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周兴华:西北文化需要更多的认可
七月份,正是中卫硒砂瓜成熟的季节。75岁的中卫西北文化专家周兴华在他的家中,用当地的特产热情招待了来访的宁夏小分队一行,并向记者耐心讲述了他与西北文化的故事。
“上次去张掖,是想去找东汉时最早有关岩画的专著,证明岩画在中国的研究之早,他呆了好几天,问了好多人,还是因为时间紧张没能找到,现在还比较遗憾,想着让张掖的朋友来帮忙找一找,现在你们来了,可以让你们的教授帮个忙……”周老的老伴说。
周老1967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在自己的家乡宁夏中卫县长期担任县乡干部,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对于文史的爱好,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展开相关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退休以后,周老终于“享受”到了难得的空闲,进一步深入自己的研究,写出了多部专著。
(周老讲述他与西北文化的故事 摄影/周佳伟)
谈缘由:“大西北应是文化之根”
谈及自己专注研究西北历史文化的初衷,周老说了三个字:受刺激。“刺激”之一来自国外,西方莫维氏理论认为,古代“东亚人类远远落后于西方”,而当时的考古研究也没有证据来推翻西方的观点;另一个“刺激”来自国内,在周老看来,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华文化起源时往往忽视西北。
由于工作条件所限,周老的研究主要基于现有的自然科学理论和自己在中卫当地沙漠的观察:基于地质学,周老认为无论人类最初起源于哪里,一开始必须要找块陆地,而最早露出海面的应当是人类最早的定居点。因此,青藏高原作为海拔最高的地区应是中华文化的起源;基于自身的观察,周老认为中国的原始人类,南北方之间并没有智力上的差异,他在中卫沙漠里找到的石斧和广西百色发现的基本相同,都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
谈发现:“填补西北、中华文明的空白”
当然,周老对研究西北历史文化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大麦地岩画和秦长城遗址的发现,这两大贡献都来自于耐心的实地考察。
“在我读书的时候,经常能见到西班牙、法国等一些国家的岩画,非常精美,想着中国有没有可能有属于自己的岩画,毕竟岩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最初文明发展程度的高低。”基于这样的想法,周老开始在家乡周围寻找岩画的痕迹,通过不懈的探访,1974年周老终于得到了有价值的线:在石马沟的山崖上,有几匹“神马”,这些马远看活灵活现,近看仅留有影子。这条传言引起了周老的注意,“我到了那边发现,啊,岩画,太高兴了,原来我们中国也有。”沿着这条线路,周老找到的岩画越找越多,构成了现在的大麦地岩画区。
周老在岩画方面的另一大贡献在于证明了中国人研究岩画的时间之早。周老说,早在东汉时期,郑玄就有关于岩画比较深刻的见解:“‘无书以画事,画其事之形象而已’。也就是说,由于没有文字,选择在石头上刻画来表情达意”。除此之外,中国最早关于岩画研究的专著《张掖郡巡视图》也要比欧洲的同类专著时间要早得多。提到这里,周老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不要小看中国啊,中国沉淀的历史文化相当深厚,我们应当以中华文化为豪,以中华文明为豪。”
(大麦地岩画 中卫天天网供图)
2014年周老在宁夏中卫南长滩鱼喇钵沟发现的那段堵塞沟谷的古长城也与外界的“刺激”相关,“说什么秦长城到了宁夏境内就消失在沙漠里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分为三段,这在历史记载中写得明明白白,怎么可能说消失就消失呢?”周老谈到学界有些人敷衍了事的态度时有点气愤,抱着愤慨的心情,周老和他的伙伴们一起踏上了寻找长城的道路。和周老一起出行的中卫天天网创始人姚思杰称,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都非常难走,没有一定的胆量是很难走完这一段的,周老虽然已经70多岁了,但在寻找长城的路上表现出来的精力,让人完全看不出他的年龄。
周老讲到发现长城的那一刻,“我下坡一看,发现了一段保存非常好的古长城遗址,这不就给我找到了嘛。”秦长城中卫段的发现成为当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轰动了世界,从临洮到辽东的秦长城终于连成了一个整体。
谈个人:“西北文史研究就是我的乐趣所在”
出于好奇,记者向周老问了这样的问题:“退休了为什么不去好好享受晚年生活,而要四处奔波呢?”“我干的事情就是我所热爱的事业,对我来说,做文史方面的研究,就是对空闲时间最好的享受,可能对有些人来说,这是痛苦,但对我来说,这就是乐趣。”
(小分队采访周老 摄影/周佳伟)
“吃瓜喽,大家来吃瓜吃瓜……”周老的老伴热情地招呼,周老也在一旁帮着招呼,“做研究又不会影响生活,相反会促进生活。”周老一生工作之余最大的业余爱好便是西北文史研究,而他也的的确确在这一领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谈及未来,“我还是会继续边走边观察,发现西北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线索,找到西北是中华文化发源地的根据,我现在年纪是很大了,但是我还能走,我也走不了多远,也就是在小小的中卫里转,我相信,中卫这一个小地方里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已经值得我去追寻了。”
现在的周老过的就是这样的退休生活,看似朴实的背后却有无尽乾坤。双腿能够走到的地方虽然有限,却也足够丈量脚下的一方水土,“中卫的历史文化和西北是分不开的,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卫是整个大西北文化的缩影。”
“努力的人多一点,西北文化就能赢得更多的认可,我也算尽了我的一份力了。”
兰州大学校园记者 周佳伟 指导老师 阴雨永 王臻
相关新闻
- 2017-07-10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论坛召开
- 2017-06-16《河西走廊》制作公司北京伯璟文化获两项国家级大奖
- 2017-06-10西北首个创意文化全产业链平台亮相金城(图)
- 2017-05-15“一带一路”影视文化传播论坛在西北师范大学举办 专家学者共话“一带一路”影视文化传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