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针走线中的坚守与传承 ——记临夏州首届“河州工匠”获得者刺绣能手郭静
河州工匠郭静
中国甘肃网5月9日讯 据民族日报报道 (记者 郭慧霞) 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它以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文字或图案。因为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而擅长刺绣的妇女会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绣女”。
康乐县就有这样一名“绣女”——郭静。见到郭静的时候,40岁的她手捻银色细针,穿起淡红丝线,正在给上湾乡马巴村的妇女进行刺绣培训,告诉她们该怎样穿线,如何引针,哪种针脚合适。
正午时分,烈日在村委会办公室屋顶洒下一片金黄,然而,比这个更引人注目的是屋子里的斑斓色彩,摆在桌子中间的绣花枕头、荷包、掐丝珐琅画等都是郭静亲手绣制。从一个出生在胭脂镇郭家麻村的农村小姑娘,到一名远近闻名的绣女,郭静说这得益于她母亲的影响:“从小我就对刺绣耳濡目染,因为我母亲就是一名刺绣能手,我们家的被面、窗帘上的花都是她亲手绣制的。”
虽然在母亲的指导下,郭静从小就学会了刺绣的技艺,但她并没有想过要将刺绣作为自己的事业来发展,相反,迫于生计,她不得不外出打工赚钱,从事过诸多行业,但没有一样是与刺绣有关的。改变这一境况的是一场婚礼,这场婚礼给了郭静一个新家,也给她带来了新的事业。“我结婚的时候,母亲给我亲手绣制了一套床上用品,那些绣品真的很好看,很多人都赞不绝口。那时候我就想,这么漂亮的东西不能被渐渐遗弃,应该让更多的人欣赏、使用。”就这样,郭静重新拿起了绣针。然而手工刺绣是一个需要耗时耗力的活计,历经数十道工序,工艺繁琐而精细。针脚大了不行,针脚小了也不行,要依着画好的图案绣制。郭静多年不碰刺绣,手艺也生疏了不少,为此,她回家向母亲请教重新学习,废寝忘食地练习,直到能将外观艳丽的丝线穿织腾挪,变幻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景。
为了将这一技艺发扬并传承下去,2015年3月,她创办了胭脂梦家纺科技有限公司,因为出生在胭脂镇,所以她将商标注册为“胭脂梦”。公司创办初期困难重重,启动资金不够,经验不足,市场打不开,销售渠道狭窄……但郭静没有放弃,后来在康乐县政府的支持下,“胭脂梦”的招牌终于立了起来。
技艺传承是件好事,但没有创新就会故步自封,郭静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改革创新,打造出了集艺术与健康为一体的“胭脂梦仿古健康枕”,使刺绣不只是一件工艺品,更具有实用性。仿古健康枕枕顶使用的是“陇绣”,图案为牡丹,其绣法看似容易,实际绣起来却很难。绣牡丹整幅作品可以分为三大块,即花、叶、枝,三个部分要用到三个色系,首先是主体花朵,花朵包括花瓣和花蕊两部分,通常先绣花瓣再绣花蕊,然后是叶片。在绣不同的颜色时,要注意颜色间的衔接,尽量保持针脚的错落有致,以便于留出一定的缝隙来绣另一种颜色,也就是“混色”。混色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为了盖住针眼,提高绣品的艺术价值;另一个是为了接近花朵本身的颜色,以达到色彩过渡自然、形象逼真写实的效果。她告诉记者,刺绣要在针线交织间呈现图案变化,必须从色彩层次、用线方面下工夫。
让年轻一代对刺绣产生兴趣,是郭静办公司的目的之一,因此她专门针对年轻消费者,绣制旗袍、手包、珐琅画等绣品。事实证明,她的举措很有用,推出新的产品后,订单也多了起来,尤其是手包,深受青年人的欢迎。
另外,除了培训自己公司的员工学习刺绣,在康乐县妇联的牵头下,郭静对农村妇女和下岗妇女进行手工刺绣培训。“办培训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将传统手工刺绣这一手艺发展传承下去,这也是我当初办公司的初衷。此外,还能帮助妇女就业,为她们提供赚钱的渠道。”郭静说道。
现如今,会刺绣的人年龄渐长,对其感兴趣且技艺精通的年轻人又寥寥无几,要使这宝贵的民间技艺得到更好地发扬和传承,就需要像郭静这样坚守的人,让传统的艺术瑰宝在我们的生活中绽放异彩。
相关新闻
- 2017-05-09兰州市临夏路街道垃圾袋装化收集 提升市民居住环境
- 2017-05-095月9日-11日临夏历史文化资源暨旅游经济发展论坛开幕
- 2017-05-09临夏州着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 完成人工造林14.2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