南方城市,就这片湿地,几年前还是烂泥滩呢,现在你看,满眼都是绿色,我和邻居们几乎天天都来这里转悠”,李老先生打开相机展示他的作品,“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鸟儿在兰州黄河岸边栖息,看,这是我刚刚拍到的……”
是的,放眼如今的兰州,蓝天、白云、碧水、绿地交相辉映,鸟儿在河边低飞呢喃,花香飘散在每个角落……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景正臻佳境,兰州人在尽情享受新鲜的空气和蓝天白云。而这一切,离不开兰州坚持不懈的大气污染防治之功。
大气污染防治关系着空气的质量,与人们的生活、生存息息相关。从2012年开始,兰州举全市之力打了一场大气污染治理整体攻坚战。从减排、压煤、除尘、控车、增容、立法、严管等举措,到环境立法、工业减排、燃煤减量、机动车尾气达标、扬尘管控、林业生态、清新空气和环境监管能力提升等八大治污工程,使燃煤、工业、扬尘和机动车尾气四大污染源得到了集中治理。
这是一份令人振奋的案卷:2013年兰州退出了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行列;2015年城区优良天数达到252天……兰州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得到国家充分肯定,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先后作出重要批示,环保部在兰州召开了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座谈会,向全国推广大气污染治理的“兰州经验”。同一年,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在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荣获“今日变革进步奖”,“兰州蓝”“兰州经验”成为全国大气污染治理范本。
实施“蓝天”与“清新”工程的同时,兰州加大了水环境治理。启动实施了万亩湿地保护与修复项目,并列入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开工建设城市第二水源地项目;实施了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工程,配套建设了污泥集中处置厂,城市污水处理率、污泥达标处置率分别达95.8%和100%,基本实现了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城市建成区生活垃圾全面实现了无害化处理,处理率达100%。
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宜居兰州
对兰州人来说,这几年不仅仅是环境变美了,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管的更科学,居住条件也更舒适了。
为了完善兰州人的小区配套基础设施,兰州制定了《兰州市物业管理条例》、《兰州市“三不管”楼院管理办法》,投入7000多万元,对全市“三不管”楼院进行改造,极大提升了人居环境。加强社区教育、医疗、体育、文化、便民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市区两级财政列支、福彩公益金配套、街镇自筹、社会帮扶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标准化社区及示范性社区,同时建立社区服务设施运行维护机制,较好地满足了居民生活、教育、娱乐、健身方面的需求。
2007年至2016年以来,兰州市共计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含廉租住房)117个项目,30540套,已分配29530套,1010套正在建设,累计实施租金补贴保障8万余户,发放2.3亿元。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20541套,已建成销售106588套,基本建成和在建13953套。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完成率达到100%。所有公租房审核合格的申请人都得到了实物配租或租金补贴,住房保障率达到100%。
制定了《兰州市棚户区改造“十三五”规划》和《兰州市棚户区改造规划纲要(2014-2017)》,出台了《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的实施意见》,采取以棚户区改造为主,统筹开展城中村改造、城镇危房改造的建设模式,全力改善棚户区(城中村)群众居住环境。2013-2015年,兰州市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85个,涉及42344户,部分项目已竣工入住。2016年完成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建设任务2.1万户。
相关新闻
- 2017-10-31小陇画报(42期)|即将绽放的生命 早已在这个秋季悄悄孕育(组图)
- 2017-11-01甘肃省纪委召开全省纪检监察系统视频会议 传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 2017-11-01天水武山:强化责任担当 打造执纪铁军
- 2017-11-01驻甘肃省司法厅纪检组:6轮巡察发现问题75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