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汲取丰富精神营养 担当时代崇高使命
原标题:汲取丰富精神营养 担当时代崇高使命
编者按:29位亲身经历的受访者,真情讲述了知青岁月同甘共苦的往事;一件件真实生动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近平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9月12日,甘肃日报社党委组织召开了党员干部职工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交流会。现将交流会发言摘要刊发,敬飨读者。
砥砺思想品格做好实际工作
甘肃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巩炜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是指导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鲜活教材。
我曾有幸随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的老师、学员前往梁家河村,参观学习和聆听过乡亲、老师讲述的习近平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感人场景和故事,深受震撼。现在,用心捧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更为习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爱民为民的家国情怀、苦干实干的务实品质、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所折服。学习青年习近平的高风亮节,应当领悟真谛、汲取力量,提升素质、积极作为。
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在梁家河七年的苦难和磨练,锻造了他的心智和心志,逐渐建立起了高远的人生理想。这就是为民谋福利的信念和抱负。我们今天学思践悟其中的重大教育意义,应当自觉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结合起来,坚守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提升“四个自信”,听党话、跟党走。作为党报,就必须坚持党报姓党、党管媒体原则,唱响主旋律,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为实现“中国梦”共同努力奋斗的强大力量。
二要坚持为民谋利。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这种爱民为民的情怀和立场,正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我们今天要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从党报的职责使命出发,就要及时准确地传播党的声音、维护党的形象;站在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为人民群众鼓与呼,用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宣传鼓舞和感召人民群众。
三是要务实苦干。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是苦干实干的七年。他不管多累多苦,一直拼命干,做出了很大成绩。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国梦”,面对的挑战和困难还很多。因此,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舍得下苦出力,推进工作落实。对于党报工作者来说,更应主动深入生产一线、生活社区,深入发现、挖掘、采写、宣传来自一线的鲜活故事和生动典型。
四是要勤学上进。在梁家河,习近平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他博览群书,涉猎政治、历史、文学、哲学、军事等诸多领域。学习是进步的阶梯。干好任何事情,都需要不断学习。作为党报编辑记者,更需要加强学习,学深悟透政治理论,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省委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指示要求,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增长才干,强化阵地意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和全省改革发展营造浓郁热烈的舆论氛围。
要有铁一般的担当
甘肃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邱暄美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本原汁原味的谈话实录,也是一部绘声绘色的口述信史。“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还原历史,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我半年前曾到过梁家河。看到当年的知青井,仍然是村里的饮用水源;铁业社、沼气池旧址,记录着有温度的故事;伫立在习近平住过的窑洞里,想起他在那里挑灯夜读、凝神思索,与乡亲们交谈、为乡亲们操劳,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捧读这本书,倍感亲切,又生发出新的感动,心灵再次受到震撼和洗礼。
“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近平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当年的前任村支书梁玉明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接任村支书石春阳说:“近平敢担当,能做事,总是为村里着想”;从这些发自肺腑的赞誉里,能体味到青年习近平坚定的信仰信念,深厚的为民情怀,还有铁一般的担当。他到四川取经办沼气,带领社员们在村里打淤地坝;他想方设法办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为了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他挨家挨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这一切,无不体现他的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从梁家河,就能看到他强烈的担当精神;直到今天,他在担当负责上先之劳之、率先垂范,为党担当,为国家担当,为民族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就担当负责对全党、对各级领导干部寄予殷切期望,提出明确要求。他强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就要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强烈历史担当,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真正以铁一般的担当,负起该负的责任,做好该做的事情。一要明确担当是一种品格、追求,敢于担当;二要明确担当是一种责任、本分,甘于担当;三要明确担当是一种能力、素质,善于担当;四要明确担当是一种风气、生态,乐于担当。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为担当者担当”。
