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文 董小宁
环县自然条件严酷,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2015年底贫困发生率仍然高达21.8%。2016年底,贫困发生率目标下降到10.5%。
下降这11.3个百分点的过程,也是环县各级党员干部、各级党组织努力工作的过程。今年,环县采取支部推动、能人引领、党员带动,结对共建的方式,使党组织和党员都有事可干,干了有成效,效果也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一改往年基层党建“务虚”的弊病。
支部成为服务脱贫的主堡垒
农村经济结构怎么调整?产业怎么发展?哪些公共设施急需建设?……一系列脱贫与发展的问题,时刻考验着基层党组织。
木钵镇高寨村在奶牛养殖、瓜菜种植、电商等产业链上建立了产业党支部,推行“支部+合作社+党员+农户”“支部+合作社+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模式,不仅帮助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土地等问题,还提供政策、信息等方面的服务,搭建起了产销平台,拓展外销空间。这种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使该村稳定脱贫,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年均20%快速增长。
目前,环县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农业产业化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电子商务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党组织42个,每一个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都有基层党组织提供的服务。这种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推行“党组织+”模式,实现了基层党组织由“粗放管理”向“精细服务”转变。
能人聚集在脱贫攻坚主战场
走进环县周塬村,柏油路横穿村子东西,砂砾路通到了家家户户门口,动力电户户全覆盖,苹果、枸杞、南瓜子等新兴产业迅速兴起。和三年前相比,群众生产生活方便了许多,收入也明显提高。说起这些变化,村民都说村上的党支部书记周荣正是“头号功臣”。
2013年,该村把在外创业的周荣正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一上任,村上的实事多了、好事多了。5000亩梯田落地了,通村油路开建了,荒山里开始栽树了,村上也有了文化广场了。今年,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产业合作社,动员群众流转土地1500亩栽植枸杞、苹果、南瓜。
农户以土地和股金入股分红的形式,推行“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
周塬村的发展,是环县树立“储、选、育、帮、管”能人战略思维的一个缩影。据统计,环县能人型村党组织书记占到村党组织书记总数的77%,102名村干部创办领办合作社64个,吸纳社员2300余人。
党员成为脱贫一线的主力军
多年来,环县始终把党员培养成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先锋,实施农村党员家庭率先致富工程,鼓励党员发展特色产业,帮助农民增收。同时,推行“党员致富户+贫困户”帮带发展机制,使党员真正成为推进脱贫攻坚的先锋队伍。
南湫乡代家洼村农民党员计生智,创办了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全村的闲散土地近两万亩,年种植马铃薯1万亩、小杂粮6000亩,发展社员69户,个人联系帮带6户贫困户。
在这个合作社的带动下,这个村及周边300多名群众在他的合作社打工,年人均增加收入3000元,实现了“一人致富、带动一方”的效应。据统计,该县1200名能人党员联系帮带贫困户2500多户,帮思想、理思路、帮技能、促发展,加快了脱贫步伐。
结对共建凝聚脱贫合力
三年前,曲子镇楼房子村的苹果成为群众“骑虎难下”的心头病,放弃觉得可惜,发展没有思路、缺少技术,正在迷茫之时,双联单位省委组织部协调该村与静宁县雷沟村结为友好共建村,有效破解了制约楼房子村发展苹果产业的“瓶颈”。
在结对帮扶中,这个村成立了苹果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120户,新栽苹果1100亩,全村苹果栽植面积累计达到了2000亩,果农户均年收入达到了1万元,最高收入已达到了8万元,苹果产业已成为该村群众稳定增收产业。
楼房子的成功经验,源于环县推行村企联建、以强带弱、结对共建的帮扶发展模式,至目前,环县动员60多个民营企业、民间组织和贫困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形成了共享资源、共帮贫困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