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要闻 正文
投稿

【敦煌文博会】叶小文:寻找“开放包容”的文化根源

2016-09-21 07:43:05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狄东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梦汇敦煌 情连文博——大型网络系列宣传活动【专题】

  原标题:寻找“开放包容”的文化根源——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党组书记叶小文

  记者 李满福

  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大幕已经拉开。9月20日下午,就传承和弘扬开放包容的丝绸之路精神这个话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党组书记叶小文从“开放包容”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关系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叶小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是:命运相连,休戚与共;同一个地球,同样的愿景——和平、发展、合作,共建、共享、共赢。他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要义,就是“开放包容”。

  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和危机,使今天的人类必须开放包容,求同存异,走到一起?

  叶小文说,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生产力从封建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迎来了现代文明的曙光。文艺复兴是“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是使欧洲摆脱腐朽的封建宗教束缚,向全世界扩张的前奏曲。从此,西方若干国家一度快速发展。但“福兮祸之所倚”,自文艺复兴以来,近代大国经济的发展都是走工业化道路,必然涉及到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需求,以及对市场、对资源不断扩张的需求。近代西方世界在崛起的过程中,为满足这种需求,靠的是坚船利炮、圈占土地,奴役他人、肆意掠夺。这虽造就了西方世界近代以来的繁荣,但也埋下了仇恨和生态失衡的祸端。今天世界到处发生的心态性、社会性的灾难,如贫困、饥荒、疾病、战争等,很多都是人类自身活动失范所造成的。叶小文认为,近代以来,将人与自然对立、使人类社会分裂和对抗的观念主导了世界数百年。这是当前一系列全球性危机的深刻根源,也是当前加强国际合作,化解全球性危机最大的思想文化障碍。建设催生“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成长的新文明,是当今世界思想文化建设头等紧迫的历史使命。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新的文明复兴,必然要落实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上,这是时代的共同要求,也是人类的共同关切。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因应着这个时代的要求。在谈到这一话题时,叶小文引用了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一句话:“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

  叶小文认为这种独特的思维方法,就是天人合一,仁者爱人,以和为贵,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众缘和合。其核心是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到斯为美”。这样“斯为美”的文化,可以成为今天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支撑。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无数的秉持“开放包容”精神的先驱者、先行者为我们树立标杆。叶小文说,今天我们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能不想起在古丝绸之路上,进行文化交流的法显。他在年过花甲时,在当时主要靠人力的交通条件下,完成了穿行亚洲大陆、又经南洋海路归国,这样一个远途陆海旅行的惊人壮举。他留下的杰作《佛国记》,不仅在佛教界受到称誉,而且是一部世界公认的重要历史文献,也是中国南海交通史上的巨著。

  “一带一路”不只是两点相连,而是立体交叉,是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促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法显是最早的文化纽带和桥梁。

  叶小文说,我们不妨循着法显的足迹,去认真寻找“一带一路”久远深厚的、“开放包容”的历史蕴涵和文化根源。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狄东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