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投稿

【文化兰州全民共享】余华: 写作中无法完全做到非虚构

2016-08-28 10:49:46 来源:中国甘肃网-西部商报 作者: 责任编辑:王彤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余华:写作中无法完全做到非虚构

  中国甘肃网8月28日讯 据西部商报报道 (首席记者 张子艺) 昨日下午4时,“文化兰州全民共享”系列活动“金城讲堂”第七期在金城大剧院举办,著名文学大家余华为兰州热爱文学的市民们带来一场题为“写作中的虚伪与真实”的精彩演说。曾采写过《一个时代的写作——余华访谈录》的著名评论家张清华面对金城观众与余华进行了精彩的对话。余华说,写作中无法完全做到非虚构,将现实生活照搬成文学作品的时候非常凌乱琐碎,需要创作者进行整理,那么这个过程就是虚构的过程。

  1、80年代初开始创作启蒙老师是川端康成

  在与张清华的对话中,余华说:“我尝试写作是自八十年代初。当时是中国半个世纪以来文学最‘辉煌’的一个时期,几乎所有的文学杂志都发行几十万册。我开始写作与这种状况有一定的关系。而且,自己也比较喜欢读一些书。最早决定做一个作家到底是基于什么理由,我现在已记不太清楚了。我认为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有很多人没有坚持下来,而有些人坚持了下来。一个作家的成长肯定和他的环境有很密切的关系,我写第一个短篇小说的时候,当时的图书出版还不是太重要,重要的是要在一些著名的刊物上发表,写一个短篇小说就可以名扬全国。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我们这一代作家基本上都是先写短篇小说,再写中篇小说,然后写长篇小说。我觉得支撑我来写第一个短篇小说的,就是一定把它写完,就是这个信念。”

  上世纪80年代,文化涌入在中国非常明显,对余华来说,卡夫卡和川端康成可以说是他最重要的两位老师。“在冬天南方一个没有暖气的晚上,我在被窝里读到卡夫卡的《乡村医生》,我顿时目瞪口呆,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川端康成可以说是我的文学启蒙老师,虽然我现在与他相去甚远,但是我非常感谢他,他让我知道了怎么写细部,使我迷恋写细部。后来我还读了三岛由纪夫、通口一叶等日本作家的作品,发现他们都很注重细部,结构松散,不像十九世纪的欧洲小说注重讲故事。我去日本后就明白了,日本是一个处处强调细节的国家。日本文学的细节来自历史、文化和生活中对细部的重视。”

  2、创作《活着》从先锋到现实主义是非常自然的过渡

  张清华在现场表示,余华的《活着》这本书今年的发行量可能要突破100万,他的小说已然经典化,是每个读者都可能喜欢或者熟悉的经典。余华在现场谈到了创作《活着》时面临的困境:“《活着》最早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了一万多字越来越不对,写不下去,后来就改成富贵讲述自己的故事。实际上现在开头的那一段并不是最早创作的,是我后期去搜集民谣时遇到的一个老人吟唱的,包括中间后面的一些民谣,都是后来又加进去的。我最早是写短篇小说,写长篇的时候就发现,人物是有自己的声音和命运的,写着写着他的命运就出来了。很多年过去之后,我想为什么《活着》第三人称写不下去,是生活介入到我的写作中来了,我们作为旁观者,觉得富贵的这一生太苦了,难免夹杂太多的写作者的自我意识,但也许经历者本人,自己身在其中并不觉得苦,还是会有许多觉得温暖幸福的瞬间,因此这种苦难的故事只有让角色自己来讲述。”

  余华的《活着》和前一部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分属现实主义和先锋派两种风格,对于余华在作品中的转折,许多评论者以余华结婚生子之后转向现实主义作为分析论据。昨日余华本人说到这个问题:“实际上《在细雨中呼喊》延续了此前先锋时期的风格,但是里面也有一些其他风格的尝试,到了《活着》的时候,就已经逐步迈向现实主义,这个过程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变化。”

  余华谈到了现实主义和虚构主义的问题:“完全非虚构不太可能,比如写关于记忆童年文章的时候,很多年过去后,记忆本身会出现虚构。甚至从事非虚构写作的作家做了很认真的采访笔记,但是采访的当事人在表达他们自己对事件思想的时候,可能会有个人的想法。所以非虚构很难做到。文学中的真实和现实中的真实是不一样的,现实生活中人和人之间的对话搬上小说是没法读的,所以肯定要进行处理,写作就是一个处理的过程,这是一个虚构的过程,现实和文学作品真实是不一样的。我记得三十年前,当时报纸上写一个车祸的新闻,两辆卡车相撞,记者多写了几句话之后就变成了文学描写,两辆卡车相撞之后,发出巨大的轰鸣,两侧树上的麻雀都被震落在地上昏死过去。那么后者的描写,明显的就是文学作品而非新闻作品。”

  3、敦煌文博会必将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如今热门的网络小说,余华表示,“网络小说冲击力都是此一时彼一时,无论网络小说也好,还是其他的小说也好,关键要看是不是好的作品,好的作品依然有人去读,而不好的作品过几年它就会消失。“对于年轻的作家来说,通过写作来发现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这点很重要,当你到了一定的年龄以后,你会发现当时的那个动力和能力不会像年轻的时候那么强烈,所以年轻的时候应该多发现,这个过程是在写作当中发现的,不写作就不会知道。”

  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即将召开,余华回忆起1989年曾经去过敦煌,对这一文化圣地印象非常深刻。他说,此次盛会必将成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支撑、宣传推介甘肃文化的重要平台。“文博会对甘肃是一个推动的作用,但是最关键的还是一年的365天,更重要的是平时对文化的关注。”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西部商报 责任编辑:王彤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