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一方绿水青山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纪实
原标题:守护一方绿水青山——兴隆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纪实
记者 陈泳
被誉为“陇右第一名山”的兴隆山,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在这里,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守护着2.9万公顷的森林、灌丛、草原等生态资源,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是省城兰州东部的绿色屏障。
近年来,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积极开展森林防火各项工作,着力提升科技管护水平,加大生态保护宣传,使保护区内森林资源保护力度不断加强,生态效益显著增加。
严把重点火险期防火关口
3月29日中午,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很容易让人感到“春困”。但在兴隆山村水家沟公墓区旁,身着作训服的保护区科研所所长潘世成却毫无困意,与几位同事“警惕”地观察来往车辆、人员的“一举一动”。
“这里有200多座坟,清明前后上坟祭祀的人比较多,我们在这个路口主要是禁止火源、火种进入坟地。”潘世成指着身后山坡解释说,“这上边就是保护区的混交林,最近气温高,风大、草木干燥,在坟头烧纸钱、放鞭炮,很容易引发森林大火。”
保护区防火办主任张红勇说:“保护区的重点火险期主要在清明节、农历十月初一和大年三十这几个时段,这都是人们上坟祭祀的时间。尤其是清明节,在3月中旬就有人陆续来上坟了,所以我们每年在这个火险期的‘警戒’时间长达20天左右。”
离开水家沟,翻了一座山,来到海拔2700多米的黄崖沟,却又是一幅积雪未消、寒风刺骨的严冬景象。在这里“蹲守”的工作人员,即便是穿着厚厚的军大衣,还是被冻得直跺脚。
有人来上坟,同样,香、蜡、纸和鞭炮,一样也不能进坟地。“你们怎么这么讨厌?”“你们没先人吗?”……个别人不理解这种做法,话里先带上了火。
“怎么说都行,底线就是不能点火。”工作人员解释道,“火随风起,现在风这么大,火着了,想救都追不上。”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形如孤岛状,周边分布了8个乡镇,47个行政村,4.8万人,林地、农田、墓地交错分布,野外火源管理难度非常大。“整个保护区管理局机关、管护站职工和森林公安100多人,在几十个重点区域的路口‘严防死守’,这是最‘笨’但又是最有效的办法。”张红勇说。
近几年,保护区严把入山关口,最大限度减少入山人员数量。各保护站对符合规定的上山人员进行检查登记、宣传教育、扣留火种,从源头上消除各种火灾隐患。保护区还在林缘坟墓集中区域,修建了祭祀品集中焚烧炉,并对上坟烧纸人员进行详细的信息登记和移风易俗教育,积极引导文明祭祀,杜绝火种进山入林。同时,坚持依法管火、依法治火,对林缘焚烧地埂农作物秸秆和上坟烧纸等违章用火的行为,不断加大打击力度。
去年,保护区还召开了由辖区乡镇、村社、学校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参加的森林防火联席会议,组建了一定数量的义务扑火队,明确了各自工作职责和防火任务,基本形成了“政府全面负责、部门齐抓共管、群众广泛参与”的防火工作格局。
科技提升森林资源管护能力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东西长37公里,南北宽17公里,森林覆盖率为81.54%。在保护区内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仅靠5个基层保护站的几十名职工实现人工管护,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近几年来,保护区管理局高度重视林业信息化的建设,先后投资1300余万元建设森林资源数字监测预警管护综合平台,实现了更高效和更人性化的森林资源管理,同时大幅度减少了林业部门的费用支出和管理成本。
在保护区视频监控中心,工作人员王炳棋介绍说:“分布在各制高点的重型监测云台,已由过去的5架增加到10架,并配备了四脚铁塔,直线监测有效距离达到1.6万米。另外,还有16个数字小云台分别分布在5个保护站的辖区内。整个监测面积达到2.48万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4%。”
重型云台采用的是高清双光谱森林防火预警摄像机,是一种具有红外光探测报警、可见光辅助观测的森林防火预警设备。云台通过不断的巡航来定位林区火情,每一个云台都有独立的地址编码,一旦发现火情,位于监控中心的地理信息系统就会接收到云台发回的地址编码来定位火情。
“保护区铺设了总长78公里的光缆,将所有的前端监测设备全部纳入到系统网络中。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云台探头监测到的数据信息,都能对应到这里的地理信息系统中,而且,信号传输的稳定性能达到90%以上。”王炳棋说。
通过工作人员在电脑上的演示,可以很直观地看到,系统模拟出的三维地图与实景是高度重合的,某个区域出现火情,系统会自动报警,并生成扑救人员到达起火点的最佳路线。张红勇说:“以前出现火情后,只能依靠最近的管护站职工自己判断地点、火势等状况。现在实现了地理信息与监控系统联动,弥补了依靠经验防火的不足。”
上庄管护站的管护面积是11万亩,达到整个保护区面积的四分之一。在过去,站长王功和同事们巡山时,唯一的通讯设备就是一台对讲机。由于林区面积大、对讲机信号差,经常会出现巡山人员“失联”的情况。
去年,保护区为每位护林员配备了一台资源巡护监测仪,彻底改变了以往的通信条件,提高了巡护效率。王功拿着一本书一样大小的资源巡护监测仪介绍说:“就像我们的手机一样,能通话,还带有地形图、GPS定位、拍摄记录等功能,非常方便。巡护过程中,通讯、调查收集林业数据、拍摄取证等工作能一体化解决了。”
凝聚生态建设合力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内乡镇较多,人口密度大,省道和县乡公路互相穿插,交通便利,流动人员活动频繁。为了提高周边群众及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保护区采取张贴纸张标语、悬挂横幅和片区喇叭广播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广泛宣传森林防火知识。同时,充分利用电视、手机和村社广播,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积极营造浓厚的生态建设宣传氛围,为森林防火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以前大家靠山吃山,不重视生态。近十几年,大家的生活好了,再加上保护区的宣传,盗砍、打猎这些事情再没出现过。”在水家沟,和保护区工作人员一起“蹲守”的兴隆山村村民张永武说:“现在,村里人保护生态的意识提高了,每到上坟时,就要专门派出10名防火监督员,协助保护区管控火源。”
上庄村是个有着1700多人口的自然村,在过去,群众上山砍柴、放牧的行为屡见不鲜。村主任赵贵贤说:“近几年,地方政府也非常重视生态保护,各乡镇、村经常与保护区联合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让乡亲们真正转变了生产生活方式,不再向森林资源随便‘伸手’了。”
如今,上庄村依靠冷凉气候资源,发展起了以蔬菜和药材种植为主的富民产业,小农机淘汰了畜力,进山放牧的情形已经消失。“现在生态好了,村里有很多野鸡、飞鸟,也没人去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了。”赵贵贤笑着说。
根据我省要求,兴隆山保护区今年要实现林缘周边退耕还林区域全面封山禁牧,在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该项工作稳步推进,林下植被生长茂盛。
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白振清说:“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推动,全面封山禁牧是不可能实现的。现在大家的步调一致了,如果能在人口密度这么大的区域全面封山禁牧,那将是生态保护里程碑式的发展。”
相关新闻
- 2017-03-20甘南卓尼森林公安局保护森林资源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成效显著
- 2016-08-06兰州将采取六大措施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 2015-08-11白银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