习近平七年的知青岁月,是他人生经历中十分重要的起点。这本书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历史地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过去和现在,更加全面、历史地认识了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确立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的重大意义。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和践行“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核心,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好地担当负责、履职尽责,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根扎在最深处,精神才能到最高处
甘肃日报社编委、文教部主任尚德琪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以采访实录的形式真实再现了习近平在陕北农村的平凡生活,也再现了习近平在陕北农村生活中的不平凡。
想读书,就不缺读书的时间
刚到梁家河时,社员帮习近平搬箱子。箱子不大,但特别沉。箱子里装的不是“金元宝”,而是满满的书。
劳动再苦再累,习近平每天都要抽时间看书。上山劳动的时候他带着书,利用劳动的间隙时间看;晚上吃过饭,他还要看书,有时甚至要看到半夜。老乡说,他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要读书。和他一起插队的一名知青说,社员抽烟有“烟瘾”,近平读书有“书瘾”。
插队七年,习近平读过的书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其中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也有历史著作、军事著作、文学作品,有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也有外国名著。他如饥似渴地读,不知疲倦地读。在习近平心目中,读书和劳动一样,是知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生活启示我们,真想读书的人,就不会缺少读书的时间。也告诉我们,当读书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时,再枯燥的生活都丰富多彩;当读书成为一种人生态度时,再艰难的人生都充满希望。
做工作,首先是做人的工作
群众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不是一个空洞的政治术语,而是由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组成的。
梁家河有个老汉,五十多岁了,不务正业,屡教不改。村里人骂他“二流子”,他闷声不语。习近平给他讲道理,他却直点头。后来,他成了一名好社员,也跟习近平成了朋友。
村子办铁业社,请回来一名铁匠,因为收入不比从前,他就想走。习近平去做他工作时,大家都担心要“碰出火花”。结果,没过多久习近平就笑眯眯地回来了,那个人愿意留下来了。
做工作,其实就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工作,就是要理解人,尊重人,感化人。习近平和群众谈话,用的是群众语言,用的是群众思维,说的也是群众能懂的道理。
有了群众语言、群众思维,才能进入群众的内心,也才能做好群众的工作,并与他们一起把农村的事情干好。
办事情,就要办实在的事情
当上梁家河大队支书时,习近平才二十刚出头。他是怎样当支书的呢?一句话:“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
为了解决群众烧柴困难,他带领群众在梁家河修造了沼气池;为了解决群众生产工具需要,他在梁家河办起了铁业社。
为了减轻妇女家庭劳动,他在梁家河办起了缝纫社。县上奖励给他一辆三轮摩托车,他换了一台磨面机,为村子里办起了磨坊……
在梁家河的七年,习近平深深体味了最苦、最难的生活,也在苦难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华。可以说,为老百姓办实事,是习近平在七年知青生活中就树立起来的人生目标。
深深体味最苦、最难的生活,就是把根扎到了最深处;只有把根扎到了最深处,精神才会升华到最高处。
扎根厚土心系百姓
甘肃日报社编委、评论部主任张国华
澎湃汹涌的江海必由细小的源头活水汇集而成,时代的辉煌篇章也往往起笔于历史的细微之处。细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知习近平成长过程中极为不寻常的经历,他深深扎根在中国广阔的黄土地上,扎根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在困境中铸就了崇高品质,升华了精神境界。
第一,七年知青生活,培育了习近平心系人民群众的深情之根。到了陕北最苦的梁家河村,习近平很快与农民群众融在了一起,与老百姓一起吃住劳动,一起挨饿受冻,一起出力流汗,亲历了基层百姓的艰辛,因此最能感知中国百姓的冷暖、最了解中国的国情、最懂得群众的需要,从而能一心为群众办实事、谋福利。习近平对百姓怀有真感情,当他看到老百姓吃的是糠团子,而从首都来的知青有粮补能吃到蒸玉米团子时,便用玉米团子和老乡换着吃。从当了梁家河大队支书的那时起,习近平就树立起了“为群众做实事”的公仆情怀。习近平说过:“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第二,七年知青生活,筑起了习近平崇高理想信念的信仰之塔。当时,我国正处于一个动荡的时期,习近平的父亲受到迫害,母亲挨着批斗,自己还戴着“黑帮子弟”的帽子。不到16岁的习近平,内心承受的压力是别人无法想象的。但习近平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并没有消沉,没有放弃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他曾10次写了入党申请书,因所谓的“家庭问题”,几经周折最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艰难困苦的磨难,使习近平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有胸怀、有抱负、有境界的青年,完成了人生的蜕变和精神的升华,培养了习近平“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从梁家河大队支书,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习近平一直不忘初心。
