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兰州杜奶奶讲欧阳爷爷的故事:以捐献遗体的方式把自己永远“留”了下来
原标题:以捐献遗体的方式把自己永远“留”了下来
——听杜奶奶讲欧阳爷爷的故事
杜奶奶向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讲老伴的故事。
兰州日报记者 刘晓芳 文/图
1月3日,本报刊发了《我省首例签订遗体捐赠家庭老人去世已顺利完成遗体捐献》的报道。1月4日,记者见到了欧阳章爷爷的老伴杜长萍,听奶奶讲了一些关于欧阳爷爷的故事。
永远“留”在大西北
昨天,记者在兰大一院见到了杜奶奶,老人于刚刚过去的12月31日接受了椎间盘手术,目前恢复得很好,已经能坐起来了。据说当天就能出院回家休养。当时,奶奶的几个儿子正围绕在母亲的病榻前,父亲新丧,他们的手臂上戴着“孝”。
2016年12月21日,欧阳爷爷住进医院,第二天,12月22日,杜长萍奶奶也跟着住了进来。两位老人前后脚住进医院,可出院的却只有奶奶一人,全家人不免有一些伤感。
杜奶奶85岁高龄,但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她听力很好,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能与记者对答如流。“大概有近两个月时间,他都不好好吃饭了,我有思想准备,知道他时日不多。就这么慢慢耗着,昨天终于走了。”奶奶口中的他就是与自己相濡以沫了六十多年的老伴欧阳章。
欧阳爷爷是1920年生人,出生在江苏宜兴,1938年到武汉三联书店工作,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调入北京三联书店。爷爷勤奋好学,在书店工作时读了不少书。杜奶奶是河南开封人,初中毕业后到三联书店工作时与爷爷相识,二人1950年结婚。解放后,1953年,爷爷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来到兰州,在西北地质局工作,后因工作调动,到甘肃省地矿局中心实验室担任书记,1982年离休赋闲在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爷爷在甘肃省地质局第六地质队主持工作时,这个优秀的团队探明了硫化镍储量居世界第二位的金川镍矿。可在当时,开采矿山是冒了极大的风险,因为每向下挖一米就意味着在“烧钱”,如果到时候两手空空,主要领导是要被严厉问责的。孩子们说到这里,对父亲的敬爱之情溢于言表。
欧阳爷爷一家扎根大西北,一待就是大半辈子。而欧阳爷爷,又以捐献遗体的方式把自己永远“留”了下来。
爷爷离开时穿着心爱的中山装
2003年1月的一天,爷爷在看电视时了解到了关于无偿捐献遗体的事。之后,他对奶奶表达了身后捐献遗体的想法,奶奶当即应允了。于是,爷爷和奶奶一起来到兰州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进行登记,成为甘肃省第一例以家庭为单位的无偿捐献器官(遗体)的夫妻。
“我们萌生捐献遗体的想法,一方面是为了避免‘麻烦’——在死后买墓地、‘大办’丧事。一方面,国家的土地本来就紧张,应该节约。还有就是能为医学科学做点事,也算是为社会尽最后一点力。”杜奶奶说。
杜奶奶说,欧阳爷爷去世,本来不想惊动任何人,因此没有设灵棚,更没有发讣告。可报纸上一报道,消息还是不胫而走,赶到医院看望和到家中吊唁的人络绎不绝。现在,家里只安放了爷爷生前的照片,旁边摆着素洁的菊花,也算是为了满足亲朋故交的心愿。爷爷离开时穿着洗净的旧衣服,是生前穿过的一套十分钟爱的中山装。
在杜奶奶眼中,老伴人品很好,以身作则,对自己和家人要求都很严格。在孩子们眼中,父亲乐观豁达,既慈祥又严厉,为人正派,是个大公无私的人。
我省已有32人实现捐献
甘肃省红十字会健康促进办公室主任贾伍亮介绍说,欧阳章老人是我省年龄最大的遗体捐献者。目前,在省红十字会登记的遗体捐献者有680多人,实现捐献的有32人。遗体捐献主要用于医学教学及研究。
“昨天早上,我和同事们来到医院瞻仰了欧阳章老人的遗容,然后按照程序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欧阳章、杜长萍两位老人无私奉献的人道精神让我们感动。这么好的一位老人走了,我们感到很难过。遗体捐献是一个时代的需要,关系到医学生的培养、医学科学的发展进步。尤其是老年人捐献遗体更是有非凡的意义,伴随着老龄社会的加剧,老年医学的深入研究迫在眉睫。”
据介绍,捐献遗体的程序不复杂,也没有年龄限制,需要的是思想意识的转变。目前,我省年轻的遗体捐献者所占比例很小,大多都是60岁以上老人。
相关新闻
- 2017-01-04突发|3日凌晨兰州市发生两起车祸 2死4伤 事故正在调查
- 2017-01-04兰州西固区阀门厂路段发生交通事故 一辆奥迪Q5失控撞树1死1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