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投稿

脱贫决胜看陇原 2016年全国百家网络媒体甘肃行正式启动

2016-06-21 15:09:07 来源:中国兰州网 作者: 责任编辑:王彤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脱贫决胜看陇原-2016全国百家网络媒体甘肃行

  中国兰州网6月20日讯 (记者 周苗苗) 6月20日下午,“脱贫决胜看陇原”暨2016全国百家网络媒体甘肃行脱贫决胜看陇原正式启动。活动由甘肃省委网信办主办,中国甘肃网承办,中国兰州网协办。此次活动有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央视网等近百家网络媒体参加。

  全国各级各类网络媒体将通过此次采访活动,发挥网络媒体的独特优势,大力宣传甘肃省扶贫开发工作,向外界展示甘肃通过实施“1+17精准扶贫”方案,利用培育电商富民产业、互联网+旅游、夯实基层党建等方式创新扶贫的成效,讲述贫困村生态环境面貌得以改变,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故事。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梁言顺出席启动仪式并向此次采访活动授旗。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副局长刘冲,甘肃省委网信办主任梁和平,甘肃省委农工办主任、省委双联办主任周兴福等领导出席启动仪式并作情况介绍。

  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梁言顺在活动上强调,甘肃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和商埠重地,“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提出为甘肃发展带来了新的难得机遇。我们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明确提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从2012年起,甘肃组织实施了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铺设和联通了精准“滴灌”的“管道”,实现帮扶力量向贫困对象精准聚合,着力解决扶贫力量分散化问题;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着力解决扶贫方式漫灌化问题;制定出台“1+17”精准扶贫方案,着力解决扶贫政策碎片化问题。特别是去年,我省率先在全国制定出台了“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这一方案紧扣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和保障六个精准,瞄准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促使扶贫政策向特困片区精准聚集、扶贫资金向贫困村贫困户精准聚焦、帮扶力量向贫困对象精准聚合,打出了一套扶贫攻坚“组合拳”,成为了甘肃扶贫工作的最大亮点。真正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理念、甘肃模式、甘肃机制、甘肃状态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符合甘肃的新路子。去年11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对甘肃扶贫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次邀请全国各级各类网络媒体参加此次采访活动,就是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独特优势,大力宣传甘肃省扶贫开发工作,向外界展示甘肃省通过实施“1+17精准扶贫”方案,利用培育电商富民产业、互联网+旅游、夯实基层党建等方式创新扶贫的成效,讲述贫困村生态环境面貌得以改变,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故事。我们相信,大家在采访活动中,会更真切地感受到甘肃扶贫攻坚工作的热潮,感受到甘肃干部群众开拓奋进的精神面貌,发现许许多多的亮点;我们也深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辛勤工作,一定会创作出大量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的优秀网络新闻作品,让更多的人进一步了解甘肃、认识甘肃。

  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副局长刘冲介绍,甘肃是脱贫攻坚的主阵地、主战场,也是我们开展“舆论扶贫”“互联网扶贫”的主阵地、主战场。希望全国网络媒体按照网络媒体“走转改”的有关要求,珍惜机会,躬身泥土,到贫困乡村和贫困群众中去,与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多交流,亲身感受甘肃的淳朴乡情和发展活力,体会“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陇人精神。也希望网络媒体运用移动媒体、社交媒体等互联网新兴传播方式,多推出可感、可视、可知的新媒体报道,全方位宣传展示甘肃在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新进展、新气象、新作为,为甘肃乃至全国的脱贫攻坚造声势、聚人气,在聚焦扶贫攻坚的同时,也能发挥好自身优势,传播甘肃文化、弘扬丝路精神,宣传好、介绍好、阐释好甘肃贯彻“一带一路”的政策举措及工作进展,全面树立甘肃开放、包容的对外形象,充分展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的丰硕成果,为“一带一路”建设凝心聚力,贡献力量。

  甘肃省委网信办主任梁和平在活动中介绍,“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底蕴厚重,是古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和重要通道,古往今来世界多种文明在甘肃交汇碰撞、融合并蓄。甘肃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国西北地区铁路、公路、航空、管道兼备的综合性交通运输枢纽,省会兰州是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甘肃文化资源丰富。敦煌莫高窟、嘉峪关城楼和长城遗址、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玉门关遗址共7处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花儿”、“环县道情皮影”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甘肃历史遗迹星罗棋布,全省目前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点16895处,石窟寺、彩陶、简牍等绚丽精美、极其珍贵。甘肃又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民族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其中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是甘肃的独有民族。东西方文明互鉴和多民族融合发展构成了甘肃特有的文化魅力,形成了以敦煌文化、丝路文化、黄河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形态。以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为素材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蜚声世界,30多年久演不衰,被誉为“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读者》杂志年销量过千万册,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电视纪录片《河西走廊》荣获“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人文类最佳摄影奖”,这些靓丽名片和文化成果正是甘肃文化大省的最佳写照。此次采访行程包括兰州、定西、天水和陇南等市,这些地方既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也是当前我们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战场。梁和平希望全国网络媒体的朋友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甘肃,传播推介甘肃,大力传播甘肃灿烂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极展示勤劳朴实的甘肃人民在扶贫攻坚上的新思路、新创举和新作为,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活动中甘肃省委农工办主任、省委双联办主任周兴福介绍了双联进展情况,正在陇原大地如火如荼深入开展的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贫困户”为主要内容的双联行动。双联行动作为脱贫攻坚的平台和抓手,紧紧围绕脱贫攻坚最大任务,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重点,省市县乡全面动员,党政军企同频共振,全省14428个双联单位联系15574个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6220个,40.8万名双联干部联系101.3万户贫困户。通过双联行动的有力推动,在更大范围、更大规模上精准推进人力物力、项目资金、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加速向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聚集,在更深层次、更大力度上推动贫困地区深化改革,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和体制机制障碍,增强贫困地区的发展活力,全省贫困人口由2011年底的842万人减少到2015年底的288.5万人,减少553.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底的40.5%下降到2015年底的13.9%,下降了26.6个百分点;按照现行标准,有17个县区、174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通过验收,实现了脱贫摘帽。双联行动开展以来,是甘肃省扶贫开发史上减少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群众增收最快、农村发展变化最大、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双联行动在助推精准扶贫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了巨大成就。双联助推扶贫攻坚走出了一条符合省情实际、具有甘肃特色的脱贫攻坚路子“甘肃模式”,具有甘肃特色的脱贫攻坚路子。力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确保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大决战。

文章来源:中国兰州网 责任编辑:王彤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