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安宁西路交大社区
围绕民生构筑“五民”服务圈
“送学”上门
未成年书法培训
宣誓
“就医、娱乐、吃饭就在家门口,真是太方便了,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社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家住安宁西路街道交大社区的张大爷说起自家社区的一刻钟“五民”服务圈,连连称赞道。近年来,交大社区党支部着力转变服务理念,大力深化拓展民情流水线工程,全面构建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健民医疗卫生服务、乐民文体娱乐服务、安民平安服务、连民居务服务“五民”服务圈,不断提高居民满意度和幸福感。
同时,交大社区通过加大对辖区文化活动设施的投入、整合各类文化资源、举办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将社区文化建设推到了历史高点;对于“新市民”的管理思维也从以往的“坐等管理”到如今的“主动服务”,依托各种服务载体帮助“新市民”群体主动融入城市生活,树立主人翁意识。在创建和谐社区、打造社区文化,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机制上,充分展示了新时期基层工作者的精神追求。交大社区先后获得市级文明社区、市级科普示范社区、市级廉政文化示范社区,优秀基层党组织、计划生育、统战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2014年入选年度“最美社区”评选,2015年8月荣登全国“社区党建”封面。
“五民”服务构筑一刻钟便民圈
西路街道交大社区位于安宁区中部,辖区内有兰州交通大学、兰州地震博物馆2家单位。有1个居民院落,29栋家属楼,住户1741户,3995人。在校大学生30000余人,流动人口240人。针对辖区居民居住集中,生活水平高,文化素质高,精神生活需求高,对社区服务要求高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全面构建以“一刻钟便民、健民、乐民、安民、连民”为主要内容的“五民服务圈”的党建品牌,为居民提供更加舒适、便捷、和谐的生活环境,提高了辖区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其中,社区通过整合社区党员群众及共建单位资源,建立了以家政服务、便民超市、社区爱心食堂、居家养老为基础的一刻钟便民服务圈,积极为老年人、残疾人、低保户、空巢老人提供订餐、代购、费用代缴、证件办理、送液化气、打牛奶等上门服务。利用辖区高校丰富的大学生志愿者资源优势,成立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站,与困难家庭子女结成免费义务家教对子,与孤寡、空巢老人结成帮扶对子开展便民服务。
此外,交大社区整合辖区医疗卫生资源,建立了以社区卫生服务站、学校校医院为基础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圈,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医疗、计划生育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等卫生服务。为每户居民上门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做到一户一档,使社区居民在突发疾病时,能及时提供基础信息,并为60岁老人及育龄妇女、慢性病患者每年免费体检一次。
社区还深入推行“一站式”限时、预约、跟踪和错时服务,对孤寡老人、残疾人等行动不便的特殊弱势群体开展上门服务,全力打造便捷高效服务一流的居务环境。建立信息员网格化管理。每个网格400至500户,每个网格均由网格长负责,利用他们的居住优势,及时向社区反映居民诉求并为居民发放便民联系卡,开通服务热线,民情呼叫通、便民服务QQ群、微信平台,建立起社区与居民之间了解社情,反映民意,传达诉求的综合管理服务连心桥。
文化惠民助力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建设作为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在交大社区也是进行的如火如荼,社区通过整合加大对辖区文化活动设施的投入,实现文化资源共享;以
辖区单位的离退休中心为依托建立健身娱乐活动场所,向居民开放。与此同时,雅俗共赏的广场社区趣味运动会、表演内容各式各样的家庭才艺比赛……诸如此类丰富覆盖社区居民各类人群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在交大社区也是常年举办。
“我们想通过不断努力完善社区文化建设,探索文化队伍建设,开展居民乐于参加、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鼓励各种形式的自办文化活动,并对文化能人进行培训,培养一批文化中心户、扶持一批民间剧团、业余剧团,支持他们扎根社区、深入基层、服务百姓,传承民间艺术,传播有益文化。”社区党支部书记柴玉珍介绍,近年来社区做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准备,包括社区纳凉演出、文化进社区等活动,这些群众文化活动已迅速形成届次和品牌效应。以社区为依托,通过举办各种艺术门类的展览、比赛活动,发现人才、聚集人才、培养人才。
“文化产业的快速增长,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交大社区顺应新趋势,更新理念,创新方式,多方挖掘多元文化内涵。”在柴玉珍看来,文化繁荣、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服务居民,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社区不仅要“搭舞台、送文化”,还要“建舞台、种文化”。交大社区通过系列社会文化展示活动,让社区成为群众观看文化、参与文化、展现文化的平台,让文化民生的载体惠顾更多的群众。
“既要通过文化惠民系列活动,使社区居民的公共文明有较大改观,更要立足长远,全面落实治本之策,把文明创建活动与服务群众、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结合起来。”柴玉珍表示,让社区文化品牌叫得更响,这是交大社区的工作目标。
“均等化”服务保障“新市民”权利
交大社区位于兰州交通大学西门,浓厚的学生商业氛围吸引了不少外地人,辖区流动人员接近千人。为了管理好这些“新市民”,交大社区做到了服务先行。“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和管理,当下最流行的主张就是均等化。”柴玉珍说,如今,对外来人口强调“均等化”,也就是“一样的管理和一样的服务”。
在交大社区,一本本《流动人口便民服务指南》整齐摆放在显眼位置,内容涉及就业、就医、计生、维权、党建等各个方面,就像一本指导“新市民”生活的“百科全书”。从这些宣传小册子上可以看到,“新市民”遇到急事、难事和烦心事可以找社区,“新市民”的医保、大病救助、再就业、子女就学等难题也可通过社区
得到解决。对生活在这里的“新市民”而言,一项项关爱就落实在这些细碎的小事中……
近两年,“新市民”李万新的日子就过得越来越有滋味了,一家三口经营着一间20平方米的卤肉店,生意红火,生活便利。李万新的店面位于兰州交通大学西门。每天上午,李万新夫妇准时打开店门,换好衣服,分头忙活起来,李万新的媳妇收款、找零、打杂,而李万新负责过秤、切分、装袋。渐渐地,门口的学生络绎不绝。
“这两年,遇到困难的时候,总能得到社区的帮助,有时候事情虽小,却让我们一家实实在在地感到幸福。”李万新一边说话,一边熟练而迅速地给顾客打好包袋。
2010年,李万新从陇西农村带着家传的卤肉手艺来到兰州,在路边摆了个小摊。1年后,靠着勤奋和坚持,在交大西门口开起了自己的店。李万新说:“我喜欢这里,喜欢和学生打交道,去年社区还主动给我们办了医保。”当问及他会不会一直留在兰州这个问题时,李万新说:“一定会的!”
柴玉珍介绍说,流动人口在这里所享受的服务和待遇与社区居民完全一样,可以不定期进行生殖健康查体、优生优育指导,还能参加形式多样的法律咨询、图书借阅、劳动技能培训等活动。“从过去单纯地强调管理转变为积极引导,从以往的‘坐等管理’到如今的‘主动服务,我们一直在寻求以各种服务载体为依托,不断强化对‘新市民’的服务意识,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服务跟上去了,‘新市民’的主人翁意识才能不断增强,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才能不断提高。”柴玉珍也表示,现在社区志愿者队伍中有了新市民的身影,他们用热情、爱心、技能、特长投身到社区宣传、健康咨询、生育关怀、扶贫帮困、法律援助、尊老爱幼、保护环境、牵手共享亲情等各项服务,受到了居民们的欢迎和好评。
兰州日报记者 刘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