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镇原县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侧记
“2016年脱贫20个村5.1万人,2017年脱贫20个村4.1万人,贫困面下降到2.38%,实现整县脱贫。”这是镇原县委、政府一项艰巨任务,也是一个庄严承诺。当前脱贫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坚持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
带着问题,记者深入殷家城乡北岔,通过解析贫困村的个案,探寻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路径。
车行镇原县殷家城乡山区,越往深处路越窄越陡,县道转崎岖村道,路尽头就是殷家城乡北岔村,这是镇原县最偏远的贫困村之一。全村161户人,散居在几条大山的沟壑只见,山多田少,交通不便。精准识别后,村里还有111户贫困户。怎么扶贫、如何脱贫?
靠自身,难!村支书王伟坦言,村里没啥像样产业,还有基础条件差。老办法扶贫,也难!要是拿钱扶,村上贫困面大,资金到户也是杯水车薪,没有啥大作用。要是扶“龙头”,个别人富了,带不上贫困户,又咋办?王支书直言:“如今的扶贫,真要换个扶法!”
“要让群众有致富的积极性,尽快脱贫,就要破解村上的水电路田等基础瓶颈制约。”这是县委书记李崇暄在北岔村“解剖麻雀”后开出的药方。为此,北岔村结合全县实施贫困村一条硬化道路、一个主导产业、一个村级标准化卫生室、一处幼儿园、一个电子商务示范店、一处村级文化活动场所的“六个一”工程,积极改善村级基础设施条件。村支书王伟介绍,精准扶贫实施以来,村上实施了殷家城至北岔19公里通村油路工程和村部街道铺油改造工程,新修村组道路8条30.1公里、新建上水工程1处、新打小电井36眼,延伸高压线路1.5公里,彻底改善了村上基础条件,也激活了群众想发展产业的活力。
“基础条件改善了,群众要致富找不对路子也不行。”王伟说。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县委书记李崇暄多次在北岔村调研时要求。那如何做什么才算是精准?北岔村驻村第一书记许金星说,必须一家一户因贫施策,从“千篇一律”向“私人定制”转变。我们把增收的目标放在发展“地膜粮、养寒羊”两大支柱产业上,但不是每个贫困户都适合,111个贫困户,家家情况不同。
今年,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干部一起入农户、摸实情,梳理出一本本精细的扶贫台账:
46岁的西岔组村民叶文骞,有头脑、有劳力,最缺资金。想发展养羊项目,通过互助协会贷款3万元,这个家庭就能脱贫。
南庄组村民李宏录家里三个孩子上学,两个孩子上大学,生活负担重。对于这样的家庭,通过教育助学,就能渡过难关,自身再发展壮大养羊产业就能脱贫。
五保户陈广文,年近70岁,缺劳力致贫。住着低矮、潮湿的土坯房,每月靠90元养老金生活,一年吃不上几次肉。这样的贫困户,只有靠政策兜底脱贫。
……
因户施策,只是镇原县探索实施精准扶贫落实贫困户一名帮扶干部、一个致富门路、一处安全住房、一处安全饮水、一个技术明白人、一笔扶贫贷款精准帮扶“六个一”措施的缩影。
目击贫困,更体会到脱贫攻坚之难。驻村“第一书记”许金星感慨,村里大部分贫困户,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大多因病、缺劳、缺技术,其中70%没有能力外出务工。
对症下药。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套扶贫措施,111户人的脱贫路径清晰起来,通过产业扶贫、危房危窑改造、教育助学、大病救助等方式让每一户都能脱贫,同时鼓励扶持一户种植15亩以上的玉米,养殖20只寒羊,一年下来就能收入3到4万元,群众就有了致富信心。从而,精准扶贫工作也实现了从瞄准区域到瞄准个体的转变。
北岔村在逐户制定产业帮扶计划的同时,村里很快办起了养羊场、养猪场,建起了苜蓿加工企业和电子商务平台。帮联单位和干部争取扶贫资金100万元,成立了资金互助协会。为让每一户群众家有个技术明白人,县乡免费向群众赠书300余册,并邀请高校专家、农技人员、“田秀才”开展技术讲座和实地培训7次受训600多人次。有了资金、技术,村上的群众致富劲头越来越足。
为让百姓能有更多的收入渠道,电商扶贫让人看到新机遇。“没想到,第一年‘触网’,就把村里一大半土特产销出去了。”41岁的刘龙在家小超市内建起“农村电商服务站”,销售核桃、小杂粮、土蜂蜜等农副产品,让他初尝甜头,他又打算把村里的土鸡、土鸡蛋也卖出去。
精准扶贫让北岔村谱写出一曲“荒山穷沟大变样”的凯歌。如今,北岔村种植全膜粮食6500亩,羊存栏户均18只,家家地膜粮、户户养寒羊的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今年,22户计划脱贫户人均纯收入可达到4383元,已经提前脱贫,迈入小康大道。(记者慕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