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应对“旱魔”肆虐的安定策略
特约记者 曹应森
陇中苦瘠甲天下,十年九旱的气候使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可这里的人们千百年来从不屈服于大自然的淫威,留下了抗争的呐喊,“哪里的黄土不养人?”
面对今年七八十年未遇的大旱,安定区广大干部群众多措并举,沉着应对,奋力抗灾自救。
科技抗旱显“本事”
位于安定区北部山区的巉口镇龙摊村村址附近,村民王明玺种植的三块相邻的梯田地,种植方式不同,作物生长情况也大相径庭:露天种植的马铃薯根部只有小鸟蛋般小的果实,而覆黑膜种植的马铃薯根部就有3个成人拳头般大的薯块。地膜种植的玉米地里,玉米长得1人高,叶片硕大,一株玉米秸秆上竟然有两个大棒子,玉米籽粒已经饱满坚实。
“以地膜为主的科技抗旱起到了关键作用,特别是秋覆膜种植在大旱之年抗旱效果更佳。”安定区农业局副局长周步青对比分析着。
近10多年来,严重的气候条件让安定区的干部群众有了防旱的意识,主动抗旱,科技抗旱,已经成为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稳产保增收的有效办法。因此全面推广地膜种植,特别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已成为当地全力推广应用的重要技术和措施。
青贮饲草降损失
驱车前往西巩驿镇,高速公路两旁大面积种植的地膜玉米秸秆高度1.5米左右,玉米叶片大部分已经枯黄了,足见这里旱象之严重。
栗川村1社的村民刘彦宏正在地里收获玉米秸秆,待装满一农用车后,就驾驶到附近的民祥牧草有限公司西巩驿分公司销售。
刘彦宏介绍说,往年一车全株玉米要销售400元左右,今年的秸秆失去水分多,一车只能卖个300元左右。今年他家种植的10亩玉米全卖给草加工公司的话,能收入5000元左右,比往年正常年景少收入近1000元。
“今年的玉米棒子穗小果实少,也难成熟,要不卖成草的话,就连啥都没有了。”刘彦宏一个劲地慨叹着,“今年引进的草加工企业还真帮了我们的大忙,大家把玉米连同棒子带秸秆一起拉到公司里,玉米草也卖上了高价钱。” (下转三版)
(上接一版)西巩驿镇近年来种植地膜玉米4万多亩,今年与民祥牧草有限公司西巩驿分公司签订订单种植饲用玉米面积达1.2万亩。
在刚刚建成投产年产30万吨草品的香泉镇巨鹏牧草有限公司,一辆辆拉运玉米秸秆的农用车排成了长龙,农民朋友依次有序交售,在公司金融服务窗口如愿领到现钱的农民怀揣以草换来的现金高兴地踏上了返家的路。
在安定区,无论是种植玉米的梯田地里,还是在乡村道路上;无论在草加工企业,还是各大养殖场,都能看到机械收获、农用车拉运、机械加工的壮观场面,全区收获青贮玉米秸秆降低损失的行动全面推进。
多措并举保收入
在安定区,落实玉米和马铃薯减产“理赔”行动也在乡镇村社的田间地头迅速开展,这也给当地受灾农户弥补损失,让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民有了“靠头”。
陇中自然条件严酷,靠天吃饭,并且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谁也难以保证种上包产包增收“田”。为此,安定区近年来开展了玉米保险、马铃薯保险等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每亩玉米、马铃薯保费分别为25元、35元,其中中央、省、市县财政各补贴40%、25%、20%,农户承担15%。
“农业保险是贫困地区应对自然灾害的有效‘法宝’,如果没有农业保险,遇上大的灾害年,老百姓的损失可就惨了。”随行的该区农业局副局长周步青介绍农业保险政策的好处。
据悉,今年全区玉米、马铃薯分别参保32.21万亩、66.5万亩。
“农业损失副业补”,这是当地农民的口头禅。遭遇旱情后,安定区科学应对,果断出击,采取“整合资源、政府下单、农民点菜、部门主厨”的方式,整合各类资金970多万元,已举办集中培训班18期,培训贫困劳动力1.1万人。同时群众自发的采取就近就地到建筑工地、蔬菜恒温库或外出打工,弥补旱灾造成的损失,增加家庭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