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理论频道  >  理论动态
投稿

秋石:推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2016-06-02 08:25:00 来源:求是 作者: 责任编辑:张玉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顺应时代前进潮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国内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更为积极的努力,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道义与担当,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和平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共同基础

  和平之于人类社会,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中国人民格外珍视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格外珍视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是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的世界,是一个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的世界,是一个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并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方向变化的世界。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坚定捍卫者和时代潮流的坚定推动者。

  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向世界庄严宣告,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谋求势力范围、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这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础,过去、现在、将来都不会改变。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也坚定不移维护自己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国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与走和平发展道路毫不矛盾。一些人把中国维护合理合法的国家权益说成是“咄咄逼人”、“傲慢”、“强硬”,鼓吹“中国威胁”等论调,都是站不住脚的。

  积极倡导并践行和平发展新理念。霸权思维、零和思维、冷战思维曾经长期影响各国的安全理念和安全战略,使许多安全问题积重难返,战祸绵延。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安全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呼吁要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观念,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中国充分发挥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等地区安全合作平台的重要作用,努力探索符合亚洲特点和各国共同利益的安全与发展道路。中国努力推动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敏感问题,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开展穿梭外交,积极为恢复朝核问题六方会谈逐步积累共识;积极参与维护国际公共安全,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支持国际和地区反恐合作;推动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为维护全球网络安全提供中国方案。

  维护和平的国际秩序。中国恪守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主张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在维护和平、缔造和平、建设和平方面的核心作用,坚决反对任何企图颠覆和平国际秩序的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恃德者昌,恃力者亡”。中国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依据国际法,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议问题,以对话增互信,以对话解纷争,以对话促安全;针对复杂的地区热点问题,中国主张各方保持冷静、坚守和平,避免采取使局势升级的行动,通过建立规则机制管控危机。中国就南海问题与各方保持密切沟通,与大多数东盟国家一道,依法保障各国在南海享有的航行和飞越自由,共同反对任何在南海激化争议、制造紧张的错误做法。

  发展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根本途径

  发展,既是人类社会共同谋求的美好愿景,也是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世纪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识世界发展大势,要充分估计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复杂性,更要看到世界多极化向前推进的态势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世界经济调整的曲折性,更要看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国际矛盾和斗争的尖锐性,更要看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国际秩序之争的长期性,更要看到国际体系变革方向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我国周边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更要看到亚太地区总体繁荣稳定的态势不会改变。只有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才能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行稳致远的同时,实现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共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强劲增长的世界经济来源于各国共同增长”。“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为了实现共同发展,中国努力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争取让各国享有均等的发展机会。为了实现共同发展,中国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呼吁增强发展中国家自主发展能力,推动发达国家承担更多责任,努力缩小南北差距,构建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为了实现共同发展,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一石激起千层浪,世界各国反映强烈,主要是因为这个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一带一路”倡议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快车,帮助他们实现发展目标。

  开放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中国倡导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全球自由贸易,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更加自由便捷地流动。坚持并推动开放的区域合作,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避免造成全球市场分割和贸易体系分化。2014年11月,中国推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批准启动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为亚太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各国只有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共同优化全球经济资源配置,完善全球产业布局,建设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培育普惠各方的全球大市场,才能实现互利共赢的开放发展。

  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创新”。“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要创新发展理念,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出口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改革驱动,通过结构调整释放内生动力。要改变市场管理模式,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推动科技创新,带动能源革命、消费革命,推动全球实现新技术革命。中国倡议将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主题确定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意在推动创新世界经济增长方式,开辟和抓住新机遇,提升经济增长潜力。

  联动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每个经济体的发展都会对其他经济体产生连锁反应”。小河有水大河满,大家发展才能发展大家。各国要以自身发展带动别国发展,以协调联动传导正能量,形成各经济体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要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发挥各经济体多样性的特点,优势互补,扩大联动效应。要对接各自发展战略和规划,提高综合竞争力,在协调并进中联动发展。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非洲时提出实施中非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等10个领域的合作计划,推动非洲的发展中国家联动发展。

  总之,中国倡导并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有利于为世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只有各国努力践行新型国际关系理念,才能更好实现共同、开放、创新和联动发展,促进全球经济稳定、可持续增长,从而推动发展的时代潮流更加汹涌澎湃。

