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永昌农场:农业“国家队”奏响改革新序曲
本报记者 王朝霞
盛夏时节,河西走廊中端的甘肃农垦永昌农场,一派现代农业勃然崛起的新景象。广袤平坦的大条田上,厚密繁茂的苜蓿汇成绿色的海洋,一台台大型收割机驰骋田间,收割牧草;一方方标准化蔬菜基地,渠系、林网、公路配套齐全,膜下滴灌渗出汩汩清流,水肥一体化直接滋润作物根部,高原夏菜流青溢翠;千亩葱翠的梨园,一顶顶蒙古包、帐篷如雨后蘑菇,吸引了远近游客。
作为农业“国家队”的甘肃农垦永昌农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省农垦集团有关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精神,依据自身资源禀赋、区域特点、产业优势,大胆创新,加快推进国有农场企业化改革,提高经营水平,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开启了农垦改革的新篇章。
兴建高标准苜蓿基地引领河西商品苜蓿草产业
在永昌农场东寨分场,大条田苜蓿蓬勃茂密,高及人腰。大型纽荷兰苜蓿收割机隆隆轰鸣,不一会儿工夫就把数百亩苜蓿收完,田野间顿时弥漫着青草的香味。打捆机紧接着抓草、压缩、切割,打包成每块30公斤的标准草捆,一块块草捆方方正正,被装运拉车。
“这是今年收割的头茬苜蓿,通过引进栽培亮苜5号、阿迪娜、甘农3号等耐旱耐寒的优良紫花苜蓿品种,实施机械喷灌、地膜穴播、机械化翻耕技术等先进的种植方式,提高了苜蓿生长周期,苜蓿收割后再生能力强,返青速度快,蛋白含量高,每年能收割3茬。”东寨分场副场长李国军告诉记者,今年的苜蓿价格每吨达1600多元。
由于机械化收割的及时、快捷、高效,苜蓿还没有盛开紫花时,在孕蕾期进行收割、打捆,减少了收获加工过程中叶片损失,有效防止了苜蓿草内粗蛋白的流失,粗蛋白含量高达18%至22%,居国内优质苜蓿草前列,成为牛羊适口性好、营养丰富的“汉堡包”,深受养殖、畜牧企业热捧。
以粗蛋白含量来论草产品价格成了当下用户追求的热点,谁有了优质饲草料,谁在肉产品、奶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市场上拥有“话语权”。永昌农场的苜蓿草就近为金川区境内的甘肃农垦天牧乳业有限公司提供了优质饲草,使该公司奶牛生产的鲜奶蛋白质、微生物、体细胞等重要指标均超过国家标准,为企业发展有机鲜奶提供了支撑。
“苜蓿是永昌农场的主导产业之一。农垦改革的征程已经开启,我们充分发挥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引领作用,围绕农垦的资源禀赋优势,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永昌农场董事长、总经理黄斌告诉记者。
据悉,永昌农场着眼于我省人工种植紫花苜蓿面积多年来居全国第一、草产品日益为全国养殖企业青睐的优势,建成了万亩高标准苜蓿基地。永昌农场推广苜蓿标准化生产技术,使3年生苜蓿草平均单产达到1吨;从种植到收割、翻晒、打捆等实施全程机械化;种植苜蓿还改良了中低产田和盐碱化弃耕地。永昌农场引领河西走廊中部地区发展成为全省重要的商品苜蓿草生产基地,优质苜蓿产业正成为一项绿色产业、朝阳产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