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搭建平台筑“磁场”海纳百川聚群贤——我市发挥人才支撑作用引领陇南创新发展工作综述
编制出台了《陇南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等一系列激励保障政策措施。
目前,陇南共引进硕士以上急需紧缺专业人才349人,本科学历的急需紧缺专业人才647人。
目前,全市在岗村官共开办网店738家,实现销售收入2.3亿多元;10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建档立卡贫困村担任产业发展助理;195名科技人才挂职担任科技副乡(镇)长。
大力实施一批重点人才工作项目,培养了一大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土人才。
陇南———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甘肃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点击近年陇南经济社会发展图谱,砥砺奋进的陇南,风起帆扬,求贤若渴;矢志发展的陇南,海纳百川,英才齐聚。
也正是如此,陇南始终坚持把人才强市战略作为发展之本,不断完善政策机制,积极引进紧缺人才,激活用好本土人才,大力培养现有人才,推动各级各类人才在脱贫攻坚、生态文明、产业培育、城乡一体、基础设施、民生基础、社会事业、电子商务、金融支撑、旅游开发等重点工作和重要领域发挥作用、展现才智。
人才聚,则事业兴,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正用智慧和力量,推动陇南在后发赶超的征途上阔步前进。
搭建平台构建格局打造人才聚集的“磁场”
陇南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处,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匮乏始终是制约陇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一座城市不是给出一个价,人才就会被吸引过来的。只有从根本上营造适合人才发展事业的良好环境,人才才会慕名而来。为此我市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持续强化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着力构建了党委牵头抓总、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支持的人才工作齐抓共管的格局。以政策突破带动体制机制创新,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通道,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形成了人才工作部门有专责、事事有人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陇南相继编制了《陇南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设立了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出台了领军人才评选办法、修建了人才公寓、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一系列激励保障政策措施,为“能人志士”在陇南大展拳脚搭建平台,解除后顾之忧。
数据显示,全市财政保障人才投入经费由2009年的10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700万元以上。
按需引进、团队引进、柔性引进,围绕发展难题广纳群贤
陇南资源富集、特色产业种类颇多,是复杂的宝贝地带,但是在发展的众多重点领域人才紧缺,是陇南一直以来的“困境”。
陇南不缺乏逆流而上的决心与毅力,针对重点领域急需人才紧缺的问题,采取按需引进、团队引进、柔性引进的方式,向“高、精、尖、缺”人才抛出橄榄枝,有效缓解了重点领域的人才困境。
特别是2012年,面向全国公开引进选拔了11名副县级领导干部,赴兰州大学引进了20名紧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13年、2014年又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组织开展人才引进活动,开创了面向全国广纳贤才的先河。截至目前,陇南共引进硕士以上急需紧缺专业人才349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345人,本科学历的急需紧缺专业人才647人。
人才蔚,事业兴。针对陇南特色产业处在初级开发阶段的实际,陇南聘请了国内11名从事核桃、花椒、油橄榄开发研究的著名学者为经济林研究院的高级技术顾问,定期或不定期到陇南工作,指导技术人员开展科研攻关,提高特色产业开发水平。
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交流也成为陇南引进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积极协调,争取国内知名高等院校在市骨干企业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9个,定期邀请高校专家教授来基地授课指导,共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000余人。
———2013年邀请以色列油橄榄专家、特别顾问勒维·格布瑞博士和沃德·赛教授来我市进行技术指导和交流;
———金徽酒业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合作创办了EMBA培训班和金徽商学院,培训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去年7月,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签订了共建学生研习基地的协议,建立了全方位的合作关系;
———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
