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理论频道 > 理论前沿 正文
投稿

杨宗凯:一场迫在眉睫的攻坚战

2016-05-16 17:22:38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 责任编辑:张玉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现有问题

  “十二五”期间,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征程中,教育改革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教育有效供给不足,公平不够。当前,城乡、区域、校际资源配置存在差距,甚至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发达地区如上海,中小学生PISA测试成绩全球第一,但云南、贵州等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广大农村教学点,连国家规定的基本课程都难以齐备,音体美和英语老师奇缺。我国3000多万农民工随迁子女面临“上好学”的难题,6000多万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状况令人堪忧。久治不愈的择校问题呈愈演愈烈之势,北京的学区房甚至出现三四十万一平方米的天价。李克强总理强调:“教育公平具有起点公平的意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如果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加剧,就会动摇社会公平体系的根基,甚至影响到社会稳定。

  教育质量不高,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严重不足。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接不够,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我国中小学教学组织形式陈旧、教学方式单一、管理体系僵化。行政化的班级管理、应试训练的课堂教学、封闭保守的课程体系,造成了“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格局和“一刀切、齐步走”的流水线化教学方式,学生的个性成长和能力培养长期被忽视和压制。我国经济总量已雄踞全球第二,但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低下。国家创新指数在全球排第29位,人才竞争力仅排48位。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弱,大学应届毕业生创业率世界平均约10%,美国高达30%,而我国不足2%。这些现象的存在正导致我国教育资源的快速丧失,各地国际学校遍地开花,高考弃考人数大幅度增长,留学年龄逐年下降。

  教育供给结构不合理,供需错配问题突出。目前,我国教育发展还不平衡,结构不合理。在高等教育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在校生3000多万人,办学规模位居世界第一,2015年高校毛入学率已达4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不断提升。在迅速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日趋显现,高等学校同质化现象严重,高等教育“产能过剩”的问题突出,一方面一些大学生找不到合适工作,另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在基础教育方面,我国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农村学龄人口剧减,农村中小学不断被撤并,农村教学点数量急剧下降,且长期处于被漠视、被遗忘的角落,导致农村偏远地区学生上学距离过远,交通隐患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加重。而城乡结合部学校布局不合理,大班额和上学难的问题较为普遍。

  改革方向

  学生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最终体验者和消费者,政府是基本教育公共服务的主导者,影响着资源供给和服务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教育政策和治理方式的供给。解决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痼疾顽症,必须要坚持问题导向和原因导向,推进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其一,应努力扩大教育有效供给,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建设“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让农村教学点获得亟需的优质稀缺课程资源,通过共建共享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实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彻底解决农村教学点“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难题,进一步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使不同学校处于同一个平台,通过同步上课、校际互动等形式,实现校际优质资源共享,提升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共同实现高位均衡。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亲子桥”和“家校通”系统,通过可视化手段消除距离感,加强留守儿童和家长的沟通,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和成长中的困难,弥补情感的缺失并保证儿童的生命安全。同时,继续坚持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义务教育“两为主”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通过购买公共服务和社会化筹资等方式,在大中城市及城乡结合部建设高标准新校区,实行小班额教学,为3000多万农民工随迁子女和大批城乡结合部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教育,防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只有教育的供给端实现有效的教育供给、精准的教育供给、创新的教育供给,才能够真正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

  其二,应大力提升教育质量,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国际化和信息化手段,着力培养不仅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具备信息素养和终身发展能力的21世纪创新型人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课程体系;探索建立政府、学校、家长和社区共同评价的方式,积极引进实施第三方评价;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成长进行记录,建立学生培养的电子档案,实施动态化管理。高校应积极拓展联合培养、第三学期和短期考察等方式,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使学生进入专业前沿领域,在发现、质疑和挑战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积极打造连接教育,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营造“人人可学、处处可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新环境。在教师培养上,积极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和地方免费师范生政策,为农村中小学培养大批“待得住,留得下,教得好”的本土化名师;利用信息技术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广大教师通过网上培训、视频课堂、互动观摩,随时按需主动学习。尤其是落后地区教师能够零距离接触先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推动教育与信息化的融合,让更多人分享教育现代化的成果。

  其三,应合理调整教育结构,有效促进教育供需均衡。适应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打造开放的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教育领域,大力推进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推动高校办出特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着力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教学与科研、科研与应用服务等方面脱节现象。以此来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具体而言,就是要积极进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积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力支撑。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催生一批具有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国制造2025”培养大批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积极实施“双一流”发展战略,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为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和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基础教育领域,要坚持“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在农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地区大量增设必要的教学点,下拨充裕的教育经费,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优秀年轻教师,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张玉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