第三,七年知青生活,打下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实践之基。知青岁月中,习近平深深了解了最困难时期最贫困农村的最真实情况,怀着对群众利益的真心关切和中国现实问题的深深忧患,在不断学习中进行深邃的思考。在放羊途中,在劳动之余,在梁家河的窑洞里,习近平读马列经典、读中外历史和军事政治著作、读中国古典诗词等。虽身处贫困偏僻的山沟,但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和思考;虽身居一隅,却胸怀天下。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炼就了习近平的实干和担当精神,通过大量的阅读学习,开阔了习近平的视野,提升了思维能力。习近平扎根中国最贫困农村,从大队支书干起,从一件件为民利民的实事做起,知博而行笃,奠定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实践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都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也源于习近平知青经历中从实际出发解决群众生活困难问题的思想原点。
从个人情怀到国家责任
甘肃日报社总编办副主任李晓君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令人鼓舞、感动与振奋。青年时期那段特别的岁月,使习近平的意志、品格、信念、情操、境界得到锤炼,最终成就了他的领袖风范、为民情怀、求实作风、稳健风格和非凡气魄。
承受接受享受
一个不满16岁的少年,父亲遭受迫害,母亲接受审查,兄弟姐妹被扣上“帽子”。这样的现实,他要承受;离开学校,到陕北黄土高原偏僻的农村开始了艰苦的生活,这样的选择,他要承受。
然而,面对艰难困苦,习近平不叹气,不消沉,坦然面对,接受人生的选择,开始了艰苦的历练。从挑水、砍柴、打坝、种地开始,他融入群众生活;从担任梁家河大队支书开始,他展露才华,为民办事,将个人价值融入改变贫困面貌的实践,并从为群众办实事中得到了精神的享受。
苦难能够升华人生。从承受到接受,再到享受,这个过程,孕育了习近平崇高的理想和坚毅刚强的品格。
跨度维度高度
从高干子弟到“黑帮子弟”,从首都北京到偏僻农村,从普通学生到下乡知青,这样的变化,既有地域的跨度,更是心理上的巨大落差。
习近平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下乡的地方最苦、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知青之一。艰苦的锤炼,让他更冷静、更成熟、更优秀。习近平大学毕业后,拥有了稳定的工作,但他主动要求到基层,这种选择的背后,是胆识,是魄力,也是思想的维度。
从梁家河大队支书到党的总书记,习近平不断扩大实践的范围,不断深化认识的层次,不断升华精神的高度,不断树牢理想信念,最终升华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精彩的人生是有弹性的人生。跨度、维度、高度,丰富的阅历,开阔的视野,造就了习近平胸怀天下的格局。
近民亲民为民
知青生活,既是对现实生活的深入了解,更是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体察。七年时间里,习近平与当地群众并肩劳动,结成了深情厚谊。农民群众给城里来的知青应有的理解与支持,习近平和知青们对乡亲们给予最大的尊重与帮助。
在梁家河当支书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习近平带领群众苦干实干巧干,改变贫困面貌。习近平曾说,梁家河给我的一切,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这里培养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人民,就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群众,展现出伟大志向,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中国梦,是人民的期盼,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时代担当和历史使命。
“平易近民,民必归之。”从近民到亲民到为民,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一心为民的情怀,从而更让我们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跟随核心。
脚踏实地不负岁月
甘肃日报社记者部副主任张倩
捧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就有一种放不下来的感觉。书中生动鲜活的实例和蕴含的精神力量,令人深受教育,倍感震撼。我想,这不仅源于人民领袖成长的独特魅力,还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其中的原因。
一是“亲”。这本书反映的主角是领袖,但读来并没有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的感觉,油然而生的是一种特殊的亲近感。书中讲述习近平七年的知青岁月,无论是田间地头的一锄一犁,还是掏心窝子的一言一语,都那么亲切朴实,近在咫尺。
二是“真”。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胜过一打枯燥刻板的说教。这本书并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更多的是亲历者闲话的家常,还原的细节。同时,书中饱含着的爱民、为民真情,浓烈而炽热。
三是“新”。透过这本书,既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工作生活环境,也有助于深入理解国情、社情。由此真正洞悉和明白,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魂之所在。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体悟。一是“好读书,读好书”。
在土窑洞里的煤油灯下,在放羊的山坡上,在锄地耕作的田间地头,都有习近平读书的身影。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一直贯穿他的人生轨迹。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新闻工作者,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作为一名党报新闻工作者,理应像总书记要求的那样,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在读书中积蓄力量、增加沉淀,在学习中提升境界、增长才干,让手中的“笔杆子”真正“硬”起来,不负新闻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二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从北京插队梁家河,青年习近平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但他从来没有放弃理想信念,更没有因此消沉和迷失。他胸怀为人民谋福祉的抱负,一步一个脚印,克服重重困难,使梁家河发生了大变化。
这七年,青年习近平的双眼永远仰望着信仰的星空,而双脚从未离开过奋斗的大地。这也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那句话:“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当下,报业已进入全媒体时代,面对新形势,或许我们猝不及防,或许我们无所适从,但请相信,以笔为旗,初心不改,方得始终;也请相信,脚踏实地,奉献、担当与努力,终不会辜负岁月,辜负时代。
