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城乡一体化助推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解读之六
城乡一体化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目的是要实现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相互渗透、相互融合。2003年,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决定》,提出力争用3至5年时间,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格局。2008年底,市委又及时做出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决定》,规划部署了2008年至2012年,我市城乡一体化的总体思路和具体举措:即实施“一项改革”、突出“四个带动”、建立“六大体系”,最终基本实现“五个统一”。2012年,为进一步深化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市委、市政府又制定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努力推进“五个一体化”,实现城乡户籍一元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管理数字化、社会保障同城化、建成中国中小城市社会管理创新样板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为嘉峪关市在全省率先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嘉峪关市自2003年提出建设城乡一体化以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经济发展方面,近年来,我市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城乡一体化建设总揽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根本,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015年,农业增加值4.17亿元,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2004以来位居全省之首,从2010年的7886.55元增加到2015年的15371元,增加额为7484.45元,年均增长14.1%。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并发展了精细蔬菜、优良畜禽、优质林果、花卉与蔬菜制种、非农经济五大支柱产业;农业产业化逐渐发展,先后建成正大新农村合作示范项目、野麻湾现代农业示范园、恒翔高新农业示范园等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非农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增收效果明显;在改造提升传统三产业的同时,优先发展特色旅游、交通运输、商贸、中介服务和劳务输转等新兴三产业,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农民收入由主要来自农业转向农业和非农产业并举。在基础建设、文化建设方面,通过加强交通设施建设、镇村生态工程建设、农村小康住宅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和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不断改善农村村容村貌。同时,我市在全国率先推行城乡户籍一元化,逐步实现了城乡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相统一,有力地促进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0年的2.2缩小到2015年的1.9,逐渐显现出城乡一体化在我市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社会效应。
(一)全面实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战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旨在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城乡关系,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以工哺农”是以工业发展方式来发展农业,实现工农业之间的良性循环;“以城带乡”实质上是妥善处理城乡关系,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消除城乡壁垒,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推进嘉峪关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助推我市转型跨越发展,就要全面实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战略,全面实施城市建设带动、产业园区带动、重点企业带动、旅游产业带动等措施,加大我市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促进城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实施农业工业化战略,以工业化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工业化与城乡一体化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一定水平的工业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落后的农业部门占主导地位,向非农业占主导地位的转变过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城乡一体化有助于实现更高水平的工业化。城乡一体化能够在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实施城乡统筹规划,促进区域内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克服城市发展空间的局限,促进产业集群;能够使城市的科技资源在广大的乡镇发挥作用,促进农村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工业化创造条件。嘉峪关市城市大、农村小,工业大、农业小,在发展农村工业化方面有很大潜力,应充分发挥城市工业、产业园区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
(三)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城乡一体化的难点在农村,农村发展的难点在经济,而振兴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在于农业的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农业按照工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本质要求实行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并以这种转变为基础,农业从业人员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转变为产业化农业的产业工人和经营者。我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应为农业产业化拓展发展空间,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寻找最佳结合点,将农业产业化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和实现途径。
(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