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武威 正文
投稿

武威天祝:生态移民移出新生活

2016-11-09 10:57:23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张文良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天祝:生态移民移出新生活

  记者 赵勇忠 通讯员 蔡泽成

  拧开水龙头,白花花的自来水喷涌而出。天祝县松山镇鞍子山村村民马贵良不禁感慨:“现在不管是洗漱还是做饭,都十分方便,真没想到咱老百姓也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

  得益于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小康供水工程的建成运行,原有的2万居民和从高深山区搬迁至此的群众纷纷用上了自来水,住上了新房子,在全面实现小康的路上开启了新征程。

  缺水一切问题的核心

  天祝县由于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特别是2012年以前,有近5万名群众生活在海拔2800米左右的高深山区,就医、上学、行路、饮水等困难重重,成为扶贫开发最难啃的“腰节骨”。

  如何让这部分群众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实现小康?近年来,武威市找到了一套“脱贫密码”——通过实施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并积极推广“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彻底改变高深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当年下山、次年脱贫、三年致富的目标。按照这条思路,2012年起,武威市清理收回了72个市、区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农林场用于移民安置,其中为天祝县无偿划拨9个。天祝县随即将2万多群众从高深山区搬迁到了市直农林场和其它川区,让他们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还有3万名高深山区的群众该往哪里搬?经过无数次调研和考察后,市、县领导将目光聚焦到了地势平坦、幅员辽阔、土地肥沃、区位优势明显的南阳山片,并把这里确定为天祝县新一轮“下山入川”的移民安置点。

  南阳山片虽是移民搬迁的理想之地,但因为缺水,这里95%的土地无法得到有效灌溉,解决水的问题,成为一切问题的核心。

  供水生态移民的基石

  2012年,市县两级领导提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设想: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小康供水工程——从金强河干流天祝县城段引水至南阳山片,以满足南阳山片用水需求。2013年6月29日,南阳山供水工程正式动工建设。建设者们经过13个月的艰辛的努力后,2014年8月1日,工程正式通水。工程起点位于金强河天祝县城上游东岸,此处建有引水枢纽1处;水从此处引流后,通过沿线的3座梯级泵站和19.9公里的提水管道、94.9公里的供水管道,逆势上扬三百多米,“流”到南阳山片区;终点处是二道墩水库,所有水全部注入这座库容146万立方米的水库后,一部分水进入灌溉管道实施农业灌溉,一部分通过人饮管道进入水厂,经净化处理后保障居民用水。

  “这项工程总投资4.17亿元,每年从金强河向南阳山片引水3080万立方米”。天祝县水务局局长冯守杰介绍说,这些水可解决项目区原有2万人及新增3万移民的生活用水,可满足10万亩设施农牧业生产用水和5.7万亩饲草地灌溉用水,同时兼顾项目区农畜产品和饲草料加工用水。2013年至2014年,天祝县在南阳山片共建成移民点7个、住宅2139套,搬迁移民1959户8135人。今年,新建安置点4个,规划建设住宅2515套,搬迁移民2515户10010人。目前工程正在紧张建设,移民正在陆续入住。

  用水普惠民生的工程

  去年至今,松山镇鞍子山村居民马贵良家的生活变化非常大,从原有的危房搬迁到整洁明亮的新房,全家过上了比城里人更美好的生活——三室一厅的房屋宽敞明亮、布局合理,屋内布置得现代又时尚,客厅里沙发、茶几、电视、网络一应俱全。出了门更是心旷神怡,水泥路四通八达,文化广场、路灯、健身器材等市政工程正在施工建设,新村建设日新月异。

  “在农村呆了一辈子,没想到到了60岁,竟过上了这么好的日子。”马贵良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足。他告诉记者,以前他住在鞍子山村,住房条件落后不说,饮水问题最让他头疼。“村里前几年从黑马圈河引了自来水,但每年冬天供水管道被冻,自来水就停了,直到次年5月份大地解冻后才能恢复。”马贵良说,近半年时间,吃水让老百姓头疼不已。“人饮水需要走10公里去拉运,牲畜饮水就在附近的水井里打水。”

  提起井水,马贵良的邻居们也纷纷摇头。“那口井出水特别少,每天只能打几桶。大伙早晨三四点钟就起床打水,起床迟一点的就没水了,大伙都在抢。”

  马贵良说:“现在好了,那么多金强河水蓄在二道墩水库,再也不用为吃水发愁了,水龙头一拧水就来了,而且更干净、更卫生,方便得很!”马贵良的脸上洋溢着幸福。

  天祝县南阳山移民指挥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南阳山所有搬迁入住的移民已经全部用上了自来水,部分建成尚未入住的房屋内也通上了自来水,居民用水问题已经全部解决。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张文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