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评论 正文
投稿

评论:打击电影票房造假需要重罚

2016-08-30 09:30:13 来源:中国甘肃网-西部商报 作者: 责任编辑:金琼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张松超

  “票房造假”“偷票房”被视为当前电影业的毒瘤之一。今天,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审《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新增条款“不得采取制造虚假交易、虚报瞒报销售收入等不正当手段,扰乱电影市场秩序”。不过,对于“票房造假”的处罚程度,仍维持一审稿的设计,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

  电影票房造假,带来了极其负面的影响,因为票房成绩的虚假繁荣,一方面误导了消费者,动摇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公信力;另一方面,弄虚作假的手段,也是一种不正当的竞争,打击了同期档的电影票房,很有可能会造成烂片当道,好片却无人问津的结果。

  从现实来看,在打击票房造假的问题上,平心而论,过去相关部门也做出了不少的努力。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电影票房造假并没有得到有效地遏制,原因何在?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违法成本太低,造假的“利润”太高。否则,我们就不会看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多次声称要打击票房造假,但诸如《捉妖记》《叶问3》等电影,还是被爆出了类似的丑闻。

  那么,电影票房造假的利润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下相关数据。按照业内人士测算,《捉妖记》“最少花费400万元就能买到4000万的票房”,其利润几乎十倍;再看《叶问3》,据媒体报道,除了卖票房外,其票房收益权同时由多家机构参与认购,其中还包括两家上市公司,那么虚假的票房成绩,就很有可能会推高股价,其利润恐怕更是难以估计。

  这也就意味着,要想有效地遏制电影票房“注水”,就必须要提高造假成本。从这个意义上看,《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中“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的规定,就很让人担忧,因为从已有票房造假的案例来看,其利润要远高于该规定的处罚上限。

  所以,要想打击电影票房造假的行为,固然需要从技术层面上来规避该行为,亦需要加重对票房造假的处罚力度,不仅要让电影制作方做到不能造假,还要让其不敢造假。唯有如此,才能遏制投机取巧的行为,从而让电影市场健康稳定地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西部商报 责任编辑:金琼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