  合作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必由之路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地球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连带效应越来越明显。中国发展离不开开放,离不开合作。我国已经进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也已变得空前紧密,我国对世界的依靠、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在不断加深,世界对我国的依靠、对我国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我们观察和规划改革发展,必须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与此同时,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也成为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惟有合作才能维护世界和平,惟有合作才能促进共同发展。

  积极运筹大国合作。大国合作是世界稳定的压舱石和世界发展的助推器。没有合作,不可能有互信;互信程度越深,合作空间越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美应该也可以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上大国冲突对抗的新路。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俄关系是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两国正在把高度政治互信优势转化为更广泛的务实合作成果,积极推进能源、高铁、航天等战略性大项目合作,推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中国与欧洲是国际舞台上两大重要力量,中欧双方共同制定了《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

  切实推动周边外交。周边是我国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我国周边充满生机活力,有明显发展优势和潜力,周边环境总体上是稳定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是周边国家对华关系的主流。要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

  推动发展中国家合作。广大发展中国家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同路人。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指导下,中国深入推进建设中非命运共同体。中国积极推动与金砖国家合作进程,形成了包括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外汇储备库、工商理事会、智库理事会在内的新合作机制。中国主动设立援助基金,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为发展中国家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了切实的支持,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重要的外交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国积极参与建设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全球和区域合作平台,推动二十国集团从危机应对机制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变。中国将以今年在杭州举办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为契机,进一步引导全球经济议程,致力于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推动国际治理体系改革完善,必将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经济治理改革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此外,中国支持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大力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致力于推动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法治化,实现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中国与俄罗斯签订《关于在保障国际信息安全领域合作协定》,与美国就打击网络犯罪及相关事项举行高级别联合对话,为维护国际网络安全作出积极贡献。中国积极、建设性地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2015年《巴黎协定》达成作出特殊贡献,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

  搭建国际合作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一头牵着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连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兼顾沿线各国需求,统筹陆海两大方向,涵盖面广,为沿线国家乃至全球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合作平台。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我们将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中国分别与非洲、阿拉伯国家和拉美国家成立了中非合作论坛、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为深化中国与非洲、阿拉伯国家和拉美的整体合作搭建了新平台。

  共赢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要求

  共赢是中国提出的关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崭新理念,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升华。在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潮流下,共赢的价值和意义正日益得到彰显。要坚持正确义利观,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真正做到义利兼顾、弘义融利。同时,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须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共赢就要使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有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为了实现政治上的共赢,中国探索构建不设假想敌、不针对第三方、更富包容性和建设性的伙伴关系。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中国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

  寻求各国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共赢就要使各国都成为全球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当前,世界上还有八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发展不平衡是当今世界诸多矛盾热点的根源所在。经济上的共赢就是要改变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状况,实现大国带动小国、强国帮扶弱国,使发展成果为各国人民所共享。“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快速发展的中国正是秉持这一理念,在自身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通过一系列战略举措向周边和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使自身的发展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兑现了一个大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体现出中国与历史上崛起大国的本质不同。

  树立新型的国际安全观。共赢就要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和对话的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反对那种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的传统做法。中国倡导超越传统国际关系或是结盟、或是对抗的怪圈,各国之间应彼此关切,守望相助,树立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综合安全和可持续安全的观念,走出一条各国共建、共享、共赢的安全之路。在此理念下,中国积极主动参加东盟地区论坛,致力于增进地区互信、促进务实合作;在举世瞩目的核安全领域,中国提出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倡导建立公平、合作、共赢的国际核安全体系,为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促进人类文明和而不同与兼收并蓄。共赢就要打破不同文化的界限,承认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因交流才显多彩,因互鉴才更丰富。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强调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我们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在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上,中国提出2017年推动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推进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一系列文明交流互鉴主张,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当今,中国在推进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方面已经取得巨大成就,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中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并为国际社会所公认。未来,中国将与国际社会一道,继续推动这一时代潮流不断前进,让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阳光穿透战争、掠夺、暴力、贫困的阴霾,在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上,在共同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和世界各国人民美好梦想的努力中,迎接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明天。

文章来源:求是 责任编辑:张玉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