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因地制宜选路依靠双手致富——省政协机关探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路径纪实
记者 朱婕
当前,扶贫工作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
按照省委统一部署,省政协158名机关干部带着问题,带着责任,围绕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1+17”方案,深入双联行动所联系的贫困村、贫困户,践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不断探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方法、新路径,推动全省政协系统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
倾力帮扶解决扶贫难题
车行山区,越往深处道路越蜿蜒。路的尽头就到了省政协机关双联点——天水市甘谷县新兴镇孙家坪村,这里山多田少,交通不便。大山深处的贫困户该怎么扶贫、如何脱贫?
靠自身,难!村党支部书记孙想明坦言,“以前村里没啥像样产业,加上村子基础差,村民收入微薄,只能靠天吃饭。直到双联行动中省政协机关干部来到村里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后,整个村子才变了样,奔小康的步子也快了。”
对贫困户进行情况摸底后,省政协机关把产业扶贫作为村里扶贫的主攻方向,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扶贫开发新路径,制定出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产业扶贫项目清单。在省政协机关双联干部倾力帮扶下,孙家坪村新栽植花椒、苹果800多亩,新发展养殖户5户,还投入50万元,注册成立了“孙家坪农民供销互助合作社”,极大方便了村内群众生产生活需求。
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中,省政协根据扶贫对象、扶贫阶段、扶贫任务的新变化,不断创新扶贫方式方法,派出28个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开展驻村帮扶,帮助每户制定一个脱贫计划。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协调政策兜底保障“全覆盖”;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引导培育产业“强支撑”;对贫困家庭孩子,突出教育培训“拔穷根”;对生存环境、条件特别恶劣的贫困对象,建议施行易地搬迁“挪穷窝”,让被帮扶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路越走越宽。
精准发力必须因贫施策
精准扶贫,必须一家一户因贫施策。
麦积山脚下的红崖村里不少农户依托旅游景点建起了农家乐。
农家乐项目好,但不是每个贫困户都适合。省政协机关驻村干部扎根在村里,和村干部一起入农户、摸实情,梳理出一本本精细的扶贫台账:
村民杨新田有头脑、有劳力,最缺资金。发展放养鸡产业,帮助解决贷款和防疫养殖技术,这个家庭就能脱贫。
村民杨虎圈,因病致贫,儿子刚结婚费用较大,家里老人常年患病,生活负担重。对于这样的家庭,通过大病统筹、政策兜底就能渡过难关。
村民阮庭秀,儿子学校毕业回乡创业,帮助兴建林院鱼塘、申请贷款,就可实现全家脱贫。
……
和红崖村一样,省政协机关对所帮扶的51个贫困村都做到了精准识别贫困户,实施了“853挂图作战”,详细列出了精准扶贫政策、贫困户基本情况和精准帮扶措施等,坚持因地制宜,做到精准发力。
帮扶产业项目更精准。帮助甘谷县新兴镇康家滩村引进产业大户,带动贫困户改造低产田,发展核桃、辣椒种植产业。
电商扶贫让人看到新机遇。“跟省政协干部学会‘淘宝’后,我就把自家产的辣椒面销出去了。”39岁的甘谷县磐安镇村民刘长华,加入了镇上的“电商服务站”,初尝甜头,他又开起了网店,打算把土鸡、土鸡蛋也卖出去。
镇原县杨村村家家户户学会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秦安县略阳村村民盖起了牛舍发展养牛业……目前,省政协所联系的5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都有了自己的特色产业,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希望和信心也越来越足。
互帮互促激发内生动力
把贫困村村干部请出来交流学习,是省政协机关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创新举措。
学习培训中,镇原县开边镇党委书记王继东实地观摩了临夏县达沙村精准脱贫工作情况后,决定让两个村结成对子,互帮互促、共同发展。
康县苟家庄村党支部书记魏萍认真学习了伯阳镇曹石村建立的“小康村带动贫困村,合作社带富贫困户”模式,打算回村发展养殖业。
张家川县木河乡庄河村党支部书记马继东看到了陇南电商的好经验,思考建立“产业+电子商务”平台,在网上推广特色蔬菜、牛羊肉。
大家通过省政协搭建的学习交流平台,转变了思想观念,找出差距,调动了联系单位与干部、贫困村各级组织与农牧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发挥优势谋发展,真联实帮促民富,省政协紧密结合联系村区位优势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积极探索建立产业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鼓励群众树立坚定信心,依靠勤劳的双手致富,为贫困村的发展增添了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