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龙,男,汉族,1963年7月生,中共党员,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盛夏时节,位于祁连山腹地的山沟里还是寒意逼人。
6月13日早上8点,扛着土钻,背着采样包,53岁的张学龙已经和甘肃省水涵院监测站的同事们在祁连山中西水林区攀行了近一个小时。随着脚下的海拔从2800米渐升到3200米,张学龙一次次婉拒了同事们让他休息的劝说和帮他拿器械的要求。有着32年水文科研经历的他知道,必须在最恰当时间里赶到监测点,才能得到最精确的数据。而此时,张学龙做完胃癌手术还不到三年……
张学龙在祁连山科研第一线从事水源涵养效益、水源涵养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至今已有32个年头。什么叫做“第一线”?就是在海拔2600—3800米的高山地带进行气象、水文、土壤、植被多因子的全面观测,这是他一切研究的开始和基础。32年来,他取样、观测、论证,跋涉在深山林带,蹲守在实验室反复推敲,无论何时,手头的工作和肩上为保护祁连山贡献一己之力的责任,是他心里最割舍不下的牵挂。
1984年8月,从甘肃林校毕业后,年仅21岁的张学龙主动申请来到张掖祁连山水源林研究所,成为寺大隆科研试验站一名科研人员。寺大隆位于祁连山腹地,山大沟深,人烟稀少,当时照明用的还是原始的煤油灯。夏日山洪暴发,道路便被冲成了沟壑,冬日遇上大雪封山,断粮缺菜更是家常便饭。而林海深处,他和同事们起早摸黑,白天徒步翻越20多公里的山路去观测区调查记录,晚上回来精心处理样本、生火做饭。当新鲜感褪去,张学龙深刻体验了什么叫做“一天新鲜,两天荒凉,三天就想爹和娘”的孤独。几年下来,一起的同事有的离开,有的调离,而张学龙却绷着劲儿想要干出番事业来。1985年9月8日,虽然大雨刚过,却是观测的时间,张学龙便独自一人沿海拔2600—3800米的观测网线观测,在临近山顶时不慎滑倒,左脚被巨石死死压住,动弹不得,被困的漫长一夜里,他以惊人的毅力抵抗着疼痛、饥饿、寒冷、恐惧的吞没,直到第二天同事们在大石头缝隙间找到生命垂危的他。“被困的时候,他竟然在记录本上写遗书,里面交代最多的是后续工作和他的样本研究,甚至在医院清醒时,开口问的第一句也是他的勘测数据还在不在!”
“当时想过退缩,换工作吗?”“没有,在鬼门关都走了一圈了,我要对得起我冒险采来的数据,再说,这里有祁连山,这种感情、那种责任,常人无法理解,离开这个平台,我什么都不是!”张学龙心里清楚的知道他就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经历险难再普通不过,他也深刻明白,祁连山是河西人民的母亲山,祁连山的生态环境直接关系着河西走廊的发展命脉。
2013年7月,祁连山区降水持续了一周,正值观测和研究的黄金时期,张学龙和同事冒雨在野外连续观测了一周,由于长时间的淋雨风寒,张学龙开始有腹痛的不适感,8月初,又赶上张掖第四届绿洲论坛筹办,他忙于论坛材料及相关事宜的紧张筹备,腹痛加重,夜不能寐,经市医院诊断患有胃癌,大夫要求立即手术。考虑到自己负责的相关的材料还未完成,他又一次悄悄隐瞒病情,坚守在了岗位,直至8月16日突然休克倒在工作岗位上,被送往医院抢救。医生判定他最好的结果是延续生命达5个月左右,最坏的结果是下不了手术台……妻子牛慧丽已经无法言明当时的心境,时至今日,再回想时,尽是哽咽:“胃被切除,为了恢复体力,他强迫自己入睡,强忍疼痛一口一口吞咽食物,清醒时他嚷嚷最多的是想时间再多点,因为还有很多事等着他做,求生欲望很强,坚强到让人心疼!”术后三个月,听闻自己负责的黑河流域重大计划的子项目要向国家汇报,又因项目的较强专业性和特殊性一时无人接手时,他着急地反复说服家人、同事,在家办公。面对术后化疗的痛苦,家人的担忧,有人劝他何苦为难自己,他却死认他的道理:“总不能因为个人影响项目进程,就算能活的时间只有几个月,我也不想这么白白耗着!”终于,那次汇报如期举行,且工作得到了参会科学院院士及专家的高度评价。而从那时起,他便再没停下工作,知道自己不能跟别的同事拼体力,他就想方设法提高工作效率,虽然要缩减野外勘测的次数,但是带领团队搞科研的力度却只增不减,成果不断。
32年,他的足迹遍布祁连山的大部分地区,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林业局“七五”重点课题《祁连山水源林效益的研究》等19项科研课题,其中,13项获国家级、省级科研成果奖励,由他主持的森林土壤涵养水源功能等部分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成果奖。这些成果从理论和技术层面探讨解决目前祁连山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热点问题,对祁连山生态治理与恢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对祁连山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卓越奉献也赢得了学术界、社会各界及党和政府的认可,他连续15年被确认为张掖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12年6月获甘肃省优秀专家称号;2015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甘肃省先进工作者、张掖市第四届十大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同时还兼任着甘农大研究生导师,河西学院特聘客座指导老师,为新生力量的培养贡献才智。
他总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常人看到的多是他们爬山涉水的体力之苦,其实比这更苦的是32年如一日的埋头苦读和考证摘录。在张学龙的书架上,一本本由他亲手整理、装订成册的《考证文献汇编》占据着书架的大半,翻开专业书籍满是他密密麻麻的批注。女儿张唯说:“从小到大,看到爸爸在家最多的样子就是爬在书桌上,不是看就是写!”妻子感言:“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其实我明白工作就是他的支柱……现在我只希望他好好的……”
他并不伟岸,一身灰色运动服套在瘦削的身体上有些宽松,备上一双登山鞋,他做好了随时出发的准备。而每个听过他故事的人,都惊讶于这个身体瘦削却目光坚定,经历了生死考验却精力充沛,经历了无数风雨却浑身透着乐观能量的人……他说,是因为不解的祁连情怀,是因为男儿有志成事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