三是“以百姓心为心”。
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同梁家河老乡们甘苦与共,“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为群众做实事”,是他始终不渝的信念。
联想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鼓励记者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我深深觉得,不管传播方式如何改变,扎根基层、服务人民,始终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的方向。唯有深入群众,记者才能如鱼得水;如果脱离群众,媒体就会如树断根。我们要自觉把笔触、镜头、版面对准人民群众,不断推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佳作。
坚定前行初心不改
甘肃日报社时政部首席记者徐爱龙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再现了总书记历练成长的青春岁月,讲述了他与人民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感人故事,使我深深体会到了习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其中令我感受最为深刻的是:他不仅有立大志向的气概和勇气,而且有实现大志向的毅力和品质。
善学善思。许多受访者都提到习近平的一个特点,就是喜欢读书学习,喜欢写东西,在做知青期间,他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在不同的场合,我们都领略过习近平所展露的文艺情怀和文学功底,即使担任高级领导职务期间,他仍笔耕不辍。习近平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作为党报记者,必须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不断学思践悟、学用结合,只有思想认识上了层次,文章才能写出水平。当前,在媒体转型融合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有知识匮乏感和本领恐慌感,时刻紧跟时代前沿,研究把握现代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努力做全媒型、专家型人才。
善知善行。当年的知青,从繁华的城市来到黄土高原的山沟里,许多人心理落差很大,习近平却能够用积极的心态化解一切不适。从到梁家河的那一刻起,他就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立下了远大志向,坚定了理想信念,并知行合一、历练品质、锤炼意志、提升本领、矢志奋斗,用心用情回馈养育他的这片土地和人民。这是习近平的选择和坚持,选择了就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坚持了就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挫折磨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与使命。同样,一代新闻人也应该有一代新闻人的理想与追求。既然进了新闻行业,就要做好翻山越岭、踏遍陇原山山水水的准备;既然选择了诗与远方,就要有奉献青春热血、抵达理想彼岸的毅力。
善做善成。习近平在担任梁家河大队支书期间,让村里人不仅能吃饱穿暖,还可以用沼气做饭和照明,原来的一个贫困村庄,在他的带领下,变得红红火火、一片生机。习近平之所以能做这么多实事、办这么多好事,其实都源于他对人民群众困难问题的了解,他敢于实践,敢想敢干,也能干会干,能把想法变成现实。作为新闻战线的一员,学习习近平的这一精神,就是要坚持正确取向,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贴近人民、心系人民、讴歌人民。要提升工作能力,强化业务学习,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要锤炼过硬作风,坚持“走转改”,写有温度的新闻,讲有灵魂的故事,努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
西部商报社首席记者丁炜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艰难困苦的七年,也是苦干实干的七年。在这七年里,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分付出,生动诠释了他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这七年里,他扎根黄土地,用青春书写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合上书,眼前总是浮现出习近平在梁家河这七年最珍贵的青春岁月,这七年是他迈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基层新闻工作者,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真正地领会到:无奋斗、不青春!生活的磨砺不是受苦受难,而是一种收获,一种人生阅历。作为年轻人,就应该多在生活的“练兵场”磨练。梅花香自苦寒来。现在的每一分磨练对于今后成长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走上工作岗位多年,繁杂而忙碌的工作和生活让我时常想不起来再去储备新的知识。习近平去梁家河的时候带着沉沉的整箱子的书,“他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几里路才借到手。”这一幕让我深深震撼,即便身处困顿,习近平始终没有失却对知识的渴望、对人生的信念。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青年人的蓬勃朝气,或许会遭遇生活的崎岖坎坷,然而决不可忘却瞻望远方的志向。从书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不管事业有多成功,有多么接近自己的目标,抑或是事业遇到什么样的瓶颈,都要保持认真工作的态度,持续保有热情且保持快乐。
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一群来自首都的青年们,他们和村民们一起住窑洞、干农活,挑粪拉煤、拦河打坝,一干就是好几年。那是农历二三月的时候,陕北冰雪刚刚融化,寨子渠打坝,习近平经常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当时社员都评价他是“好后生”。任何美好的理想,都不会唾手可得,都需要经过不懈努力。时代变迁,纸媒进入了艰难的转型期,我们要做的不是自怨自艾,而是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
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我们可以深刻感知他在艰苦奋斗中锤炼的意志品质。在成长和奋斗过程中,有坦途也有陡坡,有平川也有险滩,有直道也有弯路。作为青年新闻工作者,我们要向青年习近平学习,受挫而不短志,在困境中奋发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