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正文
投稿

情寄什川梨花

2016-05-16 09:35:12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张玉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情寄什川梨花

  作者:王承栋

  每每出行路过皋兰,总在路边看到“世界第一梨园”的宣传,很是向往。

  恰巧,远在安定的三姐夫一家突然造访,说是要看什川梨花,更撩起人无限的欲望。于是有幸得以一游。

  提起梨园,首先想到故乡的梨树。记得小时候生活并不富裕,能吃饱肚子已算满意。而小孩子偏嘴馋,总想有点“零食”,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有个果梨枣杏之类,就羡慕不已。

  家道衰败,但爷爷很是勤劳,从滩道到山塬,艰苦创业。于是,庄前屋后,栽了不少的树木,这当中就有一棵梨村。于是,春天可以看到梨花如雪,秋天可以尝到果甜赛蜜,解除了我们的馋病。只是如今栽树的人已经作古,留下来的树木已不见繁盛,真可谓“物已非,人不是”。

  正在回忆中,车已下皋兰高速,绕道穿行于山川之中。此刻,群山连绵,道路迂回,道旁少有人家,偶有梨花盛开,并不见规模。终于,在漫长的穿越后,眼前突然出显一空旷之地。远远望去,四面高山环围,中间土地平旷,黄河自西南而来,绕了一个大弯,又向东北而去,如伸出肘弯般,抱起一片绿色大地;又极似一太极图,嵌阴阳五行与其内,给人以无限的神秘之感。

  等看到标示牌“世界第一古梨园”,确定,这就到什川了。想来这般美景,必然有诗传颂。等上网一查,果然有佳作:“一席地兮一带川,花光树木四季妍。驼石古,水车园,朝暮人争峡口船。楼台美如画,魁阁耸山巅。谁言此地无神仙,桃源犹不远,仿佛在眼前。”只是不知作者为何人,出处仅仅“一位历史名人游览什川后赋诗赞美”,亦如不知梨园何人所载一样,给人留下深深地遗憾。

  我们到达时,已错过了欣赏梨花的最佳时期,不再是梨花挂枝,好在,还没有到结束,算是搭乘了今年的末班车吧。其实,人生何偿不如此?一一错过了最佳者,能得到优秀者,更亦值得珍惜,否则,只能空嗟枉叹了。

  停好车,我们没有进入到处火爆的“农家乐”,而是随意穿行于古树林。只见一棵棵梨树,横竖排列整齐,都是两人环抱不过者,再加上绿叶婆娑,繁花似锦,就像一队队历经征战的老将,再一次披挂完备,等待出征的号角;又似一个个惯看秋月的渔樵,在春花烂漫中,讲述历史的沧桑。

  据当地农人讲,这里的古树,都是他们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们于明朝所栽,树龄都在四百年之上。再问及历史,却又不知了。后来查阅资料,才得知,明朝弘治八年(1495年),甘肃巡抚在今什字中心修筑“什字川堡”,故称什字川堡,后人简称什川。又说,此地地势奇峻,又有黄河天险,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明代时更为边关古镇,军事要冲。肃王为了抵御外患,在此修筑城堡,派兵把守,形成规模,沿袭至今。

  回到现实,好多袓宗的东西都被遗弃。如同这里的百年古树,规模宏大,布局有方,栽植横平竖直,就连树木间距也是恰到好处,当初的设计者肯定费尽心思,苦心经营,但如今竟然没有留下姓名于世,多少让人有些感慨历史的不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今,这里的子孙后代们惬意于古树下,或许,对当年的辛苦者,就是一种满足吧!

  回想我的老家,从祖辈至我,现如今,已没有算得上可留给儿孙的东西了。仅有的,也只是生活的痕迹,连祖辈、父辈所置院落都成了别家屋舍,更何况那些没人修理的不算老的老树!

  漫步什川梨园,我所见到,除了经营生意者外,大多为“黄发垂髫”,年轻人当是外出打工挣钱去了吧!其实难怪,现如今,以我的修行,在故乡也难愿多呆三天,别人该会和我一样,不愿寂寞,不能寂寞。尽管有如此仙境,但和现代繁华的城市相比,依旧古老落后,出入不便。

  车出什川,看到挂满红绸的大槐树,招牌介绍的什川古堡,法幢古寺,魁星阁魏家祠,均不能游览。

  尽时而不能尽兴,是又为人生写照。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张玉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