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红色印记
投稿

甘南迭部一位老红军的红色传承

2016-08-24 17:34:50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作者: 责任编辑:王若瑜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2016北京网络媒体红色故土行 -美丽甘肃【专题】

  原标题:迭部一位老红军的红色传承

  一位老红军的红色传承

  唐明军全家合影

  有人说,只有经历过生死的人,才能真正懂得珍惜和感恩。老红军唐明军对自己的女儿说,人不能只为自己,人活着要多想想别人。腊子口战役之前,红军将士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疾速行军,在经历了雪山草地到达甘肃后,已是人疲马累,身体极度虚弱。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受伤、得病的红军战士不得不脱离部队留在当地,当时只有13岁的小红军战士唐明军就是其中的一员。迭部县妇幼保健站站长唐玉玲的脑海里,时常浮现着这样一个画面:在她孩提时代一个夏日的傍晚,位于迭部县洛大乡翠古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父亲唐明军在给6个儿女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当年腊子口战役的激烈经过。父亲曾经是红一方面军红四团童子团的小红军,当年虽未参加夺隘战斗,但却亲眼目睹了那场动人心魄的战斗经过。孩子们一个个听得津津有味,而父亲的泪水夺眶而出……如今,父亲早已离开了他们,但这段记忆却永远留在了他们的脑海里。

  受伤掉队的“红小鬼”

  红军到达甘肃的时候,唐明军年仅13岁,虽然年纪小,但却是有着两年军龄的“老兵”了。唐明军是四川阆中人。1933年10月,11岁的唐明军在阆中参加了童子团,后被编入红一方面军二师四团。就这样,“红小鬼”唐明军开始了他随中央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征程。

  唐明军给他的孩子唐玉玲兄弟姐妹们讲的故事当中,提到最多的就是红军过草地,每当这个时候,气氛就显得格外凝重些,父亲也会变得哽咽,有时会偷偷背过身去擦泪。

  父亲说,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永远也忘不掉。进入草地后,地广人稀,高寒缺氧,气候恶劣。草地上面每天笼罩着迷雾,脚底下积水泛滥,一不留神人就会陷在泥潭中不能自拔。草地上的天气变化多端,当时正赶上雨季,时风时雨,时雪时雹,衣服被打湿后根本没有办法,只能靠身体暖干。最痛苦还是睡觉的问题,因为就没有一整块的地方是干的。战友们只能背靠着背相互取暖休息,或是在一小块干的地方躺着,身体一半干着,另一半则泡在水里不敢动。觉睡得也不踏实,因为担心睡着后会滚到泥沼当中去,这样就没命了。所以,露营时几个战友会轮流值班,以免发生不测。经过几天的行军后,粮食吃光了,战士们只好沿路找野菜充饥,当野菜也没有的时候,就嚼草根吃皮带,有时甚至还在马粪中寻找马没有消化掉的黑豆吃。好多战友,没有在枪林弹雨中牺牲,却倒在了茫茫的草地上。

  唐明军因为年纪小,大家很照顾他,尽管能吃的东西很少,但只要有一点点东西就让给他吃。亲眼目睹了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去,当时唐明军幼小的心里是复杂的:恐惧、伤心,当然更多的是感激,如果没有战友们的帮助和照顾,他可能早早的就牺牲了。所以,几十年后唐明军在给自己的孩子讲这段历史的时候,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能够活着从草地中走出来,很幸运,我的命都是那些牺牲的战友们给的。”

  走出草地到达甘肃的时候,整支队伍已经疲惫不堪了。而唐明军的脚因为长时间在泥水中浸泡受到感染,这时候也一瘸一拐的,跟不上行军速度,全靠战友们搀扶。

  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二师四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接到毛主席的命令——“在三天之内夺取腊子口”,部队快速推进到离鲁大昌部把守的腊子口阵地前沿。唐明军因为年纪小又有伤病,没有参加夺隘战斗,但他看到了攻隘战友们的准备过程,接到主攻命令的四团六连战士们,一改爬雪山过草地以及连续行军所带来的劳累,个个精神抖擞,摩拳擦掌,仿佛换了个面貌,盼不得立刻投入战斗。

  9月17日凌晨,红军占领腊子口天险,打通了进入甘肃腹地的最后一道门。

  随后,中央下达命令,部队迅速向北前进。为了不影响大局,此时,受伤病困扰的唐明军不得不含泪和战友们挥手告别。

  受人爱戴的村支书

  唐明军的脚伤养好已经是一个月以后了,此时,要急着追赶部队的他却被乡亲们给劝住了,因为这个时候国民党鲁大昌的部队又开回来了,在每个乡每个村清查流落下来的红军战士,同时在沿途设卡盘查,严防零星掉队的红军战士通过。

