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老调如何“新弹” 基于甘肃地方戏曲剧种普查结果的思考
原标题:地方戏:老调如何“新弹”? ——基于甘肃地方戏曲剧种普查结果的思考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于娟
在保护民间文化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作为传统文化集大成者的地方戏剧却日渐式微,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事实。
文化形式多元化的时代,地方戏剧,特别是地方小剧种该不该保护?如何保护?值得深思。
甘肃已有3个剧种消亡
历时1年的甘肃省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近日圆满结束。
根据普查结果,甘肃省现存活态地方戏曲剧种共13个,其中本土剧种10个,分别为秦腔、陇剧、曲子戏、民勤曲子戏、陇南影子腔、玉垒花灯戏、灵台灯盏头戏、高山戏、半台戏、“南木特”藏戏;外来剧种3个,分别为眉户、京剧、豫剧。现存剧种与《中国戏曲志·甘肃卷》所列入剧种相比,有蒲剧、越剧、评剧3个外来剧种已在我省消亡。
“有些剧种消亡很快,几年前还有演出,但稍不关注,就没了。”甘肃省陇剧院副院长薛磊告诉记者,“以此次普查证实消亡的蒲剧为例,2005年在兰州还有过一场演出,很受好评。”
据了解,作为一种外来剧种,蒲剧自清末传入甘肃,曾在酒泉、兰州及定西、平凉、庆阳一带广为流传。该剧曾因演武戏时多使用真刀真枪,被群众称之为“铁把子戏”。民国年间,这一剧种在甘演出的剧目曾多达200余个。1997年,随着我省最后一个蒲剧团——定西蒲剧团的解散,该剧逐渐在甘消失。
“不仅小剧种消亡快,大剧种演出也日渐式微。现在许多地方,尤其是城市,很难听到、看到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演出。”参与此次戏曲普查的省文化艺术研究所一位工作人员说。
“也许再过几年,几十年,有些剧种或许都只能作为一种历史、一种博物馆里的纸上艺术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原生态的艺术形式则难觅其踪。”薛磊说。
地方戏剧式微原因多样
地方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珍宝。近年来,不少地方戏曲剧种减少,尤其是地方小剧种、稀有剧种甚至消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随着社会变迁、经济繁荣,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娱乐方式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格局,传统戏曲与观众之间的天然联系逐渐削弱,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戏曲由大红大紫到归于平淡乃至有时门可罗雀,也属形势使然。其次,演出团体艰难的生存处境也使地方剧种的生存“雪上加霜”,部分剧团一直勉强维持甚至难以为继。
“目前许多剧团普遍面临的问题是,经济状况拮据,演员收入不高,人才流失、断层现象严重;一些濒临消亡的戏曲剧种,资料散落民间,因无经费、无专业人员抢救整理,艺术遗产有失传的危险;戏曲创作与演出市场严重脱节,演出场所设备陈旧不堪……”前述参与普查的省文化艺术研究所工作人员说。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其传承和发展的核心是人才。但据了解,“目前一些小剧种的演出团体中,中青年演员、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等都非常缺乏”,地方戏曲人才培养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部分戏曲院团出现人才断档、行当不全的局面。
采访中,长年关注地方戏曲现状的省社科院研究员候万锋告诉记者,他曾认识一位剧团的青年团长,该团长唱功、舞技皆是剧团的顶梁柱,在当地也有一定名气,但2015年还是辞职转行了。问及原因,对方说“我不能一辈子都耗在戏上,一个月不到三千元的工资难以维持生计”。
由于人员流失,一些剧种目前仅剩一个剧团演出,濒临灭绝危险。此次普查中就发现,我省的半台戏、灵台灯盏头剧、陇南影子腔这3个地方剧种现各只有1个演出团体在惨淡演出。
如何保护地方剧种?
地方戏曲剧种的消失,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如何保护民间戏曲,成为人们不断探讨的话题。
有观点认为,民间戏曲消亡,是文化进化的必然,没有必要保护,不如让其堂堂正正地死去。但更多的专业人士则认为,民间戏曲必须保护,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它以特殊的方式折射出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千百年来凝聚其中的思想感情、伦理道德与价值观念,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省陇剧院副院长薛磊认为,地方戏曲剧种必须保护,但保护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提高认识,加大投入。“甘肃地大物博,地方剧种数量众多,分布面广,其文化与艺术内涵各有差异,地方剧种的保护传承也应区分重点。”
薛磊指出,在人力、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地方戏曲保护要分清层次。一些唱腔、表演程式、曲牌曲谱价值不大的剧种,可以优胜汰劣,任其自然消亡。对于一些能唤起人们记忆,有市场价值、艺术性高,比较活跃的剧种,要引导其在市场中不断获得新生。
“保护和发展地方戏曲,关键在于支持和培养戏曲人才成长。”薛磊说,我省要从文化大省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剧种,区别对待,制定扶持政策,帮助改善剧团的工作环境和演出条件;在省属高校、职业院校开设地方戏曲专业,通过招生优惠政策等,吸引青年学生从事戏曲事业。
省文化艺术研究所副所长苟晓飞认为,“民间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必须保护。”但如何保护,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研究,而此次戏曲普查,我省各级文化行政部门摸清了全省的戏曲剧种,详细掌握了各类剧种、剧团的生存发展现状,尤其是对占我省演出团体总数68%的民间班社,基本摸清了底数。
“普查积累了许多详实、可靠的原始资料,也激发了基层戏曲艺术人才的发展信心、传承动力。这些珍贵的数据成果对于确保文化资源的动态化、科学化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必将更好地促进我省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
相关新闻
- 2016-12-27驻村实践巧帮扶——对华池县“十个一”驻村工作法的思考
- 2016-12-272017年雅思考试开始报名 兰州考点设在西北师范大学(图)
- 2016-12-23算法盛行更需“总编辑”——2016舆情观察与思考④
- 2016-12-22搭建公共生活“经纬线”——2016舆情观察与思考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