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注重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生态建设工程效应的可持续性。华池县应尽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在体制创新、补偿标准、补偿范围、补偿方法、补偿对象、补偿制度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和完善,让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不会受到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让生态环境建设能够持续地造福于子孙后代。
三、增加科技力量的投入,提升农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要注重对农民再教育的培训。目前,就华池县万亩苗林项目建设的情况来看,无论是苗木的栽植,还是苗林的管理都是以政府和科技人员为主,农民起不到关键的作用。应加大对农民再教育的培训,提升农民的专业水平,使农民在苗林项目中担当一定的责任和技术管理,这样既提升了农民投入生态建设项目的积极性,又使得农民拥有一技之长,增加了农民收入的稳定性和生态项目发展的可持续性。
(作者系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助理研究员)
在扶贫创新中实现从贫穷走向富裕
刘进军
改革开放以来,华池这片红色的土地实现了历史性巨变。华池之所以能够实现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历史变迁,根本动力是创新发展。
一是创新扶贫工作思路。在全县开展“住进贫困户、贴近贫困、感受贫困、解决贫困”主题实践活动。干部直接住进贫困户,当好“五员”,解决“五个问题”。一是当好“宣传员”,解决群众“不相信”问题。二是当好“辅导员”,解决群众“不主动”问题。三是当好“协调员”,解决群众“不自信”问题。四是当好“服务员”,解决群众“急难”问题。五是当好“指导员”,解决群众“发展慢”问题。通过干部住户,提高了干部思想认识,改变了群众生活习惯,激发了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是创新扶贫管理方法。在做好大数据平台管理的基础上,严格落实“853”精准脱贫管理办法。对照县、村、户三级脱贫验收指标,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确定脱贫攻坚项目清单,真正做到平台管理“八个准”,确保将有限的扶贫资源用准用好。
三是创新扶贫发展模式。多年来,华池县坚持不懈地发扬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真抓实干。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旅游扶贫、文化扶贫、草畜扶贫、金融扶贫、项目扶贫、劳务扶贫、电商扶贫等多种扶贫模式,使全县的精准扶贫与“双联”行动深度融合,有力地推进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四是创新扶贫政策设计。省委“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1+17”精准扶贫方案出台后,华池县及时组织相关部门讨论研究,按照“一个核心”和“两不愁、三保障”,全力实现“六大突破”的总体要求,结合贫困实际,制定了《华池县“1236”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和“1+20”精准扶贫工作方案,统筹安排,脱贫攻坚。
五是创新扶贫项目管理。按照“阳光、高效、惠民”的管理要求,积极发动乡村干部和群众参与实施扶贫项目。项目实施中,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确保项目按期完成建设任务。严把项目建设标准,严格验收标准。重点项目,确定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承包,指导项目实施。所有项目建成后,都要组织相关业务部门逐项逐户进行验收核对,杜绝了缺项漏项现象的发生。
六是创新扶贫资金管理。对扶贫资金管严管细,严格实行项目报账制、物资统一采购制、资金拨付“一折通”制、项目资金公示制和竣工审计制等各项制度,对投资大于10万元的工程类项目由县乡共同负责。切实加强对项目的组织领导。
(作者:甘肃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教授)
以南梁精神引领精准扶贫
梁仲靖
南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陕甘边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苏区精神在陕甘边区的具体化、形象化、地域化的集中体现,承载着中国革命的红色基因,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华池县在认真贯彻实施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战略过程中,注重发挥本县红色资源和“精神阵地”作用,从革命传统中汲取前行动力,以南梁精神引领华池老区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工作。
把“面向群众”作为精准扶贫的出发点
华池县曾是党的群众路线重要发源地和模范区。在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华池县大力发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优良传统,以双联行动为载体,开展“住进贫困户、贴近贫困、感受贫困、解决贫困”主题实践活动。全县3000多名干部与5344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瞄准贫困靶向,摸清贫困底数,找准脱贫门路,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华池还借鉴南梁革命时期“投豆”选举等民主政治经验,在村级组织探索推行“协商民主管理制度”,由村“两委”和党员群众代表协商决定村级事务,让群众参与扶贫项目建设、互助资金发放、富民产业开发、惠农政策落实、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充分发挥群众在精准扶贫中的主体作用。
把“坚守信念”作为精准扶贫的动力源
