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陇南 正文
投稿

【治国理政新实践·甘肃篇】康县: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的“美丽邂逅”

2016-05-25 10:33:56 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者: 责任编辑:张兰琴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我是学习粉 我传正能量

这三年 治国理政新实践

  过去的贫穷山沟无人问津今日的美丽乡村笑迎客来

  康县: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的“美丽邂逅”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孟夏时节,走进康县白杨乡桂花庄,闯入眼帘的是一丛丛宽大的芭蕉叶,在暖风中摇摇曳曳;似锦的繁花,在绿团中争相斗艳;干净的仿古步道,整洁的庭院居室……呼吸着夹杂桂花香味的清新气息,游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康县依托生态、山水、文化等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不仅为游客奉上了一道道旅游“大餐”,也使乡村旅游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更为贫困群众打开了脱贫致富的大门,上演了一出旅游扶贫的“大戏”。全县346户农家乐和农家客栈,直接带动739户2479人参与服务就业;54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370人,每户增收1.5—2万元;间接带动26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事种植和养殖,每户增收1万元以上。农家乐和农家客栈带动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25.8%。

  5月21日至22日,全省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现场会在康县召开,观摩总结推广康县经验,而花桥村和大水沟村无疑是康县发展乡村旅游的典型。

  花桥——乡村旅游带动农家乐 农家客栈快速发展

  “我们村里的环境干净整洁,加上天然的山水美景和千年菩提树,是一个生态休闲养生的好地方。现在前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好了。”康县长坝镇花桥村花桥人家农家乐经营者杨明霞说。

  杨明霞是土生土长的花桥人,以前在广州打工。听说家乡建成旅游示范村后,她义无反顾回到家乡,筹措资金20余万元,把自家的农房改建成一个有高标准配套设施的农家客栈,同时以农家菜品为招牌,配套经营农家乐。由于价格实惠,且饭菜极具本地特色,很受游客欢迎,每天都客人爆满。

  村民们看到杨明霞搞农家乐赚钱了,纷纷上门请教。如今,仅花桥村就建起了5家农家乐,14户农家客栈。在花桥村的影响下,长坝镇街道农家乐也快速发展,目前已超过10家。

  康县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工作,去年以来在全县12个乡镇36个村实施了“十村百户千床”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发展农家乐和农家客栈300多家,有效解决了游客的吃住问题。

  尤其是在花桥村,以全市乡村旅游示范村创建为契机,集市县镇村四级资源,着力打造融乡村养生养老、田园观光、休闲度假、民俗风情体验、农特产品加工销售等产业融为一体的乡村旅游集散中心、培训基地和示范基地,形成了以游客接待中心、乡村宾馆为龙头,农家乐、农家客栈协同发展的乡村旅游格局。

  乡村旅游的发展,有效带动了群众增收,花桥村人均乡村旅游收入已达到1850元,占到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5.3%。

  大水沟——呼之欲出的“世外桃源”

  清澈的河水穿村流淌,横跨河面的小桥美观秀气,一座“中国最美村镇”的华表庄严大气,足以说明这里驰名全国的底气。

  “王坝镇大水沟村生态资源丰富,特别是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村里的面貌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也成了陕西省汉中市和略阳县游客常来的地方。”大水沟村党支部书记肖九宏说。

  “为了把家乡优美的风景变成村民手中的财富,今年初,我们成立了乡村旅游公司,以‘农民入股+公司经营’的合作模式打造旅游休闲景区。”肖九宏说。

  目前,该村已经建起了白酒坊、黄酒坊、醋坊、豆腐坊,农家乐、农家客栈、茶楼一应俱全。

  今年以来,该村还建设了生态草莓采摘园,致力于打造亲山亲水、避暑纳凉、民俗文化等乡村旅游景区。

  据统计,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大水沟村就接待游客7500多人次。(通讯员 刘宏洲)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 责任编辑:张兰琴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