众多“高、精、尖、缺”人才活跃在陇南的各行各业,无疑为陇南振兴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聚焦精准扶贫,在干事创业一线奋勇争先
武都区裕河乡唐坝村的大学生村官杨美君如今每天都很忙,她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熟悉网络的特长,帮助身边的农户销售土蜂蜜、核桃、中药材、橄榄油、花椒等农特产品,用互联网思维达到了宣传和增收的目的。
杨美君只是陇南众多大学生村官中的一员,在全市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助农脱贫的当下,陇南及时组织动员全市682名大学生村官,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助推扶贫开发和农村经济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在岗村官共开办网店738家,实现销售收入2.3亿多元。
熟悉陇南的人都知道,贫困一直是陇南不可逃避的现实,为此,陇南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一号工程”。为了更好地发挥各级各类人才的作用,陇南坚持在一线培养、在一线锻炼、在一线发挥作用,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战场为各类人才搭建了干事创业的平台。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人才平台不仅是陇南招揽八方人才的梧桐树,也是成就人才事业的大舞台。
陇南在全市范围内选择了10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建档立卡贫困村担任产业发展助理,促进企业人才向一线流动倾斜,有力促进了贫困乡村的特色产业发展。同时,根据全市各乡镇产业扶贫需要及科技工作现状,在各县(区)农牧、林业、科技等部门选派195名科技人才挂职担任科技副乡(镇)长,实现了科技人才挂职全覆盖,为科技扶贫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不仅如此,针对精准扶贫资金不足、融资难的问题,省委为我市选派了一批金融专业人才挂任市、县区政府副职。市上结合双联行动、精准扶贫等中心工作,选派近千名机关干部到贫困乡村,在扶贫政策宣传、开展建档立卡、制定脱贫计划、落实扶贫项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围绕提高贫困地区乡镇干部指导发展致富产业,带动实现脱贫致富的能力水平,着力实施了“乡镇干部农技推广能力提升计划”。
如今在陇南,在地方基层、边远山区、学校农田、社区街道,“一村一大”的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的大学生教师、农技员、扶贫工作人员以及下派锻炼对口支援的机关干部和社会工作志愿者们,都在用自己的光和热耕耘着一方热土。
依托项目多措并举特色化培养本土人才
水不激不活,人不激不奋。在培育、开发和利用人才资源时,陇南坚持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真正做到了解放人才、发展人才、用好用活人才。
多年来,陇南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大力实施了一批重点人才工作项目,培养了一大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土人才。
陇南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致富带头人培养计划项目”。在全市选拔了43名农村实用人才致富带头人,采取“人才+项目”的形式,给予每个项目2-3万元的补助资金,扶持他们发展特色产业,带动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大力实施领军人才队伍工程。从2011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每两年选拔100名在特色产业、教育卫生、社会科学领域、工业经济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技术领军人才,给予经济补贴,扶持开展科技攻关、兴办示范基地,有效调动了领军人才干事创业、服务发展的积极性。
积极实施特色产业发展人才培训项目,坚持每年都对茶叶、核桃、花椒、油橄榄、苹果等相关人才进行大规模培训,有效提升了特色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促进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群众增收致富。
实施“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向省委组织部申报并实施了《祥宇油橄榄超集约有机栽培技术示范项目》和《自动化固态酿酒研发项目》两个团队项目,依托项目示范带动,有效激发了青年人才技术创新的动力。
实施了农村实用人才基地建设项目。《武都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文县茶叶产业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康县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礼县苹果产业实用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等4个人才培养项目为培养致富带头人奠定了基础。
实施“2+1”和“1+10”人才培养计划。为每名“博士服务团”成员确定1名市级领导和所在县(区)委书记作为培养人,由每名挂职博士结对“传、帮、带”10名有发展潜力的本地专业人才,帮助提升其专业技术水平。
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
曾几何时,“外面的人才不想来,本地的人才不愿回”让陇南一度尴尬。现如今,陇南全市上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人才、重用人才的良好环境逐渐形成,一批批人才纷至沓来……陇南已然成为有利于人才成长进步、有利于人才创业发展、有益于人才工作生活的大美之地。
记者 靳淑敏 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