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立足西部瞄准前沿 顶尖成果 惊艳世界
原标题:顶尖成果惊艳世界
在中国高校里,兰州大学绝对是个奇迹:地处西北一隅,远离政治和经济文化中心,一直都为人才流失、经费不足、生源质量所困,然而即使百年来面临诸多困境,兰大却始终屹立于中国顶尖大学之列。
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戈壁滩上,兰州大学1957届生物系校友、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原研究员刘铭庭正在书写传奇。在他的带领和推动下,已恢复红柳林400万亩,而每1万亩红柳林年拦阻流沙量可达15万立方米左右。1999年,刘铭庭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授予“控制荒漠化最佳实践技术奖”。
在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一种新的有机框架材料即将走向世界,和之前的材料一样,它们有着一段共同的名字——“LZU”。
“‘LZU’是兰州大学的英文名缩写,我们想借助材料命名的机会,让世界上更多人知道兰大。”实验室主任王为自豪地说,他所带领的课题组目前已经合成了40多种有机框架材料。
“自强不息、独树一帜”,虽地处偏远,百年名校兰州大学从来都有自己的骄傲。兰大拥有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牛人”,培育了许多享誉中外的人才。1999年至今,兰大先后有17位校友当选院士。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吉均教授师生三代勇闯地球“三极”(青藏高原、南极、北极)进行科考,成为学界佳话。2016年,校友姚檀栋院士荣获有“地理学诺贝尔奖”之称的维加奖,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科学家。
扎根西部、刻苦钻研,是兰大人的不懈追求。2016年,兰大在自然指数所认定的68种期刊上发表论文174篇,位居全球第九十六位,国内高校排名第十位。根据ESI统计(2017年1月),学校总被引次数全球排名517位,在中国高校中排名第二十三位,共有1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有人说:“兰州大学培养的学子具有浓郁的西部情结。”数据显示,在近5年的兰大毕业生中,选择留在西部地区就业或深造的本科生超50%,研究生超40%。党的十八大以来,兰州大学努力抓住西部的地域特点,因地制宜,独辟蹊径,将地域特色转化为研究特色和学科特色,走出了一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创办高水平大学的新路子。
培育优秀学生,离不开匠心严师。10多年前,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南志标的右眼就完全失明,仅靠左眼工作。即使如此,每篇研究生论文他都会修改3稿以上,一字一句密密麻麻地标注。由于连续高强度、超负荷地工作,他左眼视力也每况愈下,“视力最差的时候,即使是熟人面对面,也看不清。看不了文字,就请人念。”
执着、严谨、认真、朴实,仿佛已经刻进了以南志标为代表的兰大师生的血脉中。目前,兰州大学共建有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38个。“去年以来,我们成立了‘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和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更加聚焦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特别是产业发展需求,切实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难题,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贡献力量。”兰州大学党委书记袁占亭说。
记者 柴秋实
相关新闻
- 2017-09-13兰州市政协组织学习黄大年先进事迹
- 2017-09-13兰州理工大学公开招聘55名博士
- 2016-11-22在那创客成长的地方——兰州交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见闻(图)
- 2017-09-11兰州市出台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实施办法 七大优惠政策招贤纳士 住房保障 配偶安置 子女入学皆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