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正文
投稿

体验:甘A·ZF342急救车的一天一夜

2016-07-20 17:25:41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作者: 责任编辑:金琼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甘A·ZF342急救车的一天一夜

  转运途中医生对患者进行检查。

  灼热夏日,仍一路小跑;城市睡去,依旧枕戈待旦,因为生命时刻在流逝。

  与时间赛跑,拨亮生命灯芯。

  甘A·ZF342,是院前急救人员工作的主战场。

  一个白天

  故事一:兼职担架员

  白班的第一个警情发生在8时58分。

  调度员传来信息“交警大厦西侧家属楼,82岁老人,心衰”。

  编号甘A·ZF342的急救车即刻出发。10分钟后,车上由医、护、驾组成的3人小分队出现在指定位置。家属楼有些年头了,没有安装电梯,没有专职的担架员,医生郭泽、护士王尚宏两人提起一米多长的担架床、20斤重的急救箱、氧气包一气飞奔到7楼。

  初步判断后,两人为老人吸氧,打开通道,又用利尿药,减轻心脏负担。病人有高血压和冠心病史,本就不便移动,楼道中又堆放着经年杂物,更显逼仄。医护二人紧盯脚下,将担架高高架起,腾身转挪迅速而小心。

  20分钟后,顺利交接。迎着阳光,他们白色制服被汗水湿透的地方正被慢慢“晒干”。

  说不上警铃会何时响起,还是按老规矩办“什么快吃什么”。于是,午餐照例简单:凉面、一碟凉拌小菜。

  故事二:空诊

  吃罢饭,一行人折返向办公室——甘肃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省人民医院站。大家不再说话,靠在床边,稍事片刻。

  没多久,警铃响起,“雁滩某医院患者要求转往省人民医院”。

  司机薛小军一脚油门,车子出院门向西北方绕进渭源路,下南河道,疾行在一条没有路牌的小巷中,巷口西侧正是目的地。一位面色苍白的女患者被接上急救车。21岁的她刚生完孩子50天,从上午开始腹痛,在雁滩这所医院入院检查未果后,希望转至专业科室。“肚子软,应该是胃痉挛,没什么大问题。”简单探查后,郭泽松了口气。一路给氧、心电监护,很快患者被安全护送到了医院。

  17:05,任务又来。司机薛小军在车上拨通联系人的电话。“喂,您好,120,现在病人什么情况?”“刚才老人昏倒,现在自己起来了,你们不用过来了。”同时,调度中心也发来信息显示任务取消,这次出车无功而返。

  回去的路上,120省人民医院站负责人刘钰说,这种情况其实很常见。“每个月起码有10%的空诊。有的人干脆把120当成出租车,头疼脑热、拉肚子、流鼻血也打急救电话,还理直气壮地认为‘我是付了费的’。其实,这些需求患者或家属都能自行解决,我们去了也发挥不了太大作用。更让人恼火的是,赶到现场,没人,打联系人电话,不接。可能很多人没想过,这个时候若有一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因为无车可用,在第一时间得不到救助,就会死亡。”

  18:30,白班工作结束。已经和记者熟识的几人笑着问:“今天坐车累吗?其实,这不算忙。”大伙说,“夏季晚上接诊会更多。”

  于是我们约定:4天后,甘A·ZF342的轮值夜班,再见。

  一个夜晚

  故事三:三无人员

  4天后的晚饭是20:40才吃上的。郭泽临时调了班,当天的值班医生是唐兆鹏。

  说起唐兆鹏,身份有些特殊。35岁的他是甘肃省中医院关节骨二科的医师。半年前,派驻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省人民医院站轮岗执业。

  这样的体验让他有了不同视角:“在这里,啥事都能遇到,长见识。不比我在医院科室,院前急救工作很多都是创伤、突发疾病、中毒,病人随时呼救,时常无法说清楚具体情况,对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急救现场难以预测,运送过程中道路拥堵、不平也是挑战。这是对脑力、体力双重的考验。”

  唐兆鹏口中的“长见识”,还有更多的含义,“这里是一幅长卷的浮世绘。亲友为钱不睦,想不开自寻短见,闹事的,醉酒的……”而他吐槽最多的是:“遇到红灯,几个车道都停上了车,急救车只能老老实实停在后面。变灯后,有车子还跟着抢道。有时候,我就伸出头喊话,这些车辆才会避让……”

  22:24,警情响起。

  路边的绿化带旁躺着一名双臂屈于前胸的流浪者,脸色衣着皆灰。王尚宏上前翻起他的眼皮,用手指摁向印堂,还是没有反应。在警察的帮助下,抬的抬、推的推,流浪者被送上急救车。关上车门,不一会儿车厢就弥散出令人不快的气味,王尚宏没有皱眉,他俯下身子用酒精擦拭着流浪者的手指,后者的指甲长长,指缝污垢斑斑。刺破皮肤,挤出一点血,“血糖正常”。

  王尚宏说,120接诊“三无人员”非常普遍。很多患者痊愈后,屁股一拍就走了,急救中心和医院连他的名字都没弄清楚,更别说收取医疗费了。

  故事四:醉酒者

  “性子比孩子还野,酒量是上帝的一半”,是文人口中的兰州人。

  23:16,“皋兰路有人醉卧马路。”车辆到达后,见一人正躺在由西向东的非机动车道靠近绿化隔离带一侧。男子四五十岁,一动不动地仰面躺着,满身是土。

  唐兆鹏和王尚宏走上前去,拍打着他的肩膀,大声呼唤,验证他是否有意识。一旁的民警介绍:“问了半天,就是不醒。身上手机、证件、钱包一样没有,估计被人‘下’掉了。”

  5分钟后,睡熟的醉酒者安全上车。王尚宏熟练地将他摆成侧卧位,在其嘴边撑起一个塑料袋,“神志不清,不能催吐,不然会造成窒息。”

  醉酒者无法回答问题,面色苍白,这让王尚宏有点担心,“血氧饱和度没上去”。供上氧气,120风驰电掣驶向就近医院。

  与医院急诊科正式交接后,唐兆鹏才喘了口气,“今天这个还算安静。”

  “可不是。上次我们送了一名醉酒的人到医院输液后,这人悄悄走到了门口。我发现后拉他,却被他猛踢几脚,然后他招手跳上出租车走了……”

  “那你后悔干这个工作吗?”

  “毕竟那样的人还是少。我是农村出来的,在这工作能学东西,能救命,有啥不满足的呢。”23岁的王尚宏言语中流露的只有对这份工作的珍惜。

  故事五: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事吗?

  谈及这些狼狈,不是没有一点委屈:薛小军记得,一位40多岁的农村妇女喝下百草枯,家属要求转往北京307医院,急救中心特地派出了2名司机、1名医生。走到山西境内瓢泼大雨引发前方车辆事故,高速路上堵了足有几公里。急救小组一路与前方交警联系,择路前行抢救病人。到了307医院,医生告之“需要换肺,或可保命,但短时间找肺源几乎不可能。”失控的病人家属直冲他们叫嚷“都是你们耽误的”。22个小时日夜兼程,没有下车吃一顿饭,没有合眼休整一小会儿,谁能不委屈?可没有人还口,他们将这视为对家属最后的安慰。

  薛小军喝了口水,“有时想,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事吗?”

  临近03:00,医院院中已空无一人,警报的次数少了。救护小组趁着这个时间段汇总已完成的各项工作。王尚宏打开了《护理学基础》,自修本科课程……

  不久后的8:30,同事们会来接班。

  生命的速度需要他们去追赶。

  文/图 兰州晨报 记者 赵汇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责任编辑:金琼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