  唐明军所住的那户家人姓王,房东的儿子比他大几岁,唐明军就叫他大哥,两人比较投缘。唐明军的故乡阆中在四川北部,与甘南连接,虽然两地口音不同,但也接近,所以,在鲁大昌部队疯狂清查屠杀当中,作为一个小孩子的唐明军因为目标小,而幸运躲过一劫。

  就这样,唐明军彻底地待在了当地,每天帮房东干些农活,但他的心里,还是无时无刻挂念着北上了的战友们。一年后,村里暴发传染病,王大哥也不幸染病,唐明军每天端茶送饭、采药喂药,悉心照料,王大哥一家深受感动,他与王大哥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新中国成立后,唐明军担任了迭部县洛大乡翠古村的村支书,这是个藏族群众聚居的村子。再后来,他结婚生子,算是真正把根扎下了。妻子仁吉草是本地人,藏族,她也是唐明军在这里发展的第一个党员。

  唐玉玲回忆说,母亲后来被村民选为翠古村的村长,和担任村支书的父亲一起为乡亲们做事,夫妻两人在村里威望极高,工作上的一点一滴都是尽心尽力为村民考虑。尽管自己家孩子也多,困难不少,经常吃不饱肚子,但家里的柴米油盐还是时不时接济别人。所有这些,让他们深受村民爱戴。1958年,一小撮反动分子在甘南掀起叛乱,大肆屠杀各级干部和不愿参加叛乱的群众,当时正是翠古村全村藏族乡亲的力保,唐明军才安然无恙。

  “本份做人,勤奋做事”、“要为他人着想”、“感恩”、“自强自力”……唐玉玲说,这些都是父亲唐明军教育她和哥哥姐姐弟弟的家训。唐玉玲兄妹共6人,她排行老四,在哥哥和弟弟当兵以后,父亲对她念叨的最多的是:以后当个医生,治病救人。这一切缘起于唐明军过草地时见到战友们一个个患病无法治疗而离开的痛苦回忆。对父亲的这个夙愿,唐玉玲记在心里,1983年高考时,她报考了甘肃中医学院。1988年,唐玉玲毕业分配到甘南州药检所,在工作了10个月后,唐玉玲主动要求调回了迭部县。她说,这其实也是父亲的心愿,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乡村,卫生条件很差,缺医少药,乡亲们找医生看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调回迭部后唐玉玲在基层一干就是几十年,每次回到翠古村,父亲唐明军家便成了医院,懂医的唐玉玲为乡亲们扎干针、开药方,忙得不亦乐乎。父亲唐明军则陪伴在一旁,看得出,他十分高兴。

  让唐玉玲感动的是,从她上大学开始,每次开学前要离开家时,村里所有的乡亲都会到村口送她,工作以后亦是如此。她知道,与其说这是自己替乡亲们义务看病的回报,不如说是父亲几十年来在村里倾心付出的最高奖赏。

  在唐明军的严格要求下,唐玉玲兄妹6人有4人考上了大学,而第三代的9个孩子,全部考上了大学。

  1992年,70岁的唐明军去世,埋在了洛大乡翠古村,这里,距离当年的腊子口天险只有十多公里的路程,他和当年牺牲于此的战友们重逢了!兰州晚报记者娄成斌文/图

  记者手记

  致敬,老红军战士!

  2016年6月,迭部县委组织相关部门把当年流落到迭部的老红军资料汇编成册,以此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我们仔细翻阅了资料并作了统计,在纪念册中的28位老红军战士,如今都已去世,其中来自四川省的有24名,其他4名分别来自湖南、云南、陕西、贵州;28人当中女红军有6名。

  据迭部县党史办主任谈俊昌介绍,事实上,当年红军经过甘南迭部的时候,因为伤、病等原因流落于此的红军战士约200余名。在红军大部队离开后,当地的国民党反动军阀鲁大昌对流落的红军战士展开大规模搜捕、屠杀,在疯狂的“清乡”中,迭部县的腊子口、桑坝、洛大等乡成为重点区域,不少战士因此牺牲。像唐明军这样幸运活下来的只是少数。而活下来的部分红军战士,在伤好之后又重新寻找部队,有些人还参加了西路军,也有部分战士就留在了当地。

  在遗留下来的资料中,我们看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省州县各级相关部门给好几位老战士们颁发的“西路军红军老战士光荣证”。这一本红色外皮的简陋证书,在别人眼里可能一文不值,但在这些老红军战士心里,这是对他们曾经枪林弹雨追求真理最好的褒奖。

  由于年代久远,许多老照片已经斑驳不清,然而从红军战士历尽沧桑的面孔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出他们的坚毅、果敢、执著。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乔世英、阿它、李来红、刘秀英、赖勤云、陈子兴、张连生、杨才郎、吴绍军、高秀英、高学忠、杨奶娃、郭守强、刘钱财、何顺堂、李加西、刘桂娃……记者 娄成斌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责任编辑:王若瑜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