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歌走回故乡裕固族文学创作研讨会在兰举行
原标题:从诗歌走回故乡裕固族文学创作研讨会在兰举行
中国甘肃网1月12日讯 据兰州日报报道 (记者 华静 )日前,由西北民族大学主办、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承办的“作为文学空间的河西走廊暨裕固族文学创作研讨会”召开。西北民族大学副校长何烨,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钟进文,甘肃省文学院院长高凯,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得者妥清德等三十多位学者、作家参加了会议。
会中,大家就裕固族文学发展做了全面而系统的梳理。何烨认为河西走廊自古是多民族居住交流的地方,而作为河西走廊特有的少数民族——裕固族,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文化,从而使其作家文学越发彰显出独特魅力,成为文化多元化的一种象征。他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围绕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围绕河西走廊文化的议题产生更多的学术成果。
钟进文表示,这次为裕固族作家举办的专题研讨会,话题相对集中,且将作家放在了河西走廊的文学空间中进行研究,具有很大的意义价值。高凯认为,草原是最能养育诗人自由境界的,本次会议相对集中地讨论了妥清德的创作,在诗人自己看来,对裕固族文化和历史的追寻成了本人创作中的特性。对作家而言,诗歌的疼痛感是活下来的证据,用诗歌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要用诗歌“修复”自己。
裕固族作家妥清德在会中用诗一般的语言谈到,我是一个裕固族,但不是生活在裕固族聚居区,而是生活在被村庄、田野包围着的一个叫黄泥堡的亦农亦牧的地方。这里是酒泉市肃州区唯一的一个民族乡。据说这里也是裕固族人入关后最早落脚的地方,但是,随着历史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历经沧桑,这里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昔日的黄泥堡草原今天已经成为一个阡陌交错、麦浪翻滚的农庄。这里的裕固族一边手握羊鞭放牧,一边手握农具耕作。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悄悄割断了我们的民族传统和历史文化。渐渐地,我们已经丢失了自己的语言,丢失了自己的风俗,在先辈的传说和歌谣面前已经变得非常陌生了。马背上的故事,草原上的歌声离我们越来越远。
妥清德说,在这么多年的汉语书写过程中,我认为裕固族作家应该始终保持着一种寻根的状态,对裕固族历史和文化的追寻毫无例外地构成了我文学创作的主要特性。我痴迷地把自己探索的目光深入到裕固民族广阔的社会历史生活中,从裕固民族历史文化纵深中发掘创作的资源,唤起裕固民族意识,思考民族的未来发展及命运问题。在题材选择、主题开掘上尽量凸显裕固民族的独特性,始终让我的文学创作充满了西部的苍茫和裕固族草原文化的气息。
会后,妥清德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深情地说,作家叶舟曾说过“诗人就是在语言中安身立命的人”,我深表赞同。我是一个裕固族作家,故乡的一草一木,既是一种自然生态的存在,更是裕固族文化的依托,也是我灵感的来处。我从小就迷恋白云蓝天下的游牧场景,梦想有一天能够到草原上去生活,赶着自己浩浩荡荡的羊群,唱着我们裕固人的歌谣。但是,对于一个不会母语的裕固族后裔,我在祁连山北麓的生活一直都很尴尬。我一直感觉,我的舌头是别人的舌头,我在替别人生活,而我的生活在别处。我常常在夕阳落去时,站在被风吹凉的草地上,回望远去的时光,回望那些与我生命有关的寂寞和惆怅。我一直对我们的民族历史心存忧伤与疑虑,所以,我反对用华丽的辞藻营造意象,那样反而破坏了美的东西。我喜欢草地上睁着空洞眼眶的牛头骨、雨水中打滑的马车,这是一个民族的姿势。所以,我最痛苦的事是,把朴素的来自裕固族民间的语言邀请到我的诗歌中。诗歌是一种很优美很抒情的文学样式。裕固族有大量口传身教流传下来的民歌,这些都滋养了我写诗的灵感。对于我来说,选择诗歌创作,就是对裕固族文化最好的传承。
相关新闻
- 2017-01-05甘肃当代诗人何岗获2016《诗语远方》优秀诗歌奖
- 2017-01-04首届“中国天水·李杜诗歌奖”金奖获得者捐助仪式在麦积区举行(图)
- 2017-01-03诗歌传递乡音乡情 陇东报《一点庆阳》新年诗会侧记
- 2016-11-19叶舟:“西北花儿”是我诗歌写作的源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