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头条  >  思享·莫高文萃
投稿

也说敦煌

2016-10-18 16:02:56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薛丁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作者:人邻

  敦煌,已经有那么多人写了它。真的有那么多可说的么?也许是;也许不。

  第一次去敦煌,是1985年,随着甘肃的诗人采风团去的。同行的人,有老乡、李云鹏、何来等诗人。参观莫高窟的时候,领队的谁带了一张条子,好像是诗人赵之询写给敦煌研究院某个人的。

  敦煌研究院似乎很重视这张条子,特意指派了院里遗书研究室的贺丽文陪同讲解。那时候贺丽文大概有二十岁吧。圆圆的脸盘,有些黝黑,眼睛却极明净。她陪着我们看了大约十几个洞窟,一边为我们讲解。时间久远,我已经记不得她说话的声调,只是无端地觉得她说话的声音很轻,很干净,很愉悦,一丝烦恼没有一样。她与我们每一个人都似乎很亲近,轻盈地走来走去,说这说那。离开莫高窟的时候,如何与她告别,也都已经忘了。只是记得那样一个女孩子,说她愿意来这儿,在这儿并不寂寞。

  回到兰州,同行的诗人阳飏写了一首诗,写到莫高窟的一位姑娘。诗在《甘肃日报》上发表出来以后,敦煌研究院的许多人都看到了,都在猜测,这是写给谁的呢?这之后,阳飏和贺丽文有了联系,相互通信。贺丽文甚至还送了什么礼物给阳飏。

  几年之后,见到贺丽文,是敦煌研究院在省博物馆举办敦煌壁画临摹展上。贺丽文约阳飏看临摹展,阳飏特意约了我一起去。再次见到贺丽文,她似乎还是那个样子,还是圆圆的脸,一些黝黑的样子,眼神还是那样,干净得如同圣湖的水。

  再后来,五六年,还是七八年?听到她结婚的消息,再后来就是她故去的消息。也许,一个人太善良了,在那样封闭的环境里,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太深,而又不能超脱出来,是容易有别的想法的吧。

  后来,因由各样的事,几次去过敦煌。每次去,站在莫高窟前,都会想起她来。我们总共见过两次面,却因这个人,因她的死,有这样深的记忆。尤其是面对着慈悲的菩萨,眉眼之间,总是会觉出有她明净的影子。

  也曾想给她写一点什么文字,却终是没有写。似乎也写过几行,还是因为不知道要写些什么而放下了。写这篇文字之前,心想,关于敦煌我能写一些什么呢?还是从贺丽文写起吧。

  后来去敦煌,莫高窟外面的格局变了。最早去的那一次,莫高窟全然敞开着,转过山坡,是一排白杨树。杨树树干的白色,在土褐色的山体映衬下,十分醒目。莫高窟前面,似乎还有一条浅浅的近乎小溪的小河流淌。一切干净、安详,时光那么缓慢。那一天似乎只有我们十几个人在那儿,可以无限悠游,一直待到傍晚,云霞漫天那样。

  这之后的去敦煌,却是无限的嘈杂了。几次陪外地的客人,他们去洞窟的时候,我都是在外面等着,不再愿意进去。偶尔进去的一次,身前身后挤满了人,甚至会觉到人唿出气味的污浊。清净之地,如何成了熙熙攘攘之地。而诸多的游客,他们是来看什么呢?他们在看新鲜,看热闹。他们把这里当做游玩之地。偶尔,有人在某一块空闲之地,跪地祈求,他们在祈求什么呢?也有的人,把钱扔在那里。有的佛像之前,满地是钱,折叠了污染了的钱。这些都是佛喜欢的么?

  也因此,我不再想去敦煌,不再想去莫高窟。莫高窟,不是去的地方,是想念的地方,是心里默念的地方才是好的吧。

  不想去,前几个月还是再次去了。应敦煌艺术学院之约,去那儿看看画,跟学画的学生说点什么。

  幸运的是,在那儿我见到了来自莫高窟的赵俊荣先生。敦煌艺术学院的院长、画家田卫戈特意跟我说,这个人不得了。刚刚从敦煌研究院退休,我们聘请的客座教授。

  我跟赵先生打招唿,跟他握手。赵先生似乎有些惶然,不知道该怎样跟我打招唿。我知道这样的人,深究某一种专业,常年孜孜不倦,已经几乎不大习惯世俗的往来。但这样的人,却是我格外尊重的人。大多时候,我反感滔滔不绝的人。滔滔不绝之人,确有真知灼见的。而大多数的滔滔不绝,都是废话。画家讲惜墨如金。说话的人,也都该懂得这样的道理。当讲的话讲几句,明白了就是。两个人不说话的时候,安静喝一杯茶,亦都是惬意的事。

  我知道赵先生少言寡语,甚至不大会说话,但我知道一旦说起他喜欢的事情,就不一样了。果然,说起临摹敦煌壁画,赵先生一反他的木讷,语速虽慢,却格外清晰有序。

  从赵先生的话中,我知道他从上个世纪70年代就到了敦煌研究院,工作是临摹壁画。近百年来敦煌壁画的临摹,从较早的张大千、常书鸿,一代代人传下来,到了赵俊荣,按照传统的方式临摹壁画,他似乎是最后一代了。

  谈话间,赵先生十分忧虑,说现在的年轻人很难再像老一辈人那样能吃苦了。莫高窟的壁画,有些面积较大,比如北魏早期的代表性洞窟254窟,董希文先生临摹了前室南壁的《萨那太子舍身饲虎》,段文杰先生临摹了北壁的《尸毗王本生》,都是用了好几年的时间才得以完成。而赵俊荣先生自己临摹的《降魔变》,他说,大概需要五年的时间才能临摹好。说到具体的临摹,赵先生说,莫高窟的壁画,因由各样的原因,色彩发生了很多变化,一些细部也渐渐模煳。需部分予以还原。一些细部的处理,更是要仔细斟酌,务必尽最大的可能还原。也只有这样的临摹,才能对得起这些一千多年来遗存下来的杰作,也能对得起后人。

  赵先生说:临摹壁画,还有一个至关要紧的问题,那就是现在的学生是按照西方素描速写色彩那一套方法训练出来的,而敦煌壁画的线条和用色则是另一个体系,完全不搭界。现在临摹壁画这一套方法,是敦煌几代老艺术家呕心沥血总结出来的,需要有人继承,发扬光大。我之所以来敦煌艺术学院,就是要给这些学生讲这些用笔和用色,还有完全不同于西方绘画的构图方法。这些方法失传了太可惜。

  在敦煌,我还有幸看到了敦煌艺术学院购买的一套遗失在海外的敦煌古代绢画和纸本绘画的高仿复制品。这些复制品据说是一家艺术品公司在海外购买了复制版权复制的。一百多幅敦煌绘画,即便是复制品,看起来也实在是太精美了,以至于我看了许久还不想离开。

  敦煌绘画这个体系,是真正值得我们的画家研究的。我们现在的绘画体系,已经几乎忘却了我们古代那些艺术大师留给我们的方法。描绘我们的生活,即便是所谓的现代性生活,除了从西方绘画学得的方法,古代大师们留下的这一些方法,也许更是美院的学生要学习的。转而到文学,文学家们的语言、语言的结构方式,以至于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真的都是要向古代的语言大师们重新学习的。对那些真正的精髓,我们已经遗忘了太久。

  敦煌,也许,真的有那么多要说的。敦煌,哪里是能说尽的。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薛丁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