“坚守信念”,就要讲政治担当、讲责任担当、讲使命担当。精准扶贫是目前最大政治、最重责任和最严使命。在具体实践中,华池依托本地红色资源,扎实推进包括“三严三实”教育在内的“四项红色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强化广大干部的工作信念和责任意识,推进精准扶贫干部能力提升和作风转变。大力开展“基层党建助推精准扶贫”行动,围绕“发扬传统抓党建、干部住户赢民心、协商民主聚合力、能人带动促脱贫”四大特色,突出核心引领和标杆示范作用,取得显著脱贫实绩。
把“顾全大局”作为精准扶贫的方向标
华池曾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过巨大贡献,但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华池老区成为全省扶贫攻坚和全面小康道路上的“硬骨头”。甘肃要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华池的精准扶贫必然立足和服从于这一大局。既然是“全面小康”,就决不能在全国统一进程中落伍掉队。华池不仅要脱贫,更要力争率先脱贫,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老区人民对全面小康和富强中国梦的信心和期待。基于此,华池县坚持把“率先脱贫、同步小康”作为精准扶贫的总目标和大方向,层层分解,逐项细化,紧扣“时间表”和“路线图”全面开展落实各项扶贫工作。
把“求实开拓”作为精准扶贫的压舱石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华池县坚持把“求实开拓”作为各项工作的重心。一是严格按照“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工作要求,扎实推进贫困对象建档立卡、853挂图作业等基础工作,扎实推进项目扶贫、金融扶贫、兜底扶贫等政策措施、扎实推进精准扶贫与双联行动的无缝对接,真正把双联扶贫做细、做深、做实、做精。二是注重创新工作方法和机制。创新出“一场二窖”“三水汇源苞”等独具本地特色的基础设施项目,创新出“三个百万”工程、扶贫信贷资金模式等,充分利用红色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脱贫致富新路径,为华池脱贫攻坚发挥了显著成效。
(作者单位:省社会科学院)
精准扶贫需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侯万锋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脱贫重要战略思想,在扶贫开发的理念思路、方式方法、体制机制、保障落实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相继实施了“双联”行动、“1236”扶贫攻坚行动、“1+17”精准扶贫方案,瞄准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战略中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作用,促使扶贫政策向特困片带精准聚集、扶贫资金向贫困村贫困户精准聚焦、帮扶力量向贫困对象精准聚合,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子。华池县依据省市精准扶贫战略部署,立足县情实际,顺应发展态势,突出“六个精准”要求,深化“五个一”模式,坚持政府与市场“两只手”协同发力,逐渐探索形成走出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华池新路子。
第一,注重政策引导,正确处理扶持什么与如何扶持的关系。精准扶贫是对传统扶贫方式的巨大改革,必然引起扶贫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华池县委县政府认识到当前的精准扶贫必须实现从“救济结合”到“产业助推”转变、从以经济开发为主到统筹协调发展转变、从贫困群体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互动转变、从“大水漫灌”到“膜下滴灌”转变、从“各自为政”到“部门联动”的转变。通过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了实处。
第二,注重杠杆撬动,正确处理政府作为与市场行为的关系。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必须依靠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华池县根据省市精准扶贫部署,准确把握政府作为与市场行为的关系,制定了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意见,出台20个精准扶贫配套的实施方案,在住房、移民搬迁、就业、产业、基础设施等各领域均出台了相关扶贫子方案,明确了年度攻坚任务和责任主体,使得扶贫举措得以落实。
第三,注重扶志扶智,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的关系。扶贫先扶志。扶贫开发必须以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提升其自身发展能力为根本。华池县重点围绕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草畜、中药材、苗林和红色旅游五大产业,采取“人才+项目”、“人才+基地”、“人才+产业”等形式,依托大学生创业园、太阳村苗木繁育基地、尚湾全膜玉米攻关田等种养殖基地,围绕红色旅游开发等。通过提供创业指导、创业培训、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扶持回乡务工人员创业,营造了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浓厚氛围,形成了“输出富余劳动力—打工积累资金技术—返乡创业—安置富余劳动力”的良性发展道路。
第四,突出以点带面,正确处理政府扶持与社会参与的关系。打好扶贫攻坚战需要聚集各方面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着力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力推进的新的大扶贫格局。华池县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着力倡导全社会积极参与扶贫开发。一方面,强化政策扶持,提高产业扶贫实效。大力开展“非公企业联村,企业负责人联户”活动,积极联系发达地区的县乡村、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与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不断深化拓展定点帮扶、社会帮扶、东西协作等帮扶模式,形成长期稳定、良性互动的对口帮扶机制。(作者单位: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