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延续在蓝天绿草间的便捷通途
——“重走长征路·看陇原交通巨变”主题宣传活动走进甘南见闻
本报记者 洪文泉
6月21日,“重走长征路·看陇原交通巨变”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结束后,南线采访团便顺着兰州至永靖沿黄一级公路前行,跨过祁家黄河大桥,途经民族特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刘家峡悬索桥,最终在临夏至合作高速公路的尽头,进入了此行的重要目的地——甘南藏族自治州。
提起红军长征在甘南,就不得不提起那段可歌可泣的红色传奇:1935年秋,中国工农红军进入甘南州迭部县境内。卓尼第十九代土司杨积庆修好达拉沟栈道、尼傲峡木桥,让中国工农红军通过,助力红军顺利攻下天险腊子口。同时,杨积庆开仓放粮接济红军,使红军得到休养。腊子口战役是红军长征历程中的一个闪光点,成为长征路上的“加油站”。
采访团首先来到卓尼县杨土司革命纪念馆,黑白照片上一张张坚毅无畏的面孔,正是那些心怀正义、为革命无所畏惧的藏族同胞的真实写照。
仔细观察卓尼县城,夏季的洮河像一条碧绿的丝带穿城而过,各色汽车在宽阔的柏油马路上井然有序地行驶。卓尼县交通局副局长李海荣介绍,目前卓尼县境内有国道2条、省道4条、县道7条、乡镇公路12条,97个行政村实现了通村公路,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932.23公里,真正让卓尼各族群众走上了通往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
离开卓尼,沿着平整的国道G316线行驶35分钟,临潭县新城镇跃入眼帘。1936年8月19日,临潭县苏维埃政府成立,这是甘南历史上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紧接着,中共中央西北局在临潭新城召开洮州会议,决定了红军继续北上的方针。这次会议对赢得长征的最后胜利、开辟革命的新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6月22日上午,在距离新城镇不远的流顺乡宋家庄村里,几位道路养护工人开始了他们一天的工作——清理5月份刚刚建成的宋家庄至丁家堡通村道路。这段全长10.1公里的水泥村道,接通了沿途9个行政村1.2万群众与外界的联系,也宣告了地处甘南藏区的临潭县全县141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公路贯通。这一纪录,比全省2018年实现村级公路全通的要求,整整提前了两年。临潭县交通局副局长戚临平告诉记者,近年来,临潭县着力打造以新城镇为中心的红色旅游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抓质量、重养护。目前,全县5个镇11个乡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464.5公里,新城镇境内除了已经全线开通的国道G248线和省道S306线,今年10月,省道S311线康乐至新城段也将开工,计划3年完成,届时冶力关的自然风光将和新城镇的红色旅游融为一体,给来甘南旅游的游客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
继续前行,采访团很快抵达腊子口。1935年9月和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数万名将士途经这里,打响了腊子口战役,并取得胜利,实现了北上。
放眼望去,当年的天险如今已是省道南北纵横。站在腊子口,雨后的柏油路面像一条黑色的缎带,在山间蜿蜒盘行,与两山的翠柏、清冽的腊子河相映成趣。
“如果说当年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为长征打开了北上的大门,去年新通车的宕迭二级公路就为今天甘南藏区群众打开了通向外界的通途。”说起这里的路,迭部县公路段代古寺养护站站长李玉林最有发言权。
的确,甘南州大力发展交通设施建设,让藏区深处的人们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掌握了更多的信息。昔日只能靠一两块青稞地、三五头牛羊维持生活的农牧民们,在家门口开起了藏家乐,买起了小汽车,送孩子们走到更远的地方读书……“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变化!”开车路过的当地村民李华东开心地说。
藏区的喜人变化不止于此,数据是最好的说明:从1945年第一条公路通车到今天,甘南藏区公路交通事业发展有目共睹,截至2015年底,甘南州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768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8公里、二级公路727公里、三级公路773公里,四级公路4830公里,等外公路1284公里,基本形成陆空并举,铁路、公路、航空立体发展的大交通格局。便捷畅通的公路交通,为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藏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1980年的85元,上升到2015年的5870元,整整翻了69倍。
走过甘南,蓝天下的雪山草地间,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一座座高原新城拔地而起,崭新的高速公路、纵横交错的国道、省道和藏族村寨里的水泥硬化路面像缠织在大地上的筋脉,伴随着草原上的红色传奇,不断延续,不断赋予甘南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