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韩延明 丁晓梅
“‘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做’就要狠抓落实。全市各级党组织要紧紧围绕‘十个一’工作思路,统筹推进,抓好落实,切实将‘两学一做’的成效转化为助推改革发展稳定的强大动力。”4月22日,州政府副州长、合作市委书记刘永革在全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进会上强调,这标志着合作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面启动。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开展以来,合作市按照省、州委“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各级党组织主动担当,党组织书记履行责任主体、积极谋划落实,全市346个基层党组织,5500多名在册党员迅速行动,在“学”上用真功,在“做”上见真章,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这项党的建设政治任务落到点上、落到实处,通过学习教育,为进一步推动“五大合作”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制定方案细化部署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接力赛”,任务艰巨、形势严峻,合作市立足于实际在高处谋局、细处“落子”,绘制完成了一张“线路清晰”、“点线分明”、“色彩鲜艳”的规划图。
结合实际,印发了《关于在全市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实施方案》、《合作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宣传方案》、《合作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习讨论实施方案》、《合作市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两学一做”学习讨论安排》等一系列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对党员提出自学要求,编印制作口袋书,运用微党课、微动漫、微视频等,满足党员学习要求。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每天坚持1小时的个人自学,各级党组织集中学习做到“六个一”,即制定一份学习计划,每周组织一次集中学习,开办一期学习专栏,每名领导干部做一次专题辅导,每名党员撰写一篇学习心得,每个乡村党员干部学会一门技术,引导党员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修身、学以创业。丰富载体抓特色。结合不同领域、不同层级党员的学习工作实际,开展“一月一实践”活动:3月份为机关环境整治月、4月份为立足岗位贡献月、5月份为机关优质服务月、6月份为党组织结对共建月、7月份为模范党员评比月、8月份为文明素质提升月、9月份为孝老模范争创月、10月份为诚实守信践行月、11月份为民族团结表率月、12月份为建章立制规范月。通过主题实践活动,能够使党性修养得到有力锤炼,党员日常行为得到规范。
市委要求各基层党组织在制订本单位学习教育方案时,不搞生搬硬套,不搞一刀切,要紧密结合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类型党组织的工作特点,在完成规定动作基础上,开展相应活动,突出实践特色,取得实际效果。
迅速启动从严督导
“个别单位的活动方案基本上照搬照抄上级活动方案,没有与本单位实际结合起来,‘自选动作’缺乏亮点,需要重新制订方案。”这是督导组在督导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为了使学习教育活动从一开始就不虚、不空、不偏、不走过场,合作市制定了督导方案。全市学习教育推进会召开后,市委派出两个督导组深入全市各乡街道,各部门就督促检查学校教育开展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及时纠正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督导组还直接与被督导单位领导干部谈心谈话,征求他们对学习教育活动开展的意见建议。督导组按照全面掌握情况、全程参与指导、全力整改落实、全方位宣传引导的工作法,督促各单位党员干部原原本本精读篇目,通过轮流解读交流、专题辅导拓展、现场教育深化、深入基层宣讲、基层调研问计、警示教育明理等方式,抓好学习教育,力求通过以上带下、层层督导、联动发力,推动教育活动取得实效。
亮出实招确保实效
全面落实“五个一”常态化学习制度,即:每天1小时个人自学、每周1次集体学习、每月1次专题辅导、每季度1次全员交流、每年1次学习测评,并按照“四个结合”的要求,全面落实学习制度。建立理论学习辅导员制度,“两学一做”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农牧村。合作市充分发挥扶贫攻坚驻村帮扶工作队、“双联”工作组、挂职干部、大学生村官、包村干部“五支力量”的作用,建立“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辅导小组39个,由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担任辅导小组组长,坚持“每周一次入户宣讲,每月一次集中讨论,每季一次专题辅导,每年一次集体评议”,讲明白、讲透彻党章党规的基本要求,帮助广大基层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补思想之“钙”,固党性之“元”,铸党性之“魂”,增强广大党员的规则意识、规矩意识、担当意识,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按照党员标准规范言行,使辅导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激发自觉、增进了解、深入群众的过程。成立“草根宣讲队”39支。实现了辅导小组、草根宣讲在农牧村的全覆盖。建立“微信课堂”,利用“微羚城”、“羚城党苑”微信公众平台,合作手机报定期发布学习内容,定期开展党的理论知识竞赛。同时,围绕党建工作、开展党支部会议、民主生活会等内容,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使每个党员随时随地都能受到学习教育,在工作中时刻保持一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韩延明丁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