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投稿

【重走长征路】虎豹口:强渡黄河踏上悲壮征程

2016-10-17 10:39:14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张兰琴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

  二

  临别时,战友们互赠纪念品,祝福、期待西征战友早日凯旋。然而,此后河西走廊艰苦卓绝的征战,使许多并肩走过万水千山、经历过重重艰险的战友成了永别。

  在虎豹口所在的营房村,记者曾经寻访过一位当年亲眼见证红军强渡黄河的90多岁老人杜守义。“红军晚上就住在我家院子里,天亮出发时,把打地铺的麦草捆放好,院子收拾得很干净。在院子里做好饭,还给我娘端来一碗。”杜守义老人说,红军纪律严明,不拿也不损坏群众的东西,还帮助老百姓干农活。

  八十年过去了,红军留在沿途百姓心中的记忆,仍如灯盏般亮在人们心中,并一代代如数家珍地传颂。

  红军过草地(油画)张文源

  沧海桑田,今天的黄河水已难见当年的湍急咆哮,河面也窄了许多,但黄河激流留在岸边山崖上数十米高的印迹,见证了当年红军强渡虎豹口时黄河的危险与困难。

  靖远县志办主任杜树泽指着对岸的山头告诉记者,当时红军还没到黄河岸边,敌人就调集了两个骑兵旅,在对面岸边修筑碉堡,摆开了严防死守的架势,沿岸船只和船工也全部被敌人扣押。为了帮红军渡河,村民冒死把事先藏在河底的一条能容纳百人的大船打捞出来,送红军过河。

  距虎豹口2公里处的河靖村,有一位曾亲历强渡虎豹口的红九军医院战士苏玉秀,渡河期间,因战打散负伤后掉队,便一直留在了河靖村,在村里生活了75年,这里的人们亲切地称呼她为“红军婆儿”。

  苏玉秀的儿媳妇赵映兰对记者说:“据婆婆生前讲述,当时天已经冷了,红军穿的衣服都很单薄,有的战士脚上穿的还是草鞋。10月24日夜里渡河时,红军与对岸的敌人打得很激烈,先头部队登岸后,很快摧毁了北岸敌军防线,经过七天七夜,红军主力全部过了河。”

  赵映兰说,婆婆虽然没去过延安城,没有见过宝塔山,但心中的信仰使她牢牢记住了身为一名军人的责任和使命,她传承红色精神,乐善好施,治病救人,至今被乡邻们记着。

  三

  站在黄河虎豹口岸边,一幕幕历史仿佛重演,好像走进了一条记忆的长河。回转思绪,不远处见证当年红军渡河的一片梨树林,由于土地盐碱化多半已干枯,只留下一派“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苍凉。然而,行走在靖远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处处能感受到靖远人民对红色传统的保留、传承和对伟大的长征精神的弘扬。岁月却改变不了红军留在人民心中的红色记忆,红军播撒的长征精神在这里生生不息。

  近年来,靖远县以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为目标,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

  如今的靖远,交通便捷,物产丰富,人文荟萃,被誉为“陇上名邑”“黄河明珠”,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日新月异。交通道路通畅便捷,白宝铁路、京藏高速、国道109线、省道207线连接城乡,纵贯南北;刘川、银三角、金三角三大园区开发如火如荼,已成为众多商贾投资兴业的热土;蔬菜、畜禽、林果三大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提档升级,靖远瓜菜、羊羔肉、枸杞、大枣、黑瓜子等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行销全国。靖远县先后被评为全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及全省双拥模范县、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县、全省梯田建设先进县、全省电子商务示范县、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建设家园的“新长征”中,靖远人秉承着革命先辈们的光荣传统,发扬不畏艰险,排除万难的精神,穿越一切险滩急流,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努力续写新的恢宏篇章。

首页  上一页  [1]  [2]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张兰琴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