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山入川培育产业富民
凉州区坚持把产业培育、下山入川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精准扶贫、提升脱贫致富“造血”功能的关键措施来抓,根据贫困村自然条件和贫困户产业基础,因村施策、因户施法,落实落细到户到人脱贫措施,扶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夯实脱贫致富基础。
凉州区把下山入川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山区贫困人口“挪穷窝、改穷业、换穷貌、拔穷根”的根本举措,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调整优化村庄布局,配套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打造邓马营湖荣华新村、长城乡长富村“两个移民基地”和新华乡石关村、金山乡崖湾村、古城镇小河村“三个集中收缩定置点”,黄羊河农场周边区域、九墩滩指挥部周边区域“两个移民区域”,加快搬迁高海拔区、水源涵养区、地质灾害易发区贫困群众,实现应搬尽搬。2016年计划搬迁移民1369户542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26户3951人,非建档立卡农户343户1473人。向邓马营湖荣华新村搬迁847户3335人,古城小河、新华石关、金山崖湾3个集中收缩安置点搬迁467户1846人,就近购买新型农村社区住房搬迁55户243人。目前,邓马营湖荣华新村移民点860套移民住宅已完成主体工程,6000亩耕地已分配到户并全部种植甜高粱。新华乡石关村137套、金山乡崖湾村175套、古城镇小河村155套已全部开工建设,11月底可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年底搬迁入住。
强力推进主体生产模式。把“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作为群众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采取“三抓三促”,强力推进。今年贫困户新开工建设设施农牧业3699.7亩,新增特色林果面积2129.2亩,贫困户累计发展设施农牧业5.48万亩、户均达到2.67亩,累计发展特色林果8.61万亩、人均达到1.36亩,全面实现了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主体生产模式全覆盖,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中60%来自主体生产模式。
积极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探索“致富能人+贫困户”“龙头企业+贫困户”“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在贫困片区新培育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27家,累计达到311家,辐射带动贫困户增收。
稳步推进现代营销模式。加大农产品市场升级改造和冷链仓储设施建设,培育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积极探索“企业+基地+农户”“经纪人+基地+农户”等模式,在贫困片区乡镇累计建成出口农产品基地38个;积极推进“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现代营销模式,累计引进蔬菜、水果、畜禽等农产品冷藏加工企业47家、运销企业9家,辐射带动7200多户贫困户增收。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深入推进贫困片区光缆到村入户工程,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新建贫困村电商扶贫网店35个,累计达到83个,2015年农产品网上交易额186.96万元,今年止目前网上交易额达241.68万元,有效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
金融扶贫破解制约瓶颈
凉州区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扶持政策,千方百计争取项目资金支持,着力解决贫困户发展缺资金、融资缺担保的问题。
积极整合项目资金。制定出台了《凉州区2016年脱贫攻坚资金整合方案》,整合中央和省、市、区资金6.39亿元,重点支持2016年脱贫的40个贫困村补短板、强基础、惠民生,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发展富民增收产业。
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全面落实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政策,为有贷款意愿的贫困户落实精准扶贫专项贷款101341万元。争取国家和省上易地扶贫搬迁住房补助资金3897万元,省级投融资平台统筹资金19652万元,其中,地方政府债券3848万元、专项建设基金1976万元、长期贴息贷款13829万万元,用于易地扶贫搬迁,解决贫困群众建房资金不足难题。
认真落实市级补助资金。为2016年计划脱贫人口落实每人1000元的市级补助资金4344.3万元,由联户干部与农户共同领取、监管使用,全部用于设施农牧业建设和定植进畜。
抓好互助协会建设。2016年计划建设扶贫互助协会112个,目前配套资金5600万元,其中省级配套2280万元、市级配套1120万元、区级配套2200万元,组建完成互助协会112个,实现有贫困人口行政村扶贫互相协会全覆盖。制定了《凉州区扶贫互助协会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运行管理办法(试行)》,健全完善协会章程及各类制度,加强对扶贫互助协会资金的管理。去年至今年9月底,全区精淮扶贫专项贷款已发放20230户101020.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