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脱贫攻坚发展经济 长征“加油站”展新姿
汪贵财在院落里晾晒刚收回来的新鲜柴胡。
1935年9月20日,红军长征抵达宕昌县哈达铺,哈达铺成为长征路上的“加油站”。红军在宕昌这片红色土地上,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红色资源。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10月14日-15日,兰州晨报记者跟随中宣部组织的“重走长征路”采访团一行来到陇南市宕昌县,耳闻目睹了“新长征精神”下宕昌县脱贫攻坚的发展。
文化旅游大景区带活地方经济
截至2014年底,宕昌全县共有重点贫困村150个,贫困人口9.34万人,贫困面为32.9%。而到了2015年底,宕昌县整体脱贫重点贫困村减少了24个,减少贫困人口2.8万人,超计划减贫5500人,减贫率达29.98%,贫困面下降到23.06%。
这一数据背后,是宕昌县把拓展助农增收“十条路”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措施,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市场拉动、龙头带动、创新驱动、社会联动、金融撬动”的良好发展局面。
以哈达铺为例,这个被誉为红军长征途中的“加油站”的小镇,借助小城镇建设、兰渝铁路、兰海高速渭武段建设的东风,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给哈达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流物流信息流。
宕昌县还围绕官鹅沟大景区建设,将官鹅沟大景区建设成了集原始森林、高山草原、地貌水体、天象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区。目前,仅官鹅沟景区及景区周边开农家乐增加收入的有近百户,吸纳就业2000余人。
农业合作社助力中药材种植发展
敞亮的小院,阔气的小二层,但楼房一层却并无门窗,处处垛满了今年新鲜的党参、大黄。这是10月15日记者在宕昌县哈达铺兴旺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看到的一幕。
2014年4月,省劳模高新全放弃原本的工程生意,和4个村民成立了合作社。这个朴实的庄稼汉,将之前经营的工程建设完全交给25岁的儿子,自己一心扑到合作社的发展运营上。
合作社成立两年来,就带动社员及贫困户流转土地350亩,种植当归100亩、黄芪100亩……不但种植药材,合作社还培育药材种苗20亩。“今年药材还不错,根据现在的情况,估计到年底,合作社能销售各类中药材150吨,经营总额可以达到300万元。”在高新全看来,没有合作社,是做不到这么大的规模。
记者走进召藏村43岁村民汪贵财家中,从20岁出头,汪贵财就走乡串户收药材,至今已20余年。进门时,院落里铺满了收回来的新鲜柴胡,“不忙的时候就收药材,一年下来仅这一项的收入在4万元左右。”手上有了闲钱,虽然累点,但汪贵财对生活也有了更多的期盼。
据了解,为了大力扶持药材发展,宕昌县2015年建成了2个万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和哈达铺华昌药材城、福江源药业公司3000吨中药饮片生产线,全县中药材面积达到40万亩,总产量8.1万吨,总产值达5.5亿元。
“红军鞋”成品牌协作发展助民富
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宕昌县哈达铺拥军鞋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哈达铺镇滨河路畔上格外醒目,创业人高月菊也因红军鞋成了名人。
47岁的高月菊1998年在自家2间20多平方米的屋内办起了手工作坊,制作长征布鞋。
经高月菊夫妇的努力,鞋厂从长征布鞋起步,历经宏达布鞋、红军布鞋数次更名,直到2014年,建立宕昌县哈达铺拥军鞋业有限责任公司,拥有哈达铺商标,“红军鞋”专利的拥军鞋已成为独立的特色品牌,远销省内外。
如今,哈达铺拥军鞋业有限责任公司已形成流水作业,分散加工的产业链条,拥有固定工人60余人,其中残疾人13人,月工资都在2000元至3000元间。拥军鞋业年销量达万余双,纯收入达20多万元。
文/图兰州晨报特派记者 赵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