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经济
投稿

兰州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政策红包”精准 产业引领对路

2016-07-11 08:39:37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狄东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建平台,“国家队”聚集创新资源

  “兰州新区产业孵化大厦已累计引进入孵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115家,入孵企业总注册资金约4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268个,设立孵化器创业投资基金1.3亿元。”兰州新区科技创新发展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志鸿在说到创新发展时信心十足,“到今年年底,可引入100家科研项目、100家科技企业、100个大学生创业团队”。

  科技部于2014年11月批复兰白科技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同意支持甘肃省依托兰州新区、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4个国家级平台开展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试点。据介绍,兰白试验区的主要任务是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为核心,着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积极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依靠创新驱动、实现跨越发展的新模式。其中,兰州新区为重中之重。

  “从创新发展的载体来讲,重点是加快科技孵化器建设。”袁占亭说,通过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梯度孵化体,兰州将力争实现孵化器数量、面积、在孵企业和就业人数“四个翻番”。孵化器数量达到60家以上,孵化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以上,“尤其要把兰州新区产业孵化中心作为‘领头雁’,培育成集研发、中试、转化、交易、服务于一体的航空母舰,成为兰州、甘肃乃至辐射西北的科技产业孵化中心”。

  据了解,兰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已从2012年的15家增加到2015年的27家,孵化面积从58万平方米增加到107万平方米。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兰州新区产业孵化大厦获批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抓产业,主攻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5月28日,来自兰州新区的环保科技企业水性科天集团与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在北京共同发布“无毒家装”宣言,呼吁大众选择无毒家装材料,从源头上杜绝家装污染的危害。杜绝家装毒害,水性科天底气何在?

  “我们所有产品均基于水性科技打造,以水代替有机溶剂,从源头上杜绝家装材料中的有害化学物质。”科天集团董事长戴家兵介绍说,2014年,科天集团落户兰州新区建设水性科技产业园,“今年园区内的14条水性材料生产线将陆续建成投产,仅今年一季度销售额就接近5亿元,超过了去年全年的业绩”。

  在创新发展的重点产业上,兰州市主要是以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公共安全、智能制造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发展方向。水性科技产业园和三维数字电子商务孵化园、西北云计算中心、北斗导航、西脉合金等,正是重点扶持的项目之一。“从创新发展的主体来讲,一个是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一个是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袁占亭表示,将鼓励和支持全市骨干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开展技术攻关,推动技术改造,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重点产品。到2020年,力争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

  目前,兰州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7家,28家企业入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占全省的48.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9%,达到17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4%。

  经济日报记者 李琛奇 陈发明

  -采访感言

  创新提升发展动力

  对兰州而言,与其说是通过创新驱动来找动力,不如说是在政策机遇的外力作用下释放自身动力。

  从“一五”时期的老工业基地到“十三五”期间的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兰州怎样才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尽管短板明显,但兰州的优势同样令人振奋:创新平台大、扶持政策多、产业靶向准、创新活力足。

  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个“国字号”平台以及在此基础上设立的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理所应当地成为创新发展的高地。在这些平台的开发建设中,既要下好全市“一盘棋”,也要打好“小算盘”,围绕各区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不断汇集各种创新资源要素,通过错位发展、互补发展来推动整体的创新发展。

  一切政策措施归根结底要落在具体的产业和企业上。兰州经济发展既面临总量的问题,也面临结构的问题。这就要求兰州既要改造旧支柱,也要挖掘新动力。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是兰州精准发力的载体。从目前看,兰州创新发展的产业方向明确、发展目标可期、实施路径精准。接下来,就是要通过实干,将蓝图变为现实。陈发明

首页  上一页  [1]  [